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4.17弯弯的月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4.17弯弯的月亮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1 13: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分为三部分:一、学生通过交流课前观察到的月亮的变化情况,初步认识月相。二、通过模拟实验,揭示月相变化的原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认识月相形成的原因,揭开月亮圆缺之谜。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做出一个月相卡,培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亮都不陌生,他们都见过月亮,也知道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这是什么原因,他们就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他们头脑中的概念也是支离破碎的,这些未知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月球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
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评价任务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培养一定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排球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直径140cm硬纸板、8张10*5cm硬纸、板、大号油性笔、学生人手一个圆球(一半黑,一半白)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自古以来月亮总是给人以很多遐想,许多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诗歌或散文。从学生熟悉的有关月相的古代诗词切入,如:苏轼《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你心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3.学生动手把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交流。
4.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有的像镰刀,有的像圆盘,老师找了几副月亮的照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多媒体出现月亮图片,学生观察圆缺变化)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板书月相定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板书课题:《弯弯的月亮》)
二、实验演示,自主探究
1.其实月球也是球体,太阳也能照亮月球一半,月球并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光线,既然太阳能照亮月球一半,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时缺时圆呢?(也可以说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2.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3.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4.多媒体出示太阳图片代表太阳。请8位同学上来表示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同学站在内圆圈的8个点上,即表示月球运行轨道的8个观察点,(0度角、45度角、90度角、135度角、180度角、225度角、270度角、315度角和360度角),圆形泡沫纸的1号点要正对着太阳照射来的方向,并且要求面朝圆外,正视前方。
5.(每人发一张蓝色泡沫纸)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的排球当作月球,白色部分代表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黑色部分代表没被太阳照到的部分。
6.月球绕着地球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运动方向都是逆时针的。教师拿着这个月球,绕圆形泡沫纸运动,排球的白色一面要始终朝着太阳,8位观察者要正视前方观察月球经过时看到的白色部分,把月球经过其前面时看到的白色部分的形状,用粉笔描画在发给他们的一张蓝色长方形泡沫纸上。
7.实验结束后,按照序号顺序,将8张长方形泡沫纸贴在黑板上(多媒体出现左东右西示意图)。学生从中能认识到一个月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找出十五的月相)。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上半月,月亮的西半面亮(右)。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左)。
8.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说明:
(1)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下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2)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
(3)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西面(右面)露出了一部分。
(4)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
(5)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
(6)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
9.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
(1)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
(2)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
(3)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
(4)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全黑的。
10.接下来我们每个同学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多媒体课件出示)
(1)每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
(2)拿着双色的小球,分别站到1-8的位置上。
(3)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左东右西)。
(4)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5)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11.学生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月球有圆缺的变化。(板书)
12.师生小结: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三、拓展延伸
茫茫宇宙,众多星球,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月球对人和动物的情绪、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下节课将搜集到的信息带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板书设计
弯弯的月亮
定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月相
原因:(1)月亮地球位置变化。
(2)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而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日、月、地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变化,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
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故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并形成较稳固的认识。从教学的难度上看,本课和以前的教科书相比,大大降低了,但对观察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