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04 20: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少 年
教学目标:
1. 认识“仞、茁、翱”三个汉字,学会“冈、源”等八个生字。
2. 随课文理解:万仞、茁壮、翱翔、英秀等词语。
3. 读懂诗,知道诗中将少年比喻成什么?为了突出少年的那些特点。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作为少年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奋发自强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意、激发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诗句,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生字卡片、挂图、生词板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你们知道,你们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吗?(少年)
少年时期是最值得我们羡慕的,想知道我们羡慕你们什么吗?用一首诗告诉你们吧。
板书课题:少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认读生字、生词。
2. 指名读诗句。
3. 学生交流从诗中了解了些什么?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汇报你读懂和不明白的地方。
2. 释疑:
3. 梳理诗的内容。
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板书:太阳 (高山的)源泉 小树 小鹰 乳虎 刀刃 英秀
四、读熟整首诗:
五、学写生字:
1. 再次认读生字:
2. 范写“鹰”,提示被包部分笔画多,要写紧凑。
3. 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词语:山冈 源泉 小鹰 飞翔
2. 读诗:
二、思考与讨论:
1. 作者说少年像什么?太阳 源泉 小树 小鹰 乳虎 刀刃 英秀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是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3. 讨论、梳理学生的发言:
三、指导朗读、背诵。
1. 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大声读一读,看你有什么感受?
2. 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诗时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3. 背诵。
四、拓展:
1. 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试着写几句。
2. 交流你的小练笔:
五、学写生字:乳 撞 磨 刃
板书:
太 阳
源 泉 (高山)
小 树
少 年 像 小 鹰
乳 虎
英 秀(人中)
……
2 小松树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简笔画出一棵小松树,提问:你们知道松树的哪些特点吗?
二、了解自学情况:
1.小组生字红绿灯(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指名读课文。
3.默读,概括课文大意。
三、质疑问难。
四、指导学习书写生字。
1.观察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师生互动: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小松树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读课文,思考。
三、生自学课文,看看小松树的成长共分为几个阶段,每次成长的动力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四、全班交流。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 :
小松树
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3 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认真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读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生字词
    (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
   2.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这篇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
   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 )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 )一边( )。
     小溪流在( )奔流( )。
     小溪流就这样( )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精神)
   3.讨论课后题1。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断”、“欢快”造句。
  2.了解第2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熟读这一段中的几个拟人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
    (  )的小溪(  )的卵石
    (  )的嗓子(  )的样子
    (  )的山谷(  )的海洋
   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小溪流的心情怎样?给你的感觉如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声音应该怎样?速度怎样?
   3.练读、评议。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怎样玩耍的句子。
     读着读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调皮活泼)你觉得现在的小溪流就像什么?你喜欢哪些词句?
   2.填空:
     他( )岸边的卵石,( )地上的小草,让漂浮着的小树叶打( ),一会儿( )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
     所填的词语应该怎样读?
   3.这一段是什么结构?(先总后分)
   4.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是怎样冲过巨石的?读出它的勇敢劲儿。
   2.难句理解: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回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与忧愁。(小组讨论)
   3.朗读指导。
  五、学习第二大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角色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第一句两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到前面去”语调要变高。后一句中的“为什么呀?”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我不能停留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3.明确枯树桩已失去了生命的力量,生活没有意义。而小溪流为什么停不下来呢?(为人民做好事)
     讲讲小溪流可为人民做哪些有益的事?
  六、学习第三段
    明确小溪流汇合成了大河,它就更有力量,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了。
    小结:小溪流这种自强不息,永不停留的精神真使人感动。
  七、总结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
1、 快活、玩耍、冲了过去
二、我不能停留——推动水磨   
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三、汇成大河
古诗诵读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的
1.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2.“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词语中有一些音或者形的变化。特别是词语接龙。
3.习作部分注意启发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复习背过的有关的成语,再让学生独立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2.引导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这类词语,如,“人来人往”“往XXX”“XXXX”。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心这样的词语,多积累这样的成语。
3.结合本次练习,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动物成语、花草成语等,开展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学成语、用成语的机会,进一步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使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一写、背一背。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读一读”安排的是读短文《鹏程万里》。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鲲鹏与晏雀志向与能力的不同,作者希望同学们学习燕雀的高远。
1.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感慨,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谈对作者感慨的理解;可以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自身的体验方面谈,更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这次学习主要是学习拟人句
1.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她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她微笑。
学习句子的表达方式,照样字也写一些
2.森力后面还是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那么,森林后面还有什么呢.
