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8课 辛亥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第8课 辛亥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1 07: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小测:
1、戊戌变法的时间:
2、戊戌变法的序幕:
3、口号:
4、代表人物
5、作用: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名文,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
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文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国父”。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成立兴中会;②成立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④领导辛亥革命;⑤建立中华民国
▲历史意义:
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
口号:
辛亥革命
时间: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派
1911、10、10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性质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1894年
1905年
檀香山
日本东京
孙中山
孙中山
中国第一个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同盟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建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
的机关刊物
——《民报》
《民报》发
刊词
孙中山手书
二、武昌起义(第一枪即狭义的辛亥革命)
1、时间:
2、经过:
3、影响:
1911年10月10日
各地响应起义,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建立湖北军政府
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
2、地点:
1912年1月1日(元旦)
南京
3、领导者: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4、纪元: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1911.10.10.)浮雕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民族主义
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即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即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
改变。
2、功绩:
(历史意义)
袁世凯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清宣统帝
爱新觉罗·溥仪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会见各国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