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1 22: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祖国七十华诞,国庆阅兵中展示的国之重器(如图所示),为共和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也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用语。下列研究属于化学范畴是(  )
A.火箭固体燃料的选择 B.最大射程的计算
C.飞行模式的选择 D.投弹精准度的测算
2.(3分)2020年1月以来,我国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富有成效。下列抗击新冠疫情的措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经常开窗通风 B.服用药物抵抗病毒
C.用“84”消毒液消毒 D.室内燃烧艾条
3.(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4.(3分)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
A.发出白光 B.产生白烟
C.放出热量 D.生成白色固体
5.(3分)小博士克雷尔发现眼镜的鼻托上有铜绿产生。是什么原因让铜生成铜绿呢?苏俊丞同学提出这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制订计划
6.(3分)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7.(3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3分)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5.3g食盐,在称量中发现天平指针右偏,此时他应该(  )
A.增加药品 B.减少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平衡螺母
9.(3分)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6mL,倒出部分液体后,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等于6mL B.大于6mL C.小于6mL D.无法确定
10.(3分)实验基本操作练习时,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下面对实验操作要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向试管装入粉末状药品时,药品用纸槽送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打破试管底部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朝向有人方向﹣﹣以免加热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C.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将火焰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的燃烧爆炸
D.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加热产生水分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11.(3分)水变成水蒸气是(  )
A.水的微粒发生了变化
B.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水的微粒由静止变成了运动
12.(3分)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序号 事实 解释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 CO2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气体受热膨胀 分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13.(3分)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3分)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黑球和白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15.(3分)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 氧化镁
B.蜡烛+氧气 水+二氧化碳
C.食盐水→食盐+水
D.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42分)
16.(6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1)现有下列仪器:A.细口瓶 B.镊子 C.蒸发皿 D.集气瓶 E.广口瓶 F.胶头滴管 G.量筒 H.药匙 I.燃烧匙 J.石棉网,选取相应的序号填空。
①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    ;
②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
③用于间接加热,并使被加热器皿均匀受热    ;
④量取10mL的液体药品应使用    。
(2)实验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如图A所示,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
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如图B所示,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7.(10分)用分子结构模型表示的化学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反应。如图是用模型法表示的某些化学反应的过程,请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1)请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图中的变化过程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请从微观的角度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3)请在图中空白方框内画出相应的微粒模型图。
18.(26分)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自然界的水。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
(2)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静置一会儿后,用如图1所示装置过滤,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指出图1中仪器名称:b    ,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它的作用是    ;
②过滤完成后,小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小明改进过滤装置后重新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但这并不是纯水,因为    。要想得到纯水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
(二)生活中的水。
【资料在线】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摘录部分)。
感官指标:水质无色无味且澄清透明。
化学指标:pH:6.5﹣8.5;总硬度<250mg/L(以碳酸钙计);铜<1.0mg/L,铝<0.2mg/L。
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100个/mL等。
(3)自来水厂过滤前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    ,再用    来吸附色素和异味,从而达到感官指标。
(4)生活中鉴定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向少量饮用水中加入    ,出现    现象的为硬水。生活中若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可采取的办法是    。
(三)探究水的组成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水的组成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查阅资料】
水难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5)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要验证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检验。若b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为10mL,则a玻璃管收集到的气体为    mL。
(6)写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是    能量(填“吸收”或者“放出”)。
(7)用化学符号填写:在该实验中,变化的粒子是    ,不变的粒子是    。
(8)下列关于通电分解水的实验,获得的结论、信息正确的有    (填选项序号)。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
D.生成的氧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空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13分)
19.(7分)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石蜡不断熔化,但液态石蜡却没有直接燃烧,同学们对蜡烛燃烧过程展开了探究。
探究焰心所含物质:如图,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汽化。猜想①②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观察到     猜想①成立
②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干而冷的烧杯 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②不成立
③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 猜想③   
【实验反思】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成立,实验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还可能是    。
【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白烟”   (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先受热液化,然后在烛芯汽化形成气态石蜡后才能燃烧。
20.(6分)如图1是某泡打粉的部分说明,它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于蛋糕及西饼的制作,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发现并提出问题】泡打粉如何能使面食膨胀松软?