很明显,这个句子要注意,“还是”“还是”的连接作用。
三、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分正、反两方阐述完全不同的看法。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设和自己的职务。可以用书中的话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话题,使争论的话题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
2.选定话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参加辩论前,各方要充分交流每个人的看法,梳理材料,达成共识后分配任务,或推选辩论主要代表。
3.辩论的时候,要求学生不仅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适时抓住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反驳。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
4.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辩论不仅要讲“理”,还要讲“礼”,培养学生文明的语言习惯。
第三课时
四、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1.导入,如,讲许多生活中应该拒绝的事情,,让学生知道,真实的表达,发表不同看法,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通过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从中选择值得写一写的自己的拒绝。只要是“自己说不”都可以。如,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的,都有价值,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就能打开思路,就能愉快地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一定要“把说不的过程写清楚”。这一点应作为评价这次习作的重要标准。
4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巴金老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巴金。
   1.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2.质疑:引出课文。
  二、自读课文
   1.默读,说说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勾划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读生字,找新词,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4.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
     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
     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
     写巴金老人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写他对孩子们的祝福。
  三、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家乡孩子写40封信,给巴金怎样的感受?文中找答案。
    (……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2.朗读巴金爷爷感谢孩子们的话,你有何体会?
    (说明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是非常真挚的。)
  四、精读第二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容易吗?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有关句子。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2.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3.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体会巴金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4.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指导写字
   1.教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一至二自然段。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巴金多么想念孩子们呀,力不从心的他用书信和孩子们交谈,他说了些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巴金爷爷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他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要为社会添更多的光彩!”“为别奉献更多的爱”,巴金爷爷虽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坛的名人,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的人。他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2.巴金为什么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
    用“不是……而是”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双表达了什么希望?
    (“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作为理解巴金爷爷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崇敬)
   6.小结:让生命开花说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三、精读第四段
   1.引读:体会爷爷珍惜生活,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2.感情朗读。 
  四、精读第五段
   1.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分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五个组成部分。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作业
   1.造句:
    多么……多么……
    不是……而是……
   2.课后4
    (1)巴金爷爷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声誉,但他认为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而87岁的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他要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光彩,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2)为着社会,为着他人,活着才有光彩,正如巴爷爷一生恪守的信条: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他。正是这样不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向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板书: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   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5 万年牢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a) 闷(men) 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1) 为什么叫万年牢?
(2)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3)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 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1) 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3. 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6 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 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认读:
洋溢、允许、喧闹、破损、增添、训斥、叱责、凋谢、脸颊、拆除、
发脾气、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绽出绿芽
说说:你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2)重点句子: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字词,并思考:
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为什么?
3.交流个体感悟。
(生的几种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
第二课时
一、 品读感悟
(一)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1.具体说说花园的神奇变化:
2.学生自由交流。
3.根据提示,规范说话: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
再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
4.随机点拨对比朗读:
(1)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读出花园的美。
(2)描写花园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
(3)描写花园又有了春意的语句。
(4)描写花园又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5.师引: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原因。
2.点拨,梳理:花园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花园里人的不同。
3.随机引导去感受体会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4.巨人的性格:
(1)师: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认真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点拨:
态度:生气
相关语句: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①理解“四处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吓坏孩子们的情景画面。
②读好这句话的语气,正确把握巨人的生气程度。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①理解“纷纷逃窜”,想象巨人伤害了可爱的孩子的情景场面。
②正确把握此时巨人的生气程度。
“喂!你赶快滚出去!”
理解“叱责”,想象此时此刻的巨人发怒的情景。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充分体现巨人性格的语句。
(4)你觉得巨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小结过渡:这样的性格就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那么孩子们呢?是怎样的?
