(共80张PPT)
一、内容鉴赏
1.本文题为“将进酒”,作者为什么要从黄河
奔流,镜中白发写起?
【分析探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
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颍阳距离黄河不远,故借
以起兴。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
海,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间的事,因而“不复回”又
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寓意。
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短暂,开头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伤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两鬓染霜,英雄老去,更是由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极有气势。其中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开篇就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感情上大起大落且发展变化极快,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试
结合文本分析。
【分析探究】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放的,发展过程大起大
落。诗歌开篇,作者感叹人生短促,流露出一种悲伤之情。
但悲观却非李白性情之本色,于是五、六两句来一逆转,由
“悲”变为“欢”,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出一种“自信”。至此,诗人大
放豪情,呼酒酣饮。在狂放之际,忽又转为激愤,以叹古人
寂寞,来表现自己寂寞,故而“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过,
刚露出一点深哀,又回到说酒,诗情再入狂放,要将名贵宝
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正在此
时,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呼
应,而“万古愁”则更深沉。总之,本诗感情由悲转乐,转
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有气
势,也有曲折,纵横捭阖。
3.诗中劝酒歌的主题是什么,对此应如何理解?
【分析探究】诗中劝酒歌的主题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
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
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
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
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宝贵的性格。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
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
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愿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
醉酒真能解愁吗?他自己的回答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李白一生志向高远,有大济苍生的愿望,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仕途坎坷,抱负难伸,满怀愁绪无从排解,才有了一首《将进酒》。
4.诗人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何单举曹植为例?
【分析探究】从某种意义看,这两句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
“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至极,可有谁听他们的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表现诗人对统治阶级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做一个流芳百世的饮者。这是诗人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愤激之语。
诗人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便单单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致。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更饱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二、思想主旨
《将进酒》这首诗笔墨酣畅,情极悲愤而又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从诗的主要内容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但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却不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来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三、艺术鉴赏
1.想象奇特,豪放飘逸
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用比喻向人们暗示时光流逝的迅疾,一去不返。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极具震撼力。
2.句式多变,参差错落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缀(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随性,《唐诗别裁集》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3.大胆夸张,震撼古今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一、角度阐释
概括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诗歌内容和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和目的。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内容上讲,描写的是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恬淡、清幽而优美的自然风景;从主旨上讲,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方法指导
1.解题方略
提炼诗歌的内容主旨,首先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其次
要具体赏析诗歌的背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从而全
面、准确地提炼诗歌的深层意蕴,把握诗歌的主旨,如姜夔
的《扬州慢》表面意思是写词人路过扬州,目睹了扬州今日
萧条的景色,进而引发了他对昔日繁华的扬州的联想与怀念。如果进一步分析词作的背景、形象及表达技巧,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抒发对山河破碎的“黍离之悲”;第三,要掌握诗词内容主旨方面常见的类型及术语,如“忧国伤时”类、“建功报国”类、“思乡怀人”类、“送别寄情”类等。
2.答题步骤
(1)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其内容。
(2)依据上述的内容,提炼诗词的主旨。一般答题模式为:××句(联)写了×××,揭示(表达)了×××。
三、典例分析
(一)典题点拨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典误精悟
(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
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
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
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
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即时演练
(2011·重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 踏 枝
叵耐[注]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叵耐:不可忍耐。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答题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且要联系诗人的感情倾向。曲子塑造了一只灵鹊和一个思妇的形象,借两者的相互抱怨,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
答案:上片写思妇怨鹊:不可忍耐那喜鹊唧唧喳喳的乱叫,却不能送来丈夫的半点消息。下片写喜鹊委屈抱怨,抱怨思妇要将它锁在金笼里,希望她的丈夫早日归来,将它放出金笼,获得自由。通过上下两片的描写,表达了思妇对征夫的思念。
一、《将进酒》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即“劝酒
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
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
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
颍阳山居作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
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
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
之际,于是满腔不平之气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地
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
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
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
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如此壮阔的景
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
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
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
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
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如果说前两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
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
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
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
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把本来壮阔的说得更壮阔,是“反向”
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
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不堕纤
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
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
常用,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
日多烦忧”(《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
“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
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
之),又使诗句感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
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
真性情。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
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转为“欢”
“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
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
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
的形象语言出之,不但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
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
陈,语气更为强烈。“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
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
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
——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
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
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
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
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像是人
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
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
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
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
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与此
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宴,那绝不是“菜要一碟乎,
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
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宴会,又是多
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读来朗朗上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
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
不愿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为愤激。这里不仅是
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
材,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
得出”(《行路难〈其二〉》)。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
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
“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
“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
