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溶解度和溶液浓度 专题训练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溶液、溶解度和溶液浓度 专题训练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1 17: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液、溶解度和溶液浓度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蒸馏水 B.食盐水 C.石灰水 D.蔗糖水
2. [2020·宜宾] 取某固体物质5 g加入20 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  )
图1
A.NaCl B.NaOH C.NH4NO3 D.CaCO3
3.[2020·苏州改编]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析出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洗涤剂的除油污原理是能够溶解油污
4.若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可以选用的组合是 (  )
图2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5.常温下,对100 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3 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图3 图4
6.如图4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X 过氧化氢溶液 水 水 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某工厂化验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若配制这种氢氧化钠溶液480 g,则需要如图5标签所示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  )
氢氧化钠 NaOH
净重:500 g
纯度:96%
××化学工业公司
图5
A.72 g B.75 g C.69.12 g D.460.8 g
8.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无固体剩余),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之后他结合下表所示蔗糖的溶解度数据,归纳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82 191 204 238 287 362 487
A.配制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
B.降温,蔗糖水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C.20 ℃时,蔗糖饱和溶液的质量一定为304 g
D.升温,蔗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不变
9.[2021·陕西] 如图6,室温下,盛水的烧杯内放置两支分别盛有等质量KNO3溶液和饱和石灰水的试管甲和乙,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NH4NO3固体后,甲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6
A.乙中溶液一定变浑浊
B.甲中溶液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C.乙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D.甲、乙中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7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 ℃时,60 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10 g
D.将t1 ℃时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大于乙
二、填空题
11.[2020·长春改编] 某实验小组用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①计算;②量取;③混匀;④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   mL(结果取整数)。
(2)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25 mL的量筒、胶头滴管、细口瓶、烧杯、    。
(3)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偏大的是    。
A.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水时有水沿量筒壁流出
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
12.图8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
图8
(1)在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1 ℃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
(3)t3 ℃时,将40 g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4)t3 ℃时,将125 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应再加入    g丙才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13.[2021·武汉] 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3)50 ℃时,将80.0 g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9所示,则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图9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与氯化钠相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B.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C.20 ℃时,向40.0 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 g氯化钠,可得到40%的氯化钠溶液
D.40 ℃时,分别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三、计算题
14.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用到稀硫酸。要把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
(1)稀释后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克
(2)稀释时所需水的质量为多少克
15.[2021·河北] 小明用石灰石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00 g稀盐酸的烧杯中依次加入石灰石粉末(杂质不参加反应),充分反应后,记录实验数据见下表。请计算: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石灰石粉末质量/g 15 15
烧杯中物质总质量/g 109.5 121.2
(1)共生成二氧化碳    g。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A 2.C 
3.C [解析]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大多数饱和溶液降温后有溶质析出,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温后没有溶质析出;碘酒溶液是碘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的,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洗涤剂能除油污是因为它有乳化作用。
4.C [解析] 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只需要改变温度,其他影响因素(水的体积、食盐的质量等)保持不变。
5.B [解析] 实验1只是将100 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转移出50 mL 到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固体的溶解度只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实验2是向甲烧杯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向乙烧杯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
5 g 氯化钠,氯化钠不能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所以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6.B [解析] ①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②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气球没有明显变化;③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瓶中气温升高使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④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变瘪。
7.B [解析] 480 g 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480 g×15%=72 g,由于标签所示的氢氧化钠纯度是96%,故需标签所示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72 g÷96%=75 g。
8.D [解析] 蔗糖溶液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上层和下层的甜度一致;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时,饱和的蔗糖水一定有晶体析出,不饱和的蔗糖水不一定有晶体析出;20 ℃时,每100 g水最多溶解蔗糖204 g,水的质量增加则溶解蔗糖的质量增加,所以蔗糖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是304 g;升温时,蔗糖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9.D [解析] 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乙中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变浑浊;加入硝酸铵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甲中无明显现象,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加入硝酸铵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乙中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中溶液均无溶质析出,溶液质量不变,所以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10.B [解析] 不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t1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t2 ℃时,设60 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60 g××100%=(60 g+x)×20%,解得x=40 g;甲和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相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时,溶液由饱和变成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升温至t2 ℃时,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仍然相等。
11.(1)24 (2)玻璃棒 (3)AB
[解析] (1)设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x×6%=50 g×3%,x=25 g。其体积为25 g÷1.04 g/cm3=24 cm3=24 mL。(2)实验步骤是计算、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混匀、装瓶贴标签。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用于完成混匀操作,玻璃棒用于混匀时的搅拌;细口瓶用于保存配制好的溶液。(3)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向烧杯内加入水时有水沿量筒壁流出,会造成实际所用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只会导致溶解速率变慢,不会造成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相当于稀释了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12.(1)t2 (2)加溶剂(或加水) (3)80 (4)15
[解析] (1)在t2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2)t1 ℃时,M点为乙的饱和溶液,N点为乙的不饱和溶液,可以用加溶剂的方法将其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t3 ℃时,甲的溶解度是60 g,也就是说100 g水最多只能够溶解60 g甲,将40 g甲放入50 g水中,只能够溶解30 g,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 g。(4)t3 ℃时,丙的溶解度是25 g,将125 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丙的溶解度变为40 g,应再加入15 g丙才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13.(1)45.8 g
(2)加溶剂(或升温或加KNO3的不饱和溶液等)
(3)18.5 g (4)ABD
[解析] (2)据表格可知,随着温度上升,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所以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升温或加溶剂或加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来实现。(3)设溶质质量为x,则原溶液中溶剂质量为80 g-x,由图可知,当溶剂消耗11.5 g时,图线出现拐点,该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由表可知,氯化钠在50 ℃时的溶解度为37 g,则=,解得x=18.5 g,故a点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8.5 g。(4)据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若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40.0 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40 g×25%=10 g,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g,再加入10 g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应小于40%。
14.解:(1)稀释后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50 g×98%=49 g。
(2)设稀释后稀硫酸的质量为x。
x×20%=49 g
x=245 g
稀释时所需水的质量为245 g-50 g=195 g。
答:(1)稀释后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49 g;(2)稀释时所需水的质量为195 g。
15.(1)8.8
(2)解:设100 g稀盐酸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x 8.8 g
= 
x=14.6 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4.6%。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解析] 向盛有100 g稀盐酸的烧杯中第一次加入15 g石灰石粉末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 g+15 g-109.5 g=5.5 g,第二次加入15 g石灰石粉末后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100 g+30 g-121.2 g=8.8 g,第二次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5.5 g=3.3 g,较第一次加入15 g石灰石粉末后生成二氧化碳少,说明盐酸已反应完全,第二次加入的15 g石灰石粉末有剩余。即消耗完100 g稀盐酸时生成了8.8 g二氧化碳。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100 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