5.孩子们的性格:
(1)结合课文,学着上述学法,找找,读读,品品,悟悟。
(2)交流,畅谈看法。
(3)引导梳理:孩子们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
结合文中语句朗读。
(4)随机理解重点句: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再一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
2.找读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语句:
重点句:
(巨人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梳理揭示寓意: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二、美读小结
1.师引读最后一小节:是的,从此以后,巨人的花园再也不变化了,它永远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而巨人则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瞧,他们多快乐!
2.齐读最后一小节。
古诗诵读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说说你的体会。
   4.下面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好它读之前先欣赏两遍配乐朗诵。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听;第二遍,我们边听边跟着录音轻声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我为你加上音乐(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八、拓展练习。
    课前我曾布置我们同学搜集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再看看诗中的每个字怎么写,准备默写这首诗。
   2.预习《游子吟》。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的
1.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2.“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读背背”的内容是12个成语。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成语中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
3.探究与发现部分,注意阅读要仔细。
4.作文要言之有物。
5.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来演课本剧。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复习背过的有关的成语,再让学生独立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喜爱 热爱 酷爱
尊敬 尊重 敬重
想念 思念 怀念
2.引导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这类词语,如,“一往情深”“情深似海”“XXXX”。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心这样的词语,多积累这样的成语。
3.结合本次练习,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写人物心情、感情和表情的成语、花草成语等,开展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学成语、用成语的机会,进一步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使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一写、背一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运用。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读一读”安排的是读短文《写给儿子》。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写作者写给已经离开人世的儿子的话,告诉他,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留下了很美丽的东西——鲜花。
短文告诉我们,给予比索要更为愉快。
1.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感慨,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谈对作者感慨的理解;可以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自身的体验方面谈,更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这次学习主要是学习把句子写成一段话。
1.理解一段话要有一个中心。
学习句子的表达方式,照样字也写一些
2.一句话中有不少词语,但是,句子中也有重点词语,要围绕重点词语些具体。
三、口语交际 给妈妈一个惊喜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意见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通顺、完整、准确的表达的看法。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三课时
四、习作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现出来,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本次习作,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指导。
1.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教师可以巧妙导入,如,讲许多生活中应该拒绝的事情,让学生知道,多方面的表达,丰富的想象,有条理的写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把花草树木都当成人来写。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一定要把“下雨的时候,小花小草都喜爱做什么,怎么做”过程写清楚。这一点应作为评价这次习作的重要标准。
第四课时
五、演课本剧
《巨人的花园》剧人说话的神态语气、还有其他课本,都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剧目。
1.分角色。
2.四人小组练习。
3.班级演出。
7 寓言两则
滥竽充数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缗王  一一听之  逃
画蛇添足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感受文言文的美
  教学重难点: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许多老师都反映我们班同学特别聪明,今天帮老师一个忙,好不好?
  1.什么是寓言?
  2.你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3.你会学寓言吗?为了表示对同学们的感谢,今天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则寓言,好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4.你见过蛇吗?如果给蛇添上脚呢?快来读读这则语言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语言,读准字音。
  2.谁想来读读它?指名分段读寓言。(两组同学)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确、熟练的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老师也想读读课文,用心倾听,你从中能收获到一些文言的方法吗?
  4.学生交流(断句、停顿、语速、重音)。学生练读
  5.在指名读全文。
  6.男、女同学赛读。
  三、自学、讨论、研读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自己读懂这则语言吗?你有什么学文的好方法吗?(总结学习方法)
  2.用刚才总结的方法自学。(把读懂的和不懂的批注)
  3.小组中交流自己不懂的东西
  4.全班交流:
  A、第一自然段:
  字、词
  谁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了?
  你真聪明,能带着理解在读读这句话吗?
  B、第二自然段:
  交流读懂的内容
  你能把这些字词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整句的意思。
  “相谓”是什么意思?众人是怎么商量的?
  你能用商量的语气读读句子吗?(指名读)
  C、第三自然段
  交流字词
  谁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一人先成”后,他喝到酒了吗?他“左手持卮”右手画蛇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谁来做这个画蛇添足的人,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另一个人画好了蛇夺过了酒杯,他又会想些什么?谁来读读他说的话?
