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3溶液的浓度 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把3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加热到70 ℃(无水分蒸发)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2021·泰安] 如图-1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A.使a、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都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a>b>c
D.在t2 ℃时,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80 g
3.[2020·北京] 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 溶液
D.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4.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g,分别加入四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C.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二、填空题
5.现有1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密度是1.14 g/cm3,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
6.已知氯化钾在40 ℃时的溶解度为40 g,则该温度下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7.[2021·达州]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t3 ℃时,将20 g物质丙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3)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图-2
A.t1 ℃时,用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B.t2 ℃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将t3 ℃时甲、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乙中混有少量甲,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三、计算题
8.实验室用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计算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
9.[2020·雅安] 实验室用含杂质的锌(也称粗锌)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取8.0 g含杂质的锌粒于烧杯中(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向其中加入73.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80.8 g。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g。
(2)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10.实验室用12.5 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和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3所示,试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图-3
11.某兴趣小组用如图-4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并得到氯化钾溶液100 g。
图-4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8.0 23.2 18.4 18.4
(1)共制得氧气 g。
(2)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2.[2020·天津] 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 g该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盛有146 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62.2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13.[2020·河北] 某小组用粗锌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5所示,请计算:
图-5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C [解析]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和溶液的质量都没有变化,因此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2.C
3.D [解析]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31.6 g,则20 ℃时,131.6 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30 ℃时,100 g 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45.8%;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 g,则30 ℃时,将50 g 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最多溶解45.8 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45.8 g+100 g=145.8 g;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则4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63.9 g 硝酸钾。
4.C [解析] 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四种溶液中溶剂质量相同,而丁的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小,所以丁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所溶解最大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所以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
5.22.8
[解析]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因此,应先将溶液的体积换算成质量,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质量。
6.28.6%
[解析] 直接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进行计算即可。
7.(1)丙>甲>乙
(2)16.7%
(3)降低温度
(4)BC
[解析] (4)t1 ℃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丙>甲>乙,用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t2 ℃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含溶质质量无法判断;将t3 ℃时甲、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 ℃,甲为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丙为不饱和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t3 ℃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于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 ℃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甲大于丙;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8.解: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 g×6.8%=6.8 g。
设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6.8 g x
= x=3.2 g
答: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 g。
9.(1)0.2
(2)解: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73 2
x 0.2 g
= x=7.3 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1)反应后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氢气的质量,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8.0 g+73.0 g-80.8 g=0.2 g。
10.解:12.5 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 g×80%=10 g。
设73 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0 g x
= x=7.3 g
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11.(1)9.6
(2)解: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 g
= x=14.9 g
所得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4.9%。
答:所得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9%。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8.0 g-18.4 g=9.6 g。
12.解:(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 g+146 g-162.2 g=8.8 g。
(2)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8.8 g
= x=20 g
= y=22.2 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 g+146 g-8.8 g=157.2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4.1%。
答:(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1%。
13.(1)0.2 g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2 g
= x=9.8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9.8%。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