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3课时)-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3课时)-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1 20:2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3课时 
1.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A.干冰 H2O B.生石灰 Ca(OH)2 C.石灰石 CaO D.烧碱 NaOH
2.下列物质中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
A.熟石灰 B.硫酸 C.烧碱 D.食盐
3.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质量增加的是 (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石灰石
4.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易溶于水,溶解时吸收热量 B.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C.其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能去除油污,可作厨房清洁剂
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都能用作建筑材料
B.都能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C.它们的水溶液都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它们的水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6.某探究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四组实验。胶头滴管内盛装液体,烧瓶中盛装气体、固体或液体。当挤压胶头滴管滴入几滴液体后,能观察到气球胀大的是 (  )
图1
选项 滴管中液体 烧瓶中物质
A H2O NaOH(固)
B 稀盐酸 Zn(固)
C NaOH溶液 CO2(气)
D 浓硫酸 H2O(液)
7.[2021·南京] 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 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5 mL,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2
A.0~t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B.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C.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D.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二、填空题
8.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生石灰能作干燥剂是因为它能与   反应。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
 。
9.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容易        而使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作   ,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作某些气体的     。同时氢氧化钠会因吸收空气中的    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必须   保存。
10.[2020·阳泉] 周末,小明和妈妈一起清洗油烟机。他们使用了两种清洁剂:一种是炉具清洁剂,其中所含氢氧化钠的去污原理是          ;另一种是洗洁精,其作用是    。
11.A、B、C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3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
图3
(1)A物质的化学式是     。
(2)向A的块状固体上滴加水,观察到有大量的水雾产生,该现象说明  。
(3)写出B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用途:             。
(4)反应②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  。
12.小明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做了“覆水可收”的兴趣实验。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澄清石灰水中。据此实验回答问题。
图4
(1)观察到的现象:①蜡烛熄灭;②石灰水变浑浊;③  。
(2)出现现象③的原因是  。
13.根据如图5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图5
(1)若X为紫色石蕊溶液,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若X为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 。
14.[2020·甘孜节选]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图6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    。
(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    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    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
(3)实验④⑤为用软矿泉水瓶所做的对比实验,装      的软矿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实验探究题
15.小龙用如图7所示装置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图7
[实验过程] 按图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进行实验。
序号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Ⅰ 打开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K3、K4,将20 mL水注入锥形瓶A中,关闭弹簧夹K1,振荡锥形瓶A,打开弹簧夹K2 无明显现象
Ⅱ 关闭弹簧夹K2,打开弹簧夹K4,将20 mL 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C中,关闭弹簧夹K4,振荡锥形瓶C,打开弹簧夹K3 锥形瓶B中的热水剧烈沸腾
[实验分析] 锥形瓶B中热水剧烈沸腾的原因是     。
[实验反思] 有观点认为只需要进行实验操作Ⅱ,即可说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你对该观点的看法是    (填“赞同”或“不赞同”),理由是   。
四、计算题
16.氧化铁和木炭粉的质量分别为32 g和1.2 g,反应后得到气体A和28.8 g黑色粉末B。将气体A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试计算产生白色沉淀的质量。

答案
1.D [解析] 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生石灰是氧化钙(CaO)的俗称;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是CaCO3。
2.A 
3.C [解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溶液的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使固体质量增加;石灰石不具有吸水性和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不变。
4.A [解析]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5.D [解析] 氢氧化钠不能用作建筑材料,它的水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不能吸水或与水反应,不能用作干燥剂。
6.C [解析] 要使气球胀大,必须使瓶内气压减小。NaOH溶液能与CO2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
7.C [解析] 在0~t1时间内,正在等速度注射15 mL 的氢氧化钠溶液,还未来得及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为未振荡;据图可知,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由图像可知在t3时刻,c曲线对应的烧瓶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故t3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是c>b>a。
8.水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解析] 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所以可以作干燥剂;打开的干燥剂吸水后变为Ca(OH)2,还可继续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块状的碳酸钙。
9.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潮解 干燥剂 
二氧化碳 密封
10.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 乳化
11.(1)CaO 
(2)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3)改良酸性土壤(或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4)溶液变浑浊(或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含钙化合物中能与水反应的是氧化钙,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CaO,由此推断B物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因为C也是含钙的化合物,故C是碳酸钙。
12.(1)杯中液面上升,最终高于碗中液面
(2)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使玻璃杯中的气压减小
13.(1)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没有进入澄清石灰水中
14.(1)潮湿 (2)蓝 红
(3)氢氧化钠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3)实验④⑤对比,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软矿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装置内的压强变得更小。
15.[实验分析] NaOH与CO2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实验反思] 不赞同 水能吸收CO2,只做一个实验无法说明CO2是被水吸收还是与NaOH发生反应
16.解: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32 g+1.2 g-28.8 g=4.4 g。
设产生白色沉淀的质量为x。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4.4 g x
= x=10 g
答:产生白色沉淀的质量为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