  你想把这一自然段读读吗?(学生连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
  四、小结
  1.你能整个故事讲给大家吗?(指名说)思考:你喜欢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吗?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2.生活中有“画蛇添足”的事发生吗?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喜欢寓言吗?把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作业
  我发现同学都特别喜欢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课下把你最喜欢的寓言报告给学习委员,我们开一次“古诗文朗诵会”好不好?
8 熟能生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
  3.能正确地默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4.懂得要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
  难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初步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 解释成语,揭示课题。
   (1)说说这篇课文是讲什么的。(讲“熟能生巧”的道理)
   (2)谁能说说“熟能生巧”中的“熟”“生”“巧”分别是什么意思 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2. 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是用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用故事的形式来说明道理的。)
    ②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几个 主人公是谁 故事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同桌讨论思考题①、②。
   (3)请差、中、好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①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②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2)自学交流,教师点拨。
    ①读生字卡片,重在正音。几个容易读错的宇:翁(读wēng,不读wōng),嗖(读sōu,不读shōu),沾(读zhān,不读zàn),啧(读zé,不读zhé)
    ②按顺序出示10个新词,请学生自愿站起来读一遍,然后说说这些词的意思。一个学生一次说一个词,其余学生认真听,然后对前面同学的解释进行评议。
    ③让同桌同学互改作业本1.2.3题。
  4. 讲读第1.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课文后第1大题的第
     小题:从哪里看出武士箭术很好 围观的人和卖油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分别在书上划出表示围观的人和卖油翁的态度的句子,完成下面表格的上半部分。(表格要事先印好。)
    谁有什么本领怎么议论
    围观的人武士卖抽翁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2)交流。
    按照下面格式,用一段话说说自己填的内容。
    有一位武土能。围观的人看后。武士自以为。而卖油翁,却说。
   (3)练习反问语气的读法。
    ①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武士自以为“很了不起” (第3自然段)
    ②用反问的语气读这一自然段。
  5.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
   (2)(作业本)第4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4.5自然段。
  2.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
  3.懂得要掌握一种本领离不开长期实践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读生字、新词,说说词义。交流(作业本)第4题。
   (2)说说上节课在表格上填写的内容。
  2.默读第4.5自然段。
   (1)带着课文后第1题第(2)小题的问题,默读第4.5自然段,完成表格(见第1课时)后半部分。
   (2)互相交流。按照提供的格式(见第1课时)说说可填的内容。
  3.默读全文,划出描写武士和卖油翁动作非常热练的句子。
   (1)自读自划。
   (2)小组交流。
   (3)课堂交流。请一两位学生表演一下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的整个过程。比一比,看谁学得像。
   (4)集体读表示两人动作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第5、6、7题。
  5.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1)讨论:射箭武土和卖油翁各自的“绝活”是怎么获得的 (长期的练习)
   (2)谁能举出一个热能生巧的事例 (教师点撮: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有这样的例子吗 我们班级里、学校里有许多小能手,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 我们自己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
  6.选做作业:把一个熟练动作的完成过程写下来。教师可
    表演一个动作过程(如穿针引线的一系列动作,开始写毛笔字前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鼓励学生口头描述,最后写到《作文本》上。
9莫泊桑拜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和莫泊桑的人物特点和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
2. 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读后检查:
1. 指名交流原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讨论有关字词的意思。
“酷爱、揣摩、烙印、孜孜不倦、滔滔不绝、直截了当”
2.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五、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 学生交流。(莫泊桑从小酷爱写作,作品平常,心情焦急)
3. 指名朗读。(读出钦佩、焦急的语气)
六、作业
抄写课后的词语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几次对话,从而感受人物特点、品质以及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段的学习,知道了莫泊桑为了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怀着一种急切的心情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是因为他把福楼拜的指导牢牢记在心中的结果。
(1)出示胶片: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
(2)齐读
(3)发问:莫泊桑把福楼拜的什么话牢牢记在心头呢?
二、导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画出你认为福楼拜所说的话中最关键的话。
2.指名交流。
(1)“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A、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B、从“直截了当”这个词,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C、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2)“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A、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B、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C、比较: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有好多东西可写。
D、这个自然段中一连用了9个问号,读法一样吗?
