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诗海探珠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谢将军: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诵诗,十分欣赏,邀请他彻夜长谈,从此袁宏名声大振。
【赏析】 这首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此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思考】 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国殇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鸣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凭陵:_________________
⑤杂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身当恩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死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索应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猛可里:_____________
⑩私准除: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很响的鼓。
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蜿蜒不绝的样子。
恃势欺凌。
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指为国捐躯的志节。
必须执行。索,必须。
猛然间。
私下里暗中扣除。
“被”通“披”,披挂。
“反”通“返”,返回。
“陵”通“凌”,欺凌。
“火”通“伙”,一伙。
“匹”通“劈”,迎头,当头。
“见”通“现”,现在,眼前。
名词,兵器
名词,士兵,军队
名词,用兵策略
动词,披挂
介词,表被动
动词,披散
名词,原因
形容词,衰老
名词,交情
副词,原来,本来
动词,扣除
动词,清除,去掉
动词,授予官职
副词,应该
动词,等待,待到
动词,等待
名词作状语,用兵刃
名词作状语,在城南
名词作状语,在蓟北
名词作状语,像海天一样
名词作动词,成为神
名词作动词,唱歌跳舞
形容词作动词,领先,向前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为动用法,为……而死
交错。
渺茫。
面子。
城墙。
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七、特殊句式
①左骖殪兮右刃伤 _________
②适感征戍之事 __________
③严杀尽兮弃原野 __________
④旌旆逶迤碣石间 __________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八、名句默写
①大漠穷秋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身当恩遇常轻敌,_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
②城上高楼接大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③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_____________________。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_____________!(《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险气破我胸脯
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高适,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唐代________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_________》最为脍炙人口。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
边塞诗
燕歌行
(2)温庭筠,原名岐,字_____,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飞卿
2.资料链接
(1)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代表诗作有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______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_______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散曲
套数
十、整体预知
1.《国殇》
2.《燕歌行》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菩萨蛮》
5.《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国殇》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生动地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提示】 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
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2.如何理解“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诗的内容?
【提示】 这两句对比鲜明,一方面是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面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就其尖锐性与鲜明性而言,堪称全篇的点睛之笔。
3.《燕歌行》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提示】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中间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最后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一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如何表现作者初到柳州的抑郁心情的?
【提示】 首联,作者登楼远眺,无限愁思涌上心头。意境邈远,直与四州相连。颔联寓情于景,写惊风乱飐,密雨斜侵,隐喻保守势力横施迫害;而以芙蓉的高洁,薜荔的芳香,喻自己和四位友人的高尚品德。情景交融,了无痕迹。颈联借岭树遮目,直抒怀念四友的心情;借江曲似肠,倾吐腹中的愁苦,依然借景抒情。尾联叹息谪居边远地区,音信阻滞,更加深了离别之痛之苦。全篇以愁思起,以愁思终,“愁思”二字贯穿全篇。
5.《高祖还乡》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名师点拨】 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