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了。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
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
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
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
是谢安之类的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
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致。再
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
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
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
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
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
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
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名贵宝物——“五花马”
“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
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
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
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颐指气使,提议典裘当
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
非不拘形迹的豪迈至交断不能如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
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
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
“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深沉。这“白云从空,
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
墨饱,情绪悲愤而作狂放,语言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
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
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
裘”“万古愁”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
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
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
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
“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
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
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片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二、《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作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ɡ,“请” “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大家先听老师读,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做适当的标记。
2.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
(2)老师示范,点评
(3)齐读(第一遍:学生试着读,第二遍:看指挥读)
(4)男女生分读
(5)齐读(配乐)
3.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拉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同学们,当大家看到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李白也一样。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这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还有回头的一刻吗?——没有,
它只能像作者说的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接下来,
李白从这一片浩浩汤汤的江水联想到了什么呢?
——人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和江水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
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的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
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这种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写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
如果说前一句将我们拉到了一个大的空间中,那么这一句就让我们在时间的一去不返中体味人生。实际上,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提到悲,很多同学马上就会想到很多诗句,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么,李白的悲是这样柔婉的悲吗?
——不是,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所以,李白这时候的感情是悲壮的。由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由衷赞叹变成了对人生苦短的悲壮情怀。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把前两句读一遍,注意读出这种感情的变化来。
人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选择的方法是纵酒狂歌。李白毕竟是一位豪放的诗人,在下文他用一句话就把这种悲的感情逆转过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人生高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清风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功名呀,事业呀,理想呀,有才干总会得到老天给予的使命,该来的总有一天会到来,就像金钱一样,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读出感情的变化来。(学生读两遍)
李白在酒中渐渐地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觉,那么这就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行文至此,诗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记了这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样生活化的诗句非但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粗俗,相反,我们仿佛从这里见到了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那么李白的这一句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呢?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意
思就是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
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
名”。李白刚刚崭露头角时就曾写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
与名”,作为一个儒生,他有着强烈的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
望,然而,这首诗写成之时他却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原
本能够干成一番事业,现在却只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
块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
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接下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在愤慨之余,想到了陈王曹植,想到在陈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贤之才放怀壮饮的豪情。自己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有志难展,所以他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好,让我们把诗的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读出由狂放转为愤恨的感情变化来。(学生读两遍)
好,让我们把诗从开头到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读出从愁苦到欢快到狂放再到愤恨的感觉来。(君不见——斗酒十千恣欢谑)(两遍)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
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很
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
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
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那个高唱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李白,看到了那个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看到了那个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看到了一个
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李白。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
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
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
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刚才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诗人的欢快的弦紧紧地绷了起来,然而这种欢快却只能用酒来麻醉,甚至这种短暂的欢乐也被“愁”这股力量一触即断,在恣酒欢乐中诗人猛然发现,“愁”就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着他。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好,让我们把诗的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从悲壮到欢快到狂放到愤恨再到癫狂再回到愁苦,这就是本诗的情感脉络。(读)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快——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回答。(找同学回答)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道“……(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备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古今的罗盘,
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
的莺歌燕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
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顷之中,面对
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
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
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做下酒菜,裹
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苍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还是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入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如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开元十三年,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初年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天宝元年,因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
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
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
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
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
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
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
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
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
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年痛
苦地离开了长安。
经过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间,他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的诗歌,但这不是他创作的主流。总的来看,他的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从天宝三年到天宝十四年,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遍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的悲愤与苦闷,可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为深广的忧愤。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十二月,肃宗弟弟永王以平乱为口号,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年,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还,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李白的诗共约一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