E、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指名朗读。
(福楼拜是一个既严肃又耐心的人)
F、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3)“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A、福楼拜说的这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你再次感受到莫泊桑具有什么特点?
B、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话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C、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
D、自由读第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莫泊桑和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莫泊桑的表情,福楼拜说话时的提示语)
三、小结:
不难看出莫泊桑和福楼拜师徒二人一个是虚心求教,一个是直言不讳;一个是万般无奈,一个是循循善诱;一个是勤学苦练,一个是悉心指导。
板书: 莫泊桑 福楼拜
虚心求教 直言不讳
万般无奈 循循善诱
勤学苦练 悉心指导
↓ ↓
勤学 善教
引读: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 ,更加 , 他从老师的话中懂得了,写作要 , , ,因此,莫泊桑终于写出了 。
四、讨论: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古诗诵读 清明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 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的
1.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2.“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读背背”的内容是8个成语。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成语中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
3.探究与发现部分,注意阅读要仔细。
4.作文要言之有物。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 读一读,想一想。
对于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
看、瞧、瞅、盯
眺望、鸟瞰、仰视、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还有许多词语,在表达上都有多样性,培养学生进行分类积累。
2.读一读。
8个成语,在感彩上,分成褒义与贬义。
前四个,是批评那些自作聪明的人的,后四个,是赞美那些踏实认真的。
3.写一写,背一背。
这一次的名言名句,既有古代文人的,又有现代科学家的。主要都是围绕,学习,要刻苦、读书,可以改变人来说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4.读一读 入木三分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写了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怎样刻苦练习,以致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回答时,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
课本要求观察马车,富丽堂皇的,或者装饰简陋的。但是,这和我们同学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因此,我改变为观察自行车。
观察骑自行车的人,在不同情况下是怎样行走的。晴朗时,风雨交加时,交通
堵塞时,等等。还要猜测一下他们内心的想法。
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
三、口语交际 购物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陈述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春游钱给自己购物的事情为话题,通顺、完整、准确的描述购物的经过。。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特别是,要把每一种物品的作用顺便说出来。
第三课时
四、习作 我的观察日记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进路生活中的观察对象。
形式上,用日记的形式。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现出来,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泸定桥》。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2、 处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 梨
3.齐读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4、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5、 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 滚
6、 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 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 (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1) 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红旗 火光
铁索 弹雨 英勇无畏
火网
 11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有些地方比较难读。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听了录音,同学们一定又被深深地感动了吧?没有发现自己的读书和录音中的老师有差距呢?你们想读得和这个老师一样好,甚至更好呢?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或最受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哪个同学愿意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小组研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课文《倔强的小红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呢?
    课文取题为《倔强的小红军》,请你们来想想,针对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哪些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来帮助我们学习理解课文呢?
  二、学生充分质疑,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大致罗列出以下问题:(投影片)
   1.为什么称这个小红军为倔强的小红军?从哪些地方我们能够看出来。
   2.小红军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面对这样倔强的小红军,陈赓同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同学们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同样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自己寻找答案,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这样的,一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个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寻找,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假如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问问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者直接问问老师。
  四、组织交流以上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在陈赓同志内心的后悔、自责中表现出的对小红军的关心。
   1.体会小红军的倔强。指名各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收获。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个倔强的小红军?
     投影句子。课文第四、第六、第八、第十自然段内容。指名学生抓住小红军的神态动作来感悟他的倔强。
   2.小红军的倔强和课文中的陈赓同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陈赓同志的,也能看出他的倔强来。
     对比投影课文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2到10自然段。
     回答怎么说服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不肯骑  体力强
       不肯走  等同伴
       不肯吃  有干粮
   3.教师小结并置疑:面对小红军句句在理的回答。陈赓同志终于被说服了,他骑上马背走了。我们想一想,这个小红军果真像他说的一样有这样强的体力,需要等同伴,并且还有这么多干粮吗?他的实际情况是?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板书 一心想着别人
     陈赓同志有没有意识到这点?
   4.学生表情朗读课文11到16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5.出示练习题,启发想象,深化认识。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他是多么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师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军将士都会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样的故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寻找收集。
 板书设计:
  不肯骑  体力强
       不肯走  等同伴 一心想着别人
不肯吃  有干粮
12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2.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4.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一、抗日根据地地图。
   二、生字新词卡片。
   三、《小英雄雨来》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
    (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
    你们查过字典吗?
