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课件+范文(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课件+范文(7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3:04:07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精选课件
六年级下册
今天,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们一家人五点就起床,按照习俗上山去“趟露水”。一路上我用双手捧起晶莹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时间我觉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
回到家门口,我就闻到粽子香味,一进门就看见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专门等我回家吃。我洗过手来到饭桌前,我解了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们一家边吃边聊,屋子里弥漫着香喷喷的粽子味和浓浓的艾香,充满了端午节的快乐气氛。
家乡端午民俗
按时间顺序,先简要介绍“趟露水”习俗。
开门见山。
介绍吃粽子,渲染了节日快乐的气氛。
我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正巧,我看到有一个节目是赛龙舟。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知道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吗?”我说:“知道呀!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进汩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我儿子懂得真多。”
在对话中描写了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奶奶见我们谈得这么开心,凑上来说:“你们知道吗?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这倒是蛮好玩的。”我和妈妈一起说道。
通过奶奶的介绍,端午与‘五’有关的习俗让人耳目一新。
吃完饭,妈妈给我耳朵上抹了雄黄酒,给我嘴唇上抹涂了唇膏,给我手腕上戴了红线绳,把我打扮得和粽子一样香,说这是老古人留下的风俗习惯,希望孩子能健成长。之后爸爸、妈妈和我去散步。一路上,我唱着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念着念着,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节的学问可真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真了不起。这一天,我过得真是快乐呀!
“抹雄黄酒”“抹唇膏”“戴红线绳”这些过节习俗描写,生动形象,表现出当地特有的端午民俗特点。
点评:作者按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了一家人过端午的快乐的一天,在与妈妈、奶奶的对话中,将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介绍出来。通过三代人对端午习俗的传承,在其乐融融中突现出中国普通百姓人家对端午节的文化传承,营造了节日祥和快乐的氛围。文中端午风俗具有地方特色,对“趟露水”“吃粽子”“抹雄黄酒”“摸唇膏”“戴红线绳”这些过节习俗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端午节的儿歌,为文章增色不少。(共70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精选课件
六年级下册
家乡的 风俗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说一说:这是哪个节日?
展现了什么风俗?
第一课时
春节拜年
端午赛龙舟
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中秋吃月饼、赏月、赏桂花
过年贴福字
重阳登高、插茱萸
端午节包粽子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家乡的 风俗
审题指导
审题指导
习作内容
二、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一、介绍一种风俗
说明文
记叙文
一、介绍一种风俗
重点介绍风俗的某一方面,写出风俗的特点
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贴春联
闹花灯
赛龙舟
扭秧歌
拜年
吃粽子
包饺子
赏月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闹花灯
人们的表现
闹花灯的传说
花灯的种类
花灯的样子
……
拜年
拜年时说哪些话
拜年时长辈的表现
拜年时的动作、神态
拜年时的心情
……
包饺子
怎么做馅儿
怎么包饺子
怎么擀皮
包饺子的习俗
……
怎么煮饺子
吃饺子的情景
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
回顾课文
开始—
腊月的初旬
彩排—
高潮
腊月二十三
北京的春节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重点
结束—
正月十九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具体描写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的。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处处悬灯结彩
几百盏灯,各式各样
灯一悬起,人人可参观
玻璃的
牛角的
纱灯
彩绘
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了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
仿照课文,请你用自己的话具体写一写闹花灯这一风俗。
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漂亮的兔灯,
那桃灯,
。还有那 ……
红艳艳的“五角星”、会动的“小鸡”
粉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耳朵,圆圆的小脸上挂着一副甜美的笑容,摆动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
粉红的底色,桃尖儿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老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还重点写了除夕的情景,它是怎样写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
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
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这段话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景象。
通过重点描写人们的活动,你来具体写一写人们是如何守岁的吧。
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每个人都要守岁。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茶聊天。坐不住的人会选择打牌、放鞭炮。小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玩游戏,或者为长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
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资料?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的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意见不被国君采纳,反而被罢了官。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拜年的习俗,传说与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怎样把这些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呢?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回顾课文
关于这篇习作,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习作开头,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描写时,我要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让我的作文更生动!
我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才能表
达得清楚、有条理。
二、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你能简单说一说你经历的风俗活动吗?
正月十五晚上,我和伙伴们到街上看花灯,灯的种
类好多啊,有兔子的,有白菜的,还有“春”字形
的……让人眼花缭乱!
