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2 15: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知道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识记密折制、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的基本史实。
2.梳理台湾设府、管辖西藏、巩固西北边疆的大致过程。
3.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迹象,分析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课标要求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建立统治
(1)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2)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
2.巩固统治
两个方面
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3.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①清朝初期,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②康熙帝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
雍正年间,在西北地区有军事行动,世宗以内阁位于太和门之外,日夜值班者众,深恐军事机密会易被泄露,于是开始在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它的位置在宫禁附近,方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或宣布旨意,能当上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及重臣,于是领受帝旨,政令所出都在这了。 ——据赵翼《檐曝杂记》
时间 雍正年间
过程 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就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
成员 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
特点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职责 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2)设立
雍正帝
(3)影响
军机处外景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被撤销。
②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有以下两种观点,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议一议: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观点一: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
观点二: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
辩论台
(1)一方面,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和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扼杀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2)另一方面,军机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①含义:指旧时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所造成的冤狱。
②基本概况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时期 康熙、乾隆和雍正三朝
表现 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
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乾隆帝
(2)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 维护集权统治
表现 *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①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
②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南海诸岛
二、疆域的奠定
自主探究:康乾时期如何完成疆域的开拓和巩固?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的金瓶
(一)大皇帝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由呼图克图(大活佛封号)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掣签认定。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年
二、疆域的奠定
1.疆域开拓
外边防务 内边防务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康熙抗击沙俄,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康熙统一台湾,设台湾府
雍正设驻藏大臣
康雍乾平定准噶尔叛乱
顺治册封五世达赖
康熙册封五世班禅
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乾隆设伊犁将军
南海诸岛
二、疆域的奠定
2.巩固统一的措施
制度 备注
地方 内地十八省 设总督、巡抚;省之下设道、府、县
东北三将军辖区 奉天、吉林、黑龙江
西北二将军辖区 新疆(设伊犁将军,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管理)、乌里雅苏台
青藏二办事大臣辖区 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内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中央
理藩院
掌管蒙古族及藏族等民族事务
2.巩固统一的措施
制度 备注
地方 内地十八省 设总督、巡抚;省之下设道、府、县
东北三将军辖区 奉天、吉林、黑龙江
西北二将军辖区 新疆(设伊犁将军,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管理)、乌里雅苏台
青藏二办事大臣辖区 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内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中央
理藩院
掌管蒙古族及藏族等民族事务
对地方管理的特点:
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借助其上层人物维持统治;
重视少数民族的事务,中央设专门机构。
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南海诸岛
二、疆域的奠定
西跨葱岭
巴嘞喀什池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太平洋
北接西伯利亚
台湾及附属岛屿
南海诸岛
喜马拉雅山脉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





二、疆域的奠定
1、资源危机
(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2)表现:
清朝人口数量统计表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 2010万 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 (1741年) 1.4亿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亿 咸丰元年 (1851年) 4.3亿
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2、政治危机
清代人均耕地面积表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徒在宫中太监的接应之下攻入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还装模做样地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平变之后,混战中射在隆宗门上的一个箭镞,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嘉庆希望这个箭镞能够对爱新觉罗皇室的子孙们保持紧迫感。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
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频发
3、外部危机——闭关锁国政策
(1)背景: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历史趣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向自己行跪拜礼时,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赠送了西洋礼物,后来又提出了六条便于两国通商的条件,在即将离京之际,乾隆帝给予了答复:“……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锡予优加,倍于他国……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用太平之福。”
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表现: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小结:统治危机
资源危机 人多地少,环境破坏
政治危机 政治腐败,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贸易危机 闭关锁国,自我封闭,落后于世界
课堂检测
1.1759年清政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买卖货物,必须由行商经手方可交易。这一规定表明
A.中国天朝上国观念改变 B.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完整
C.中国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D.行商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C
【详解】
材料“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体现的是清政府通过行商严格管控对外贸易,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清朝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离不开雍正帝的励精图治,下列史实属于雍正帝时期的有
①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②粉彩瓷器工艺发明推进制瓷技术提高
③“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④养心殿开始成为清朝皇帝的政治活动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粉彩瓷器工艺出现于康熙时期,②不符合题意;①③④都属于雍正帝时期,故选D,排除AB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