【查阅资料】
(1)面食的疏松多孔主要是因为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2)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3)碳酸钙不溶于水,与小苏打不反应,900℃以上才能分解。
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    。
【猜想与假设】根据使用说明,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①   。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小明取少量泡打粉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①,请把猜想①补充完整。
(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    ,小聪取一定量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珠,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经验证为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解释与结论】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    ,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
【反思与交流】为什么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   。
【仪器的洗涤与整理】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    。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A、火箭固体燃料的选择需根据燃料的性质,属于化学范畴;
B、最大射程的计算需根据数学知识,不属于化学范畴;
C、飞行模式的选择需根据物理知识,不属于化学范畴;
D、投弹精准度的测算需根据物理知识,不属于化学范畴。
故选:A。
2.【解答】解:A、经常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服用药物抵抗病毒,杀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用“84”消毒液消毒,消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室内燃烧艾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解答】解: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如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错误,还有光能;故选项错误;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错误,如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解答】解:判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只有生成白色物质说明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
故选:D。
5.【解答】解:A、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而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
B、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故选项正确。
C、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而不是收集事实证据,故选项错误。
D、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而不是制订计划,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解答】解: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解答】解:A.图中操作容易污染滴管,故错误;
B.用纸槽将粉末状固体缓缓的送入试管底部,图中操作正确,故正确;
C.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容易污染试剂瓶,图中标签没有朝向手心,流出来的液体容易腐蚀标签,故错误;
D.图中物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容易造成物品的质量偏小,故错误。
故选:B。
8.【解答】解: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5.3g食盐,步骤应该是: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食盐;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说明食盐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向左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A。
9.【解答】解: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6mL,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到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可以赋予数值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所以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19mL﹣10mL=9mL.所以大于6mL;
故选:B。
10.【解答】解:A、向试管装入粉末状药品时,药品用纸槽送到试管底部﹣﹣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错误;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朝向有人方向﹣﹣以免加热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正确;
C、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将火焰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的燃烧爆炸,正确;
D、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加热产生水分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正确;
故选:A。
11.【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当水分子受热时,运动速率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就变大,水就由液体变为水蒸气,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由此可知:
A、水的微粒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
B、水变成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了,故C正确;
D、分子不是停止了运动,而是加快了运动速率,故D错误。
故选:C。
12.【解答】解:A、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是因为CO2分子很小,说法正确;
C、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说法正确;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说法错误;
故选:D。
13.【解答】解: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正确。
故选:D。
14.【解答】解:A、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
B、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15.【解答】解:A、镁+氧气 氧化镁,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蜡烛+氧气 水+二氧化碳,是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不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征,不是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食盐十水,是物理变化,所以谈不上属于什么化学反应类型,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42分)
16.【解答】解:(1)①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
故答案为:H。
②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广口瓶。
故答案为:E。
③用于间接加热,并使被加热器皿均匀受热的是石棉网。
故答案为:J。
④量取10mL的液体药品应使用胶头滴管和量筒。
故答案为:FG。
(2)①如图A所示,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故答案为:三分之一。
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如图B所示,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出现气泡,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导管口出现气泡。
17.【解答】解:(1)图一中的变化过程: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是化合反应;
(2)图一中的变化过程: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生成水分子;反应中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此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3)图一空白方框内相应的微粒模型图:;
故答案为:(1)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氧气水;化合反应;
(2)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3)。
18.【解答】解:(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2)①图1中仪器名称是漏斗,该操作中还缺少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②过滤完成后,小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小明改进过滤装置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但这并不是纯水,因为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滤液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要想得到纯水还需进行蒸馏操作。
(3)自来水厂过滤前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使水中悬浮物沉降,再用活性炭来吸附色素和异味,从而达到感官指标。
(4)生活中鉴定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取少量饮用水中加入肥皂水,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现象的为硬水,生活中若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可采取的办法是加热煮沸,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5)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检验b管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活塞,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若b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为10mL,则a玻璃管收集到的气体为20mL。
(6)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这一反应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该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含有的化学能之和比反应前水所含的化学能高,故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是吸收能量。
(7)电解水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符号为H2O;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符号为H、O。
(8)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错误;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故C正确;
D.生成氧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空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水分子;
(2)①漏斗;玻璃棒;引流;②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蒸馏;
(3)使水中悬浮物沉降;活性炭;
(4)肥皂水;泡沫少,浮渣多;加热煮沸;
(5)带火星的木条;20;
(6)水氢气+氧气;吸收;
(7)H2O;H、O;
(8)CD。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13分)
19.【解答】解:【猜想假设】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提出猜想①和②;
【实验探究】①因为猜想①成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
③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没有可燃性,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猜想③成立;
【实验反思】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成立,实验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是石蜡蒸气遇冷也会凝结为固体,使内壁变浑浊;
【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能燃烧。
故答案为:
【猜想假设】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烧杯内壁变浑浊;成立;
【实验反思】石蜡蒸气遇冷也会凝结为固体,使内壁变浑浊;
【补充实验】能。
20.【解答】解:【查阅资料】
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猜想与假设】
①泡打粉溶于水时能产生气体使使面团膨胀松软。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故答案为:泡打粉溶于水时能产生气体使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
(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钠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故答案为:装置气密性;碳酸氢钠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解释与结论】
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小苏打在受热时产生气体,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
故答案为:小苏打在受热时产生气体。
【反思与交流】
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是因为碳酸钙在900℃以上分解,不与小苏打反应。
故答案为:碳酸钙在900℃以上分解,不与小苏打反应。
【仪器的洗涤与整理】
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外壁有水、没有预热、试管触及灯芯等。
故答案为: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试管外壁有水或没有预热或试管触及灯芯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