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22: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思考:作者在第一段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在这美景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第二段找答案)
苏子:饮酒放歌
客人:吹箫以和
箫声传达出客人怎样的情绪?
箫声传达出客人怎样的情绪?
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疑惑: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悲凉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部分,来探究客人如此的原因。
翻译课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么?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翻译课文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缪:通"缭"盘绕。
翻译课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翻译课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翻译课文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骤然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突然。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疑惑: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悲凉凄婉的箫声呢?
无枝可依、人生无常、功业无成、生命短暂渺小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
再读第三段,感受客人“悲”情。
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的。
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翻译课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子说:“你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翻译课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提问: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
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人类和其它事物也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的这些看法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乐观、旷达
乐观、旷达的苏轼是如何看待得与失的呢?
结合注释理解第二层
翻译课文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翻译课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适:共享。
乐观、旷达的苏轼是如何看待得与失的呢?
乐观、旷达的苏轼是如何看待得与失的呢?
顺其自然,莫强求;珍惜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苏子的一番话对客人起到了什么作用?
翻译课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莫争),趋下而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客人。”
——宋·苏轼《东坡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