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15: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京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
语 文 2021.11.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考试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战略选择。
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观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到“讲好”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
(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材料三:
李子染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
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段。
(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
1.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采取总分结构,先点明“讲好故事”的三大主体,再分别提出具体策略。
B.材料立足时代背景,基于大国立场,强调国家在讲好中国故事时的重要作用。
C.材料通过比较,论证中国故事的接受主体应该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西方精英。
D.材料在论述讲述主体的策略转变时使用因果论证,阐明了多方协作的重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主体多元化格局存在不平衡现象,国内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和存在感都很弱,西方媒体的遮蔽与忽略是其重要原因。
B.与以欧美为中心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相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面向他们的宣传效果会更好。
C.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民众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中国。
D.李子柒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还要成为一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更多地让弱势群体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体现我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担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B.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均衡,某些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对中国成见很深,这些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困难。
C.为顺应讲述主体的多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以便更好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D.采取内涵式发展策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避免空泛生硬的宣传,这有助于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传播。
4.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6分)
现代文阅读II(4题,16分)
阅读《百合花》节选部分,完成6~9题。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 下列对选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小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因为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 “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一句表现了时间的漫长。
C. 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
D. 当新媳妇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悲痛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C.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乐观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D.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8.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9.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①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②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③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④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⑤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粉,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新唐书· 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第④段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
C.右拾遗,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D.三司,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自永徽以后,武则天当政,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接,谓之“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积极入世,忠于朝廷。考进士未中,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杜甫广交朋友,看重友情。与房琯是布衣之交,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唐玄宗大怒。
C.杜甫晚年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流落剑南,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是世交,于是依附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厚。严武死后,杜甫漂泊无依。
D.杜甫才华横溢,深得后世推崇。杜甫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让后人颇为受益,韩愈认为其诗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
13.把文中第②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4分)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4分)
14.杜甫的死因有哪些 请分条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九日①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②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②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南郪江乡。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C.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D.杜甫写诗喜欢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1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题,6分)
17.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自己蔑视权贵、不屈于世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3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_________,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_。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D.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19.下列各项和文中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人说,( ① )。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 ② ),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③ )。
21.请为以上三段文字拟写一个小标题(15个字以内)。(3分)
22.在文中三处括号内分别补写一个语句(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作文(1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遇合”是指相遇而彼此投合。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牛郎遇见织女,留下了一场恻恻然的爱情。夫子遇见泰山,陈子昂遇见幽州台,鲁迅遇上藤野先生,生命的境界从此就不一样了。我们感念、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
请以“遇合”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共19分)
1.C
2.D
3.C
4.①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②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③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④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①从讲述主体来看,李子柒以民间身份讲故事,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很有亲和力;
②从故事主体来看,李子柒的故事表现了平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内容新颖而具辨识度;
③从接受主体来看,李子柒的故事有助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缓解焦虑(或: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受众基础广泛。(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题,共16分)
6. A
7. B
8.第①处:“笑着”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可爱模样感到忍俊不禁;“赶忙找针拿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2分,1点1分)
第②处:“没看见”“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2分,1点1分。第2点答出“遗憾”、“愧疚”、“崇敬”任意一点得1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9.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共20分)
10.C
11.B
12.B
13.(1)关中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4分,1句1分)
(2)(杜甫)游览南岳庙,孝庙突发大水,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能够回来。(4分,第2-5小句,1句1分)
14.①国家动荡导致常年漂泊,体弱多病;②不善经营料理自己的生活,导致饥寒交迫;③大水阻隔,久未进食,后又吃食牛肉,饮酒大醉,以致伤害身体而去世。(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看望他。参加进士没考上,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在祖庙祭祀祖宗,到郊外祭祀天地。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他的文才,提拔为河西尉,杜甫尚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适逢安禄山叛乱,皇帝逃入蜀地,杜甫避乱奔逃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唐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进的官职。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当时房琯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受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杜甫)(杜甫)从鄜州四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
后来(杜甫)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伧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镇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共9分)
D
16.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6分,1点2分,每点要有观点有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空1分,共6分)
17.(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共11分)
18.D
19.B
20.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5分,“大多”1分,“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2分,“他们身处逆境之时”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题,共9分)
21.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3分)(15字以内)
22. ①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②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
③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6分,每小句2分)(每句不超过20字)
作文(1题,60分)
参考高考作文评阅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