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9:17: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诵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体会词旷达豪放的意境和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感 悟
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研 读 小 序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1、全词分别写什么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片写雨后感。
闲适、轻松、自如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达了什么情怀?
前句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1、以小见大:
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写作手法
2、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蝶恋花》)
 
【写作风格】
苏轼词特点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