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30 20: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诗海探珠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
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
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
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
犹隔西泉数亩田。
【赏析】 全诗描绘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对僻远幽静的移居之地的由衷喜悦之情,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
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思考】 诗人通过描写“东村”环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狱中杂记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二、词语释义
①钩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导以取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罹其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拔本塞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质其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痼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不羁晷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口呿舌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钩取,即逮捕。
诱导犯人花钱保释。
遭受其毒害。
拔除弊端的根本,堵塞弊端的源头。
用人头作抵押来勒索。
不治之疾,残废。
一刻也不停留。晷刻,时刻。
张口结舌。呿,张口。
舌挢,翘起舌头。形容惊讶的样子。
⑨矜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枉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赦减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状求在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爽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慧业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其情可悯,其事可疑的案件。
使百姓蒙受冤屈。
根据大赦条例减刑。
呈文请求留在狱中。
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雕刻虫书,比喻小技巧。这里指写作。
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
“少”通“稍”,稍微。
“傥”通“倘”,倘若。
“政”,通“正”,恰。
形容词,神情激动
动词,发作
动词,站起
动词,劳作
介词,在
介词,被
介词,对于
介词,从
形容词,重要
动词,要挟
动词,通“邀”,邀请
动词,相约
介词,因为
副词,于是
依靠,凭借
动词,以为
名词,情趣
动词,意料
意动用法,以……为席
意动用法,以……为利
名词作动词,开一个窗洞
名词作动词,呈报
名词作状语,当面
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的原因。
活的可能。
表分数,十分之六七。
样子。
温暖柔软。
应当用。
七、特殊句式
①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_______
②众言同,于是乎书 _________
③予我千金,吾生若 _________
④行刑者先俟于门外 _________________
⑤或叩以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
⑥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___________
⑦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____________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
判断句
省略句
八、名句默写
①苟入狱,________________,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官与吏剖分焉.(《狱中杂记》)
②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___________,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不问罪之有无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繁华靡丽
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方苞,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______著名散文家。长于散文,提倡“义法”。推崇《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被捕,著《狱中杂记》.乾隆年间,升礼部侍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代
方望溪先生全集
(2)张岱,________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_________》、《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喜欢收藏,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2.资料链接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______、刘大櫆、______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方苞
姚鼐
十、整体预知
1.《狱中杂记》
2.《陶庵梦忆序》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狱中杂记》第1自然段是如何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行径的?
【提示】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记述刑部狱中瘟疫流行的情况和原因。作品开头从作者所见狱中每日有死亡的囚犯由洞中拖出的惨状写起,引出瘟疫流行的事实,通过“余”的发问和杜君的回答,交代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除设备条件的极度恶劣和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外,主要是狱中系囚过多,官吏借此榨取钱财,造成许多无辜者被械系入狱以致死亡,从而揭示了封建官吏狼狈为奸、敲诈勒索的罪恶行为。
2.《狱中杂记》中第2、3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官贪吏虐的?
【提示】 第二段记述皂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罪恶行径。作者通过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在执行极刑、绞缢、大辟、捆缚、梏扑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险恶用心和酷毒手段的记述,进一步揭发了封建刑狱的残酷和黑暗。第三段记述奸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罪恶行为。前一半部分,着重揭露老胥私改文书,以案末从犯偷换主犯的罪行;后一半部分,侧重揭发恶吏巧法作弊,使杀人惯犯减刑等释放逍遥法外的丑闻。作者不仅谴责了枉法受贿的“恶吏”,而且也指斥了不问真情的“良吏”。
3.如何理解“又可怪者,大盗积贼……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这段话的含意?
【提示】 到了夜间,死了的和活着的人脚碰头而躺着,无法转动,这样一来,越传染越多。犯案多次的大盗贼、杀人重囚,生力旺盛,很难被传染。那些接踵并肩死亡的,“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都是因轻罪被囚的以及被牵连、被捉来当证人的那些没有犯法的人。被牵连、被捉来当证人的人是冤屈的,又加之担心家里的亲人,精神已经崩溃,免疫力快速下降,发生瘟疫,最容易被感染;那些大盗贼、杀人重囚不是冤案,因有心理准备,心态平衡,免疫力没有下降,一般不被传染。
4.《陶庵梦忆序》主要写了哪些梦?