    (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
    (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
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
    (“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
    (“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
    (“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要求:(一)找出文章的重点段。(第四段)(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以能坚持对敌斗争;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雨来,是从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来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一、二、三、五、六段虽不是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简要复述:
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古诗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1.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语文乐园(四)
教学目的
1.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五部分。
2.“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读背背”的内容是6个成语。
3.探究与发现部分,注意阅读要仔细。
4.作文要言之有物。
5.综合性学习,讨论合作的问题。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 读一读,想一想。
注意不要将加点的字写成别的子。
川 (州) 澈(撤) 计(记) 首(手)
部(不) 指(治) 概(溉) 绩(积)
还有许多词语,在使用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培养学生进行分类区别。
2.读一读。
6个成语,在都是表现恶劣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的。
3.写一写,背一背。
这一次的名言名句,既有古代文人的,又有现代科学家的。主要都是围绕事情的成败与其原因来说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读一读 我也会记得
阅读短诗,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写了作者永远记得童年的快乐,哪怕已经到了老年。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回答时,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
读一读,比一比
比较的两组句子,一句是引述,一句是转述。
1.先看看有什么不同,做上记号。
2.注意人称的变化。
3.扩展练习。
三、口语交际 怎么办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精彩的节目不能都上演事情为话题,通顺、完整、准确的描述和有关同学交谈的经过。。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特别是,要把每一个理由顺便说出来。
第三课时
四、习作 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收获和进步。
形式上,要把事情的六个要素写出来,把自己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作为写作的背景,写出自己努力的经过和意外所得。
第四课时
五、综合性学习
我们一起来努力
1.告诉同学一句名言: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刘基)
2.分析此举的含义。
3.启发同学想一想,在平时的学习或活动中,哪些是一个人做的,哪些是必须有多人合作完成?
4. 想一想,合作中也有快乐。
13 神奇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并能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读、说等活动,体会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教师随着画面介绍:它正在进行深海作业,来到一艘躺在海底很久很久的沉船上,寻找着上个世纪随船遗落的宝物。它身体自如地穿梭着,目光锐利,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休想逃过它的眼睛,它发现目标了……
2.提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谁来简单地说说你对机器人的认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机器人的课文《神奇的机器人》,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布置自读要求。把生字新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再次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那些机器人,你喜欢哪一种,它有什么神奇之处?
3.汇报自读情况 。(它通过眼睛发现了窃贼,再把信息传给了“大脑”,“大脑”连同网络报了警。)(机器人的形状各式各样:有的……有的……)(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机器人能干人们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
三、学习课文一、四自然段。
1.指名读1.4自然段,说说机器人什么作用。
2.理解“千奇百怪”“日新月异”
四、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介绍了哪种机器人?
2. 再读本段,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神奇的词句。
3. 交流体会。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的“亡命之徒”结合实际,体会情况之危急:抓住“能”“善于”等词语,体会其追捕罪犯的过人之处。
4. 指导朗读第四句话,体会其神奇之处,要读出机器人的勇于追捕、善于追捕、坚决果断的形象。
5. 联系本段内容。理解“大显身手”之意。
6. 回读第三句话,小结学习方法和作者的说明方法。
7. 师生共同小结第2自然段学习方法。
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同学们想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吗 回家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文5—7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默读这一自然段,交流:宠物机器人有何 神奇之处?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为什么会永远陪伴你?体会机器人的喜怒哀乐。
指导学生朗读。
3.师生共议学习方法,用这种学习方法学6、7自然段。
三、创新设计,畅想未来
机器人神通广大,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学们想不想畅想一下未来的机器人?
1.先在小组内讨论,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说清楚它的样子和作用。
2.推荐有创意的设计,交流
四、展示作品,梦想成真
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我们想得到,一定能做得到。我们学校里就有一批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今年暑假,机器人小组代表我校参加了全国第三届电脑机器人创新大赛,获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14 秦兵马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8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10个字。积累精彩的词句。。
3.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感受兵马佣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