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其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其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30 20: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诗海探珠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片,以抒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①。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寒食:即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
【赏析】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作者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下片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怕”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结尾三句,叙写“春”将逝去,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绝无矫揉造作的痕迹。
【思考】 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出凄凉之境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咏怀八十二首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薄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翔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时易:_____________
④无予和: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终晓:___________________
⑥玉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绕指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打头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留滞:_______________
指薄薄的帐幔。
盘旋飞翔的鸟儿。
时节变换。
没有和我应和的人。
直到天亮。
洁净如玉的竹席。
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迎面吹来的强风、逆风。
路途阻塞。
景,通“影”,月光。
不,通“否”。
动词,变换
动词,换取
动词,改变,更改
形容词,来得及
动词,赶上,追上
介词,等到
形容词,比得上
副词,稍稍
形容词,这里指少数人
动词,瞧不起,轻视
名词作动词,照
名词作动词,穿着锦衣
名词作动词,缠绕了千万圈
心中。
七、特殊句式
①薄帷鉴明月 ______________
②徘徊将何见 _______________
③欲言无予和  ______________
④白日沦西河  ______________
⑤素月出东岭  ______________
⑥宫女如花满春殿  ______________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八、名句默写
①孤鸿号外野,_____________。徘徊将何见,________________。[《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②越王勾践破吴归,__________________。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翔鸟鸣北林
忧思独伤心
义士还家尽锦衣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阮籍,字______,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建安作家阮瑀之子。有《咏怀诗》八十余首传世,感慨很深,格调高浑,使他成为正始时代最重要的诗人。
嗣宗
(2)陶渊明,字元亮,别号__________,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五柳先生
(3)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___________。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易安居士
(4)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论诗主张“______________”,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我手写我口
2.资料链接
(1)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如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等,表达情绪是依依惜别之情又是别后思念。又如羁旅行役诗,马致远的《_______________》等,表现的是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
(2)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杜牧的《赤壁》、杜甫的《________》等。
蜀相
十、整体预知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杂诗十二首(其二)》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5.《今别离(其一)》
课堂互动探究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间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提示】 三、四句诗人描写不眠之夜。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让我们深深体味到。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2.《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前六句有哪些主要意象?
【提示】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像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3.如何理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词的含意?
【提示】 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李清照将愁写通了,它通贯周身,无法排遣。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词人的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4.《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提示】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5.《越中览古》这首诗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名师点拨】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诗人只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首句点明题意,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和勾践还宫。战士锦衣凯旋;越王宫女如花,勾践的踌躇满志和荒淫逸乐跃然纸上。结句突然一转,当年不可一世的勾践而今何在呢?眼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笔法简洁而寓意深刻,含蓄地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秦始皇、汉高祖……历代王侯将相莫不如此。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6.《今别离(其一)》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名师点拨】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了。
[细剖·深析]
[楼主]
你认为李清照的《一剪梅》哪一句写得最令你心动 说出理由。
[沙发]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板凳]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比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三楼]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可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写作素材积累
抒情独特,表达直接
李清照在《一剪梅》这首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词人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分;既像蜜一样甜,也像水一样清。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以“老师,我想告诉你……”为开头,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写一个片断,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不少于50字。
1.课内素材开发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是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因此,本材料可应用于“理想”、“追求“、”个性“等话题、命题、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被禁唱的《春天里》
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由于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网络,并作为兔年央视春晚舞台的草根力量,摇身变成受追捧的草根歌手。旭日阳刚的经纪人黎冬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11年2月11日下午他收到了《春天里》原唱者汪峰方面打来的电话,被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春天里》的材料可用于“尊重”、“合作”、“名利”、“本色“等有关话题、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
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赏评】 这篇文章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李清照所追求的理想十分高远,求常人所不能求,所以这样的孤独是难以避免的,她的才华虽然在当时得到肯定和推崇,却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盛名之下无限冷清。人们对于这样的才女,其实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她呢?这是李清照心中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