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 经济社会发展与隋唐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探究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右图为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反映了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场景。
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
课堂导入
1.原因
2.结果
(1)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
(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1)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西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3.具体表现
(1)粮食作物
特点:稻麦复种制普遍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谚语称:苏湖(常)熟,天下足
水稻: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②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③南方水稻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被推广到北方
占城稻
(2)经济作物
特点:在南方有很大发展
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南宋后期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辽代统治者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
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善的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金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至东北各地,充实人口,开垦荒地。
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泥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布《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
(西夏)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 岁无旱涝之虞。
——《宋史》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特点: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泉州湾宋代
海船模型
“号为冠天下”的
蜀地丝织品
缠枝牡丹纹梅瓶
(1)纺织业
2.表现
纺 织 业
丝织业
棉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发达地区有四川、江浙
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制 瓷 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瓷器,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 ,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3)造船业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造 船 业
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先进指南针
①到北宋时代,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已大量开采煤炭,作为冶铁原料和家用燃料。
②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人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
(4)冶炼业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榷场是宋辽夏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交易的场所。
纸币的出现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的会子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元代海外贸易路线图
城市的发展
北宋东京城
北宋的东京城内的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有说书、唱曲、耍杂剧、踢球的。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剃头、剪头、相面、算卦的。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昼夜不歇,热闹非凡。
元大都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宋代
落后期
开发期
繁荣期
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三、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寡。
宋代,南方经济已相当发达,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材料一:(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
材料二: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宋史》
商业城市南方多于北方。
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1、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3、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1)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2)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变化 原因
变化一:
变化二:
变化三:
史料探究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10: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11:“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材料12:“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史料探究
门
第
观
念
的
淡
化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变化一 原因
1.科举制的完善;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世家大族的衰落。
门第观念
的淡化
史料探究
功利化
材料13:“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14:“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15:“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关系
趋于平等
史料探究
变化二 原因
1.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府户籍制度的
调整。
社会成员
身份趋于
平等
史料探究
平等化
材料16: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材料17::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社会流动
性加剧
材料18: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史料探究
变化三 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科举制的完善
3.国家政策的调整
国家对社会
的控制相对
松弛
史料探究
流动化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史料探究
(根本原因)
功利化
平等化
流动化
课堂检测
1.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B
2.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C
3.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A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D
5.《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