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3.12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3.12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1 13:1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类型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并了解五种运动类型各自的特点,能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本教案的设计,重点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3.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难点:认识复合运动。
评价任务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2.认识四种类型的物体运动的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摆动。
教学准备
木块、纸风车、易拉罐、钢尺、单摆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想办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
活动二:研究各种运动的方式的特点。
导言:物体运动有不同的方式,那这些物体运动起来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研究以下几种物体运动的特点。
(一)移动
1.教师演示:木块从桌子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木块一个侧面的中心和一角上各点一个红色的标记)
提问:木块与桌子的相对位置有没有改变呢?
2.注意木块一个面上的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吗?
从桌子上向上提起木块,观察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变化?
3.你能给这种运动起个名字吗?(移动)
4.教师演示:如果斜着提起木块,或按在黑板上做圆周运动,观察这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变化?(没有)这种运动还叫移动吗?(移动)
5.小结:这两个红点代表物体上的各个点,这两点的相互位置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明整个物体的各个点的相互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管运动的方向和路线是怎样的,都叫移动。
6.教师板画示意图,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做好活动记录:填写木块的运动方式名称。
(二)转动
1.走到教室里的大地球仪前面,拨动一下,让大家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方式的运动?(板书:转动)
2.在地球仪上寻找到中国的版图,作好标记。转动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的中心轴和标识中国版图的点在运动时有什么特点?(中心轴的位置是保持不变的,球面上的点围绕中心轴在转动)
3.讨论:研究转动时我们抓住了几个点?其中一个点的位置是不动的,另一个点的运动位置是怎么样的?
4.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到黑板上来画出转动的特点吗?
指名让多位学生上黑板画一画。交流讨论,评荐出最简单、直观的示意图。
5.让学生在科学书上做好活动记录,画转动的示意图并填写运动方式的名称。
6.比较:以上两种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评析】“转动”的运动特点比较明显,只要抓住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转动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了。“转动”和“移动”是研究“滚动”的基础,所以在认识了两种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之后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显得非常有必要,这是本节课后续研究的一个基础和铺垫。
(三)滚动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易拉罐的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2.让易拉罐在桌面上滚动起来,说出它的运动方式。(滚动)
3.观察易拉罐底面中心和边缘上的红点,说出各点在运动时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边缘的点在绕着中心点作转动,同时中心点在作移动)
4.用图示法画出滚动的特点,要将两种运动都用图表现出来。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画出滚动的示意图并填写滚动的运动方式名称。
6.比较:找一找易拉罐的运动和木块、地球仪的运动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滚动=移动+转动)
7.用集合的方式来表示滚动与移动、转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8.讨论:“滚动=移动+转动”,这句话是否可以倒过来说呢——“转动+移动=滚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要求他们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9.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
利用教材图片所提供的情境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科学书上作好记录。
(四)振动和摆动
1.分小组自己玩一玩钢锯条,把钢锯条的一头压在桌子上,用另一只手弹拨露出桌面的一端,观察钢锯条顶端红色标记运动的特点。
【说明】安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树立安全的意识。在玩钢锯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安全,实验时用力不要过猛,且要小心手指不要在锯齿上摩擦。
2.讨论:红点有几个运动方向?分别在原来位置的哪里?你可以用示意图把它表示出来吗?(画示意图)
3.给这种运动起个名字。(振动)
4.玩橡皮筋。一个同学用两只手拉住橡皮筋的两端,另一同学用手弹拨橡皮筋中间的红色标记,观察橡皮筋运动的特点。
5.如何用示意图表示呢?(学生画示意图)
6.橡皮筋的运动与钢锯条的运动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种运动都是依靠自身的弹力在静止位置的两侧做有规律的来回运动。不同之处:钢锯条有一个固定点,一端运动;橡皮筋有两个固定点,中间运动)
7.学生在科学书上做活动记录,画出两种不同形式的振动的示意图。
8.生活中还有其他的运动方式吗?大家都玩过荡秋千,出示玩具秋千让其运动起来。提问:小孩荡秋千叫什么运动?(摆动)
9.演示荡秋千状态,观察秋千运动的特点。
【说明】学生们可以很快地找出“秋千是来回运动的”,但非常容易忽略摆锤运动的轨迹。这时可以利用更具有直观性的单摆来做实验演示。
10.出示一个单摆,让摆锤摆动起来,观察:摆锤在作什么运动?(摆动11.交流、讨论:摆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它包含了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摆动也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有转动的特点),但只是转动的一部分,同时它具有振动的特点(摆动=转动+振动)。
12.用图怎样表示?指导学生画出示意图。
13.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三者都具有振动的特点,同时荡秋千还具有转动的特点)
14.小结: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三、自由活动:研究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
1.与你的同伴一起在教室里玩一玩各种不同的玩具,说出不同的物体所作的运动方式,或者根据同伴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作运动。
2.课外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判断它们各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展示奔驰的火车、滴落的雨滴等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式。
四、拓展延伸
很多物体在运动是表现出多种运动方式。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
移动: 转动:
滚动: 摆动:
移动 滚动 转动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继学生认识了物体的运动、静止、改变运动和静止状态的内容之后,带领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探究活动较综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能力,要在教科书提示之外另外准备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材料。
观察物体的运动环节是开放的,教科书提供的探究物品只是提示,还可以扩展到学生能找到的其他物品。可采取多种方式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运动的特点。表格中“运动方式”一栏,不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式,可以用学生能掌握的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图示的方式把物体的运动轨迹画下来。
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对现象进行分析,画出简图,根据简图描绘出运动的轨迹,通过轨迹的特点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命名。学生给物体运动方式命名不是关键,学生命名的准确性可以不作要求,关键是如何通过图示表示出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要能准确地在表格的“画出物体运动的轨迹”一栏中表示出各种运动的轨迹特点。
在开展这一环节的活动时,要补充一些教科书中没有呈现的素材供学生分析。如分析一辆行驶的汽车的运动方式,可以发现汽车轮子是滚动、汽车方向盘是转动、汽车里的挂件在摆动、汽车的整体在移动,等等。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四种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集合方式,让学生在交集的部分填上适当的运动方式。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