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蚯蚓为切入点,通过找蚯蚓、捉蚯蚓、做蚯蚓找家的对比试验,研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他们对周围事物尤其周围常见的动物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能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本课以研究蚯蚓适应的环境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广阔的动物世界,为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打开探索之门。
学习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2.知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条件。
评价任务
1.设计对比实验,发现蚯蚓最适宜的环境。
2.比较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蚯蚓、干土、湿土、纸盒、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教师出示关于蚯蚓的谜语:
(1)不管翻地或打洞,天生爱动到处钻,松松土来施点肥,人人称我为地龙。
(2)没腿它会走,干活不用手,住在泥土里,犁地是能手。
(3)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2.学生猜谜语。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研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1.猜测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1)同学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适宜什么样的环境?
(2)教师总结引入实验探究。
2.探究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1)实验准备:请在纸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将纸盒盖儿剪掉一半,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
(5)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1)我们继续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2)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4)设计实验取一个完好的纸盒,在盒底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5)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6)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活动二:找一找其他动物的家。
1.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它动物的家在哪里吗?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快速抢答出其它动物的家。(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图片)
(1)依次展示不同的动物,学生抢答对于动物的生活环境。
(2)师生讨论、交流。
2.通过游戏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如果我们给它们来个乾坤大挪移,可以吗?为什么?
3.小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依存。
三、拓展延伸
找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了解它的生活环境。
板书设计
蚯蚓找家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依存。
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好生命力旺盛的蚯蚓是开展课堂探究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挖蚯蚓时要仔细,不要把蚯蚓弄伤。要记录好在哪里找到蚯蚓并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为课上交流蚯蚓适宜什么样的环境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有关蚯蚓生活环境的多媒体音像资料,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于学生已经把蚯蚓准备好并带到了课堂上,他们的热情一定很高,探究的欲望也一定很强烈,所以教师可以直接进入活动一的教学。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准备的材料,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然后根据选定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制订后,可首先在班内交流评议一下,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可把同一实验重复做一下,因为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同时提醒学生要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要管理好蚯蚓,课下把它们放归大自然,还要进行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以达成我们科学课的三维目标。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或教师播放音像资料,使学生真正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事实。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