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6.《高祖还乡》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名师点拨】 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套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细剖·深析]
[楼主]
你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沙发]
温庭筠这首诗的题材是很狭小的,这首词的抒情实际上是深微的——虽然,他描绘的只是一个独处的贵族女子的哀怨,但是,这种情感的描绘渗入了诗人自身的气质性格和文化背景,从而摆脱了狭隘的追求事功的心态,而最终有了某种微妙的感受,甚至使千载之下毫不相干的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
[板凳]
词的最后两句“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看似平淡,实际上是一种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又给她哀怨的情绪添了几许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理想。
[三楼]
词藻华丽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它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温词的缺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非如此不足以体现温词的细腻深曲之处,也不足以道出温词的绮丽凄迷的意境。温词的华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藻堆砌和铺陈,而是诗人情感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素材积累
衬托手法的运用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词的最后两句,看似平淡,实际是运用了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的酸楚和难堪之情通过双双成对的鹧鸪表现出来。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学习本文的衬托手法,写一段对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几句诗的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高适《燕歌行》的材料可用于“立志报国”、“男儿当自强”、“建功立业”等话题或命题作文中。
素材积累
2.鲜活素材速递
孤军奋战的亚拉
没有教练指导,局间休息只能一个人喝水,没有任何人陪同,比赛结束后只能独自匆匆离去,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只为上场26分钟……他是伊拉克羽毛球运动员,名叫亚拉·阿扎德·阿卜杜勒·哈米德,也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伊拉克队唯一的羽毛球运动员。亚拉说,一个人的国家队没想象中那么孤独。
“伊拉克有战争,但我只想好好打球。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人都有梦想,即便那个梦想看起来不可能会实现,但你要知道,如果你不努力,那梦想永远都只能是梦想.为了这个目标,我已经奋斗了10年,我无怨无悔。”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亚拉的材料可用于“追求”、“理想”和“奋斗”等有关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柳子庙前
邹天顺
古老的永州城外,西山脚下的柳子庙总是那样安详自得。
青砖砌就而鎏金耀彩;红墙绿瓦而又典雅端庄;紫色青烟而肃穆庄严;描凤绘龙而气势非凡。好一座高屋建瓴、井然有致的柳子庙,依山傍水,虎踞龙盘!这不正像子厚先生的人品一样?他既给你一种高深莫测的哲人之感,又令你可敬可亲。
这就是柳子庙,不,这就是柳先生。是被韩退之称之为“少精敏,无不通达”二十岁中举进士的柳河东;是勇于“永贞革新”力倡改革而不坠青云之志的柳子厚;是遭贬之后便假托山水以排谪居之苦闷而写出著名的《永州八记》后被誉为中国山水小品文之鼻祖的永州司马;是因“文以载道”而力主古文运动方有“韩柳”之称,而又四十七岁英年早逝于异土他乡的柳柳州;是以文章闻名天下而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柳宗元了。
韩重儒学,柳重现实;韩重道统,柳重“明道”;一为复古,一为重今。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都重“道”,但主张有异,可一篇《柳子厚墓志铭》却让后人深谙柳的为人与不朽功绩,感到了柳的人生坎坷与怀才不遇。
永州因柳宗元而闻名天下,“永州之野产异蛇”妇孺皆知。只可惜能医大风、疗挛腕、杀三虫的永州异蛇却没有令世人敬仰的柳先生延年益寿,以至于他离开永州四年后便与世长辞于广西柳州了。这是质朴憨厚的永州人世代不忘的一大憾事。然而,柳子庙于古老的永州城西昂然而立。不用说天下之大,日月之悠,一个古而小的永州之野亦不泛青磷金印,达官冢陵,可在百姓的心目中又有谁能与柳子庙相媲美呢?
作为一个思想家,天人相分不迷信之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委实让我们懂得了人的历史进化论作用,也让我们了解了
他的文学见解完全服从于其哲学与政治主张。凡读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章的后辈学子们,谁也不会忘记他的谆谆教诲:“文以明道”乃为文之目的;“为文不以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好一种有益于生民的思想。“辞令褒贬,导杨讽喻”告诉我们:文章的作用是分清是非善恶,有所讽喻,劝戒。有人称“辅时及物”是他伟大思想之价值所在,这确实是恰如其分。
读他的寓言小品吧,我们会明白无论是古是今均少不了狐假虎威、外强中干、恃宠而骄的帮凶小人。他告诫我们:立身处世免不了要多长个心眼儿以明辨是非曲直。
而他那将诗情画意及个人怨愤熔于一炉的山水游记之作,却让后人感悟到:祖国河山之优美壮观同人世间的恩恩怨怨与不平相辅相存,美与丑、善与恶辩证而立。
柳先生呵,你走得太匆忙,四十七年屈指可数,可你的思想浩气长存,你的不朽杰作名芳千古!
你撒手西去于柳州之后,你的好友刘禹锡为你编了三十卷的《河东先生集》,可惜流传至今的因少得太可怜而使后人叹惜不已。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你的诗文之所以传芳千秋,靠的是那鲜明的人民性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离开了柳子庙,却忘不了永州人民的壮举;告别了柳子厚,却走不出司马先生的“永州之野”,走不出柳先生的明哲与睿智。
【赏评】 作者驻足庄严肃穆的柳子庙前,想起了那个对唐代有杰出贡献的柳宗元。他怀揣抱负,却屡屡失意。他力主改革,又偏偏被贬。他和韩愈肩扛文学改革的大旗并身体力行,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永州四年,造福人民;柳州之行,将无数心血洒落在那儿。本文以抒怀的笔调向我们诉说着柳宗元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读之让人感慨万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