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坐在汽车上,在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感受开始。虽然学生已经体验过生活中惯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惯性,对于惯性还是不了解。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小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惯性现象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运用学到的惯性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生活中坐车的经历及实验探究,认识惯性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象棋子、尺子、纸片、烧杯、鸡蛋、小车、木块,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平时我们乘坐公交当公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车里乘客向哪个方向运动?(向前倾倒)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为什么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车里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呢?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科学实践,新知探究
活动一:探究运动物体的特性。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公交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汇报。
生: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汽车和乘客都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2.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下面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明确注意事项。(至少请两个小组来汇报,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实验步骤)
4.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确定汇报的小组)
5.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总结。(至少请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要追问学生实验结论)
意外情况:
①突然开动小车,木块向后倒——要求学生看清实验要求,平稳开动小车。可以让这个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②车速过慢,木块不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假如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行驶,当它急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不会向前倾,或者向前倾的幅度非常小。可以让这个小组加快速度,再次进行实验。
6.结论:以上实验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活动二:探究静止物体的状态改变特性。
1.刚才我们研究了运动物体的特性,那么当静止状态的物体遭遇运动状态改变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利用烧杯、纸板和鸡蛋进行演示,请学生猜想快速抽动纸板时,鸡蛋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学生猜想可能认为鸡蛋静止不动或鸡蛋随纸片一起飞出。
教师演示实验结果。
2.请同学们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如钢笔帽、纸条等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静止物体的状态改变特性。
3.请学生在小组内利用实验材料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4.学生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开始实验。
要特别强调安全,如用尺子击打棋子时,要小心,以免打到同学;快速抽动垫板时,要用一只手扶着烧杯,一只手快速抽动垫板,以免打坏烧杯伤到手。
5.分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总结。(请至少两个小组汇报,教师要追问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
6.结论:以上实验说明,鸡蛋、棋子、钢笔帽等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7.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通过刚才做的这几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物体这种属性叫做什么呢?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英国的牛顿,他早在几百年前就对物体的这种属性进行了研究,并为物体的这种属性起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惯性。(板书:惯性)。
8.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为惯性下一个定义呢?把我们刚才得出的两个结论合起来就是惯性的定义。谁愿意试着说一下?(请两三名尝试总结出惯性的定义)
(利用大屏幕出示惯性的概念)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那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9.教师总结: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拓展延伸: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物体具有的惯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课件展示并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2.交流:在驾乘车辆时,为预防突发情况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驾驶车辆时,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
3.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教学反思
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探究的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要展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活动,然后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后会有什么现象。教科书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下面都提出了观察要点,指向很具体,不需要过多讲解和分析。关键是实验活动之后的分析需要教师指点。教师以设计出的表格作引导,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现象提取本质的观察要点。
教科书呈现了小车遇到障碍物的探究图示,通过卡通语言提示探究重点:“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小车撞上障碍物时木块运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分析木块运动方向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明确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惯性。
这一环节只呈现三个探究项目中的一项,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提示,其他两项探究都要在这一环节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归纳概括出惯性的特点。
开展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结合上一环节的记录表格,采用图示标注的方法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前后的运动方向。这里的物体既包括改变了的物体,又包括没改变运动状态的物体,然后分析物体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惯性在这里面所起到的作用。结合教科书正文理解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个属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