端午节的时候,我观看了赛龙舟比赛。江边锣鼓
声、呐喊声,好不热闹。龙舟队员们身形矫健,
节奏整齐,奋力向前划。龙舟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让谁。
将自己的活动融入到介绍的风俗中,就是一次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闹花灯
我的动作神态语言
闹花灯的传说
花灯的种类、样子
……
我的心情
我参与闹花灯的经过
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我们要重点描写 ,
和 。
现场的情况
活动
自己的感受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他们那么的矫健,那么的整齐。随着队员身体一俯一仰,摇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
包饺子喽!我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子,夹了一些馅,放在皮中间,把饺子中间捏紧,又从右边的皮开始向上捏,又把左边的皮牢牢捏住,我又加固了好几次,一个挺着大肚子的饺子出现了。“哈哈!大胖子来啦!”我虽得意,又有几分惭愧,因为我成功地包出了饺子,但饺子形状不好看,像懒洋洋的小猪躺在那儿,怎么也站不起来。
写作提纲
你想要介绍家乡的风俗,还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习作提纲要求
1.要写的风俗活动是什么?
2.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活动现场?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描写?
4.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介绍一种风俗
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闹花灯的传说
元宵闹花灯
赏花灯
猜灯谜
灯多:兔灯、桃灯……
人多:人山人海
兴致盎然


比赛前
赛龙舟
比赛时
比赛后
激烈的场面
队员们的表现
比赛盛况
陆续离开
依依不舍


观众多
许多龙舟停泊
蒸年粑
家乡的年粑
做年粑
尝年粑
各种形状
一片欢腾
洗粳米
做准备
大火烧旺
一炷香工夫
诱人香味
烫坏舌头
重点
快快写起来吧!
写好之后,和同位交换一下,看看谁写得好。
作文修改
第二课时
元宵闹花灯
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闹花灯。
  元宵节的晚上,大街上,公园里,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 妈妈告诉我,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骗过了天帝,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从此,元宵节闹花灯便成为一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开门见山,写出元宵节闹花灯这一风俗。
加入神话传说,说明闹花灯这一风俗的由来,充满趣味。
例文赏析
花灯真多啊!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漂亮的兔灯,粉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耳朵,圆圆的小脸上挂着一副甜美的笑容,摆动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儿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还有那红艳艳的“五角星”、会动的“小鸡”……
灯多,看花灯的人也多。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围绕“花灯真多啊”这句话,重点描写了兔灯和桃灯,生动具体。
人们边赏花灯边猜灯谜,兴致盎然。你看,这盏灯上写着“一双长耳朵,眼睛红又红,不吃肉和鱼,吃菜和萝卜”打一动物。谜底是“兔子”!你猜对了吗?
夜渐渐深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写人们不愿离去,侧面表达了对这一风俗的喜爱之情。运用比喻手法,将地上的灯比作天上的繁星,意境优美。
点评:这篇习作介绍了“元宵节闹花灯”这一风俗,运用生动的语言,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把闹花灯灯多、人多得热闹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结尾处“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十分富有诗意。
更多例文一
更多例文二
【优点借鉴】
下面请和同位交换作文,根据“评分标准”相互批改。
要使用作文评改符号,最后得出总分,并写出评价。
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用词准确生动,意思表达清楚明确。
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开头能点明主题,结尾能恰当呼应、升华。
文章立意较好,符合主流价值观。
文章主旨明确,有真情实感,抒发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有个性,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符合本次作文要求:
写的风俗是作者家乡的。
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
能够凸显风俗的特色。
描写生动、内容具体。
评 价 标 准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评改范例
下面是评改前的段落,读一读,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分析
这一段描写赛龙舟的场面,过程只有“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缺少具体生动的描写。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摇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一只十二米上的巨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评改范例
这是修改后的段落,和原段落对比一下,说说为什么这么修改。
红字部分从面到点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了声音、动作,既描写了龙舟队员,也描写了观众的反应,生动、立体而详细。
技巧总结
选取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
要学会查找资料,在作文中进行介绍。
要有风俗场景描写,生动具体。
写作时要突显风俗特色,不要面面俱到。(共7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精选课件
六年级下册
家乡的大秧歌
李 阳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乡小镇,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过年过节的时侯,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
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家乡的大秧歌这一民俗。
扭秧歌前奏曲,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
看,大秧歌扭起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尽情的挥洒着内心的喜跃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些发痒,不时地加入队伍。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比喻形象、贴切,有新意。扭秧歌前的热闹场面描写生动具体,充满趣味。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项目。每当这个时候,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种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粉墨登场,为节目增添无限的喜庆。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蹿动着,追逐着,嬉戏着,心里别提多开心哟!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巧用过渡句,引出对“节日习俗”的描写。
运用比喻手法,点明了秧歌在家乡人心中的地位。
点评:这篇习作紧紧抓住了“家乡的大秧歌”这一民俗展开描写,运用生动的语言,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把大秧歌火爆热闹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展现出了这一风俗浓郁的地方特色。结尾处“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对这一风俗的感受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