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15: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
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
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
(审美)再造的特性
所谓懦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
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
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
却是一个美学问题。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
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
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貫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
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
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
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
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
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
下幻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夭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按照儒家的规
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
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
盂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夭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
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
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予了它更
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了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
修身、齐家、治国
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
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休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冋节
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
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
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天下”,包括了
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如《尚书·立政篇》所谓“方行天下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