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写诗的地点,也点明了
诗人游玩的地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初读古诗
理解古诗的方法
借助注释
联系上下文
借助插图
用学过的方法,来理解诗意。
再读古诗
深入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1.这一句是从哪个角度观察庐山的?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义词
远—近
高—低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
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请联系全诗,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拓展延伸
初读古诗
初读古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
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拓展延伸
初读古诗
初读古诗
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拓展阅读
初读古诗
初读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交流苏轼其他有哲理性的名篇、名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下收集、诵读苏轼的其他诗词。
拓展阅读
卢钺(yuè):
南宋诗人,自号梅坡。代表作有《雪梅》两首。
作者简介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多音字。
xiánɡ
jiànɡ
(投降)
(降落)
降
初读古诗
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品读古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服输
同“搁”,放下
评议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笔来。
拟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你能找出两句中的一组近义词吗?
写话
你更喜欢梅和雪中的哪一个呢?请写出其突出特点以及你喜欢的理由。
从本诗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要互相学习,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
写话
哲理诗的引用
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家是这么幸福。今天,听同学一说,
才渐渐发觉。这可真是“( )”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所谓
“( )”,我们要学会
取长补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业
查找卢钺的另一首《雪梅》读一读。
同学们再见!(共19张PPT)
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暮江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傍晚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初读古诗
初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照、射?
品读古诗
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请找出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比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古今异义
妻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妻子和儿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卑鄙
今义:品德低下。
古义:地位低,见识短。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露似真珠月似弓
像
比喻
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诗人从黄昏时分,一直游赏到夜间,并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拓展阅读
课下收集、交流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作 业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