【提示】 《陶庵梦忆》是作者入清后所作,全以追忆笔调,零散叙写在明末所经历见闻诸般人事、名胜景物,简约清新,蕴含“靡丽繁华,过眼皆空”的怀旧情绪。从文中看,作者主要写了以下几个梦:(1)忠君爱明梦。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2)仁人义士梦。披发入山……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3)生平梦。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4)痴人梦。偶拈一则,……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5)名根梦。叹慧业文人……以流传后世。
5.《狱中杂记》这篇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本文材料丰富,条理清楚,真实性强。这篇散文取材于作者的狱中见闻,内容十分丰富具体。作者能够紧紧围绕暴露狱中黑暗这一主题,以记述官吏敲诈勒索贪赃枉法的罪恶行径为中心,先取事例,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名曰“杂记”,实际则是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作者叙事的特点是先一般的叙述,然后做具体描写;先概括地提出问题,然后举典型事例加以说明;提出问题时从纵的方面加以引申,说明问题时从横的方面加以印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感。就每个段落和章节的安排来看,作者一般是先揭示出问题,然后举出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如第一段写同一案件“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以致“往往致死”之后,又以朱翁、余生等的遭遇作为例证。
6.从作者的自序来看,《陶庵梦忆》一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何成就?
【名师点拨】 《陶庵梦忆》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细剖·深析]
[楼主]
最能体现张岱小品风格的莫过于他的《陶梦庵忆》和《西湖梦寻》。他何以用“梦”作书名?这显然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曾经繁华侈靡的家庭生活的一种怀念。
[沙发]
张岱前期是在一个大厦将倾、梁木崩坏的时代。明亡以后,张岱看透世相、望断炎凉。他的晚景并不仅仅是令人伤怀,甚至也能使人体会到他有几分思想家的不羁、深邃与狡黠。
[板凳]
明朝的灭亡,使张岱的生活像一出舞台剧一样,来到了它的高潮。浪子张岱深邃的情感世界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喷射点,失去了生活最容易成为回忆的资料。
[三楼]
明朝的灭亡是他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陪伴他度过了多梦而忧戚的余生。因此哪怕是嬉笑为文,也是胸中猿啼,伤怀不能自禁。
写作素材积累
准确精练地选用词语
在文章写作或言语交际中,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应该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方苞在《狱中杂记》中对斩首者“无可要”,仍“质其首”,这两处词语的选用精确传神,把受刑者的头颅据为己有来牟利,可见其贪婪已到了敲骨吸髓,毫无人性的地步。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从通感的角度说一说“闹”字的妙处。
1.课内素材开发 
方苞十岁显文才
方苞,是清代散文名家,桐城派的创始人。著作有《周官集注》、《礼记析疑》、《春秋通论》、《望溪先生文集》等。
素材积累
方苞少年时家贫,一天只吃一餐饭。穷苦的生活,即成了他刻苦读书的动力。他10岁时,就能把《易》、《诗》、《书》、《礼》、《左传》全部背诵下来,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古文大家万季野读了他写的文章,非常惊奇,认为方苞这样小的年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真是不可思议。古文家姜西溟看了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对众人说:“方苞真是后起之秀啊!”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方苞的材料可用于“立志”、“刻苦”、“博学多才”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水果男孩”朱鸿磊
他父母不归,祖父病重,家徒四壁;家庭责任劈头压来,求学梦想难以割舍,重庆彭水大山里的10岁男孩朱鸿磊将之一肩挑起。每日往返5小时、且不时塌方的求学和卖果路上,他坚定地行走。凌晨烧柴做饭的袅袅炊烟,卖果求学路上的氤氲薄雾,夜间温习功课的如豆灯火,映衬出一个贫困大山里最坚强的背影,感动了亿万网友。他们呼吁,把更多的爱给予“水果男孩”,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让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再艰辛。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朱鸿磊的材料可用于“责任”、“担当”、“爱心”等有关命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
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赏评】 全文以“思念”起,以“思念”终,其旨不仅有对思念的感叹,更有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思。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美好景物的“思念”,体悟的思念是一种享受。文中写王安忆访台一事,表现出作者崇尚含蓄而深邃的古典之美,自然引出下文对当今人类感情的议论,为深化主题奠定基础。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