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在以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于什么是参照物、如何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感到陌生。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形象地介绍了什么是运动、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也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具体实例,但对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却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参照物的含义。由于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名词,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此定义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理解这一名词的含义及其具体选择时,教师应该运用具体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进行讲解,这将对学生理解本课所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评价任务
1.认识参照物的作用,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准备
小车、模型小人等(模拟实验用);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当他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这位飞行员惊诧的是,他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回答。
3.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之后,我们便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静止与运动)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认识静止和运动。
1.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播放:公路上,汽车、自行车等在行驶,路旁有树木。)仔细观察,图上的物体各是什么状态?
2.学生交流:或动或静。
3.为什么说汽车、自行车是动的?
4.学生说理由。
5.小结:正如大家所说,汽车或飞机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树木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科学上把这种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板书:运动)
而像树木、石头等对于地面来说它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叫做静止。(板书:静止)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活动二:认识参照物。
1.能让你桌上的科学教材运动起来吗?学生动手做。
2.汇报:演示你是怎样让它运动的。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与它同样运动状态的物体,它还是运动的吗?
3.小结: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物体叫参照物。世间没有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中的子弹呢?
学生解释。
5.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是不是任意选择一个物体就可以作为参照物呢?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
捞到剑了吗?为什么?他是怎样想的?他想的对不对,符合实际情况吗?
学生交流:剑没有捞到,他想的和实际情况不相符。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研究问题时,仍需考虑参照物对研究的问题是否合适。
三、自由活动:描述运动和静止
1.提问: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2.(展示四幅图片:游人坐过山车、商场内顾客乘电梯上下楼、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尽量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图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展示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道)你能描述宇宙中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吗?
5.宇宙间的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体,也没有脱离物体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都是相对的。
四、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静止与运动
1.运动: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教学时用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其真实性的兴趣。教师根据教科书呈现的活动情境图制成课件呈现给学生:云从天空飘过,小鸟在空中嬉戏,大树在风中摇摆,有的学生在踢球,有的学生在跳绳,有的学生坐在操场边……学生根据课件辨别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不但更直观形象,还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科书所安排的这样一个情境是从学生广泛的生活经验中抽取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生活经验,目的是借助这一生活经验,逐步展开深入的探究。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尽情地发表意见,同学之间可以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进而得出运动的概念。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再说说身边的其他类似事情。
在认识参照物的模拟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上提到的例子展开活动,让学生针对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从而产生争论,意识到确定参照物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探究活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