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
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诗海探珠
【赏析】 本曲由《十二月》和《尧民歌》两支曲子组成,是小令的一种变体。曲子着意描绘春日的别情,用“自别后”三字总领全篇。曲子的前半部分,作者别具匠心,一连推出三组工整对仗的句式,从与别情有关的遥山、远水、杨柳、桃花入手,刻意渲染环境,为写内阁、重门内的闺怨作铺垫。其中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尤其值得重视,它成功的凸现了悱恻幽怨的艺术氛围。曲的后半部分,一口气连用四个连环句,其格调和谐美妙,深入事理,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公孤独伤感的心情。
【思考】 曲子的后半部分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高考真题示例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一节
课堂互动探究
习题答疑解难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选择和锤炼词语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
2.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提示】
3.怎样才能使语言表达连贯?
【提示】 要做到语言表达连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话题要保持统一。一个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句群,只有话题统一,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畅达,表达才能连贯。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②表述角度要一致。语言表达中,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③语境要和谐一致。主要是指写景式的文字,要注意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
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这些必须和谐一致,句子才能连贯。④保持合理的句序。而要使句序合理,条理清晰,句子间就必须讲究顺序。常见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也可以倒过来)。
4.简评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
【名师点拨】 首先要精心挑选关键词语。这是炼字的基本功。古人做诗行文常常讲究“诗眼”,就是指要用一个最关键最恰当的词来表达该句甚至全文的主旨和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顿时使人感到春风拂面、春意盎然。其次要恰当使用修饰词语。句子中的某些词语,经过恰当的修饰点染,不但能增加信息量,而且会更富于感彩。
有很多词语加上巧妙的修饰语还可以获得特殊的讽刺、戏谑的戏剧效果,例如“奶油小生”、“豆腐渣工程”等等,使用之后都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不能不说就是因为其中的修饰语具有“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作用。再次要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如果在写作中能把有些词语巧妙地配合使用,也能大大提高表达的效果。
5.举例说明句式的变化有哪两种情况。
【名师点拨】 句式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成分位置的变化,即有时需要适当调整句子中成分的顺序而形成各种变体句式。这不但可以突出语句的重点,照顾语句的连贯,有时还可以化长句为短句,协调语句的语音和节奏。例如,《国际歌》的第一句话:“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里就用了一个倒装句(主语和谓语易位),从而突出了“起来”这个重点。至于像汉语中的把字句、被动句、存在句等各种变式句型,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突出话题、凸显焦点、形成特定句式意义的作用,
在有特定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选用。句式变化另一种情况是语气色彩的变化,即有时句子的意义不变,但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适当调整句子的语气和感彩。比如将“严禁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改为另一种说法“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这两句话的意思虽然差不多,但前一句是一种生硬的命令、训诫语气,听了不免让人反感;而后一句则是一种委婉的提醒、劝告语气,不但更富有人情味,也颇有艺术性。不难想见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了。
[细剖·深析]
[楼主]
语序排列都有哪些方法?
请大家举例分析一下。
[沙发]
(1)寻线索
记叙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迁、情感的波动等方面去寻找。一段打乱了顺序的句子,只要寻找到了线索,重新理顺就不难了。
例题:①“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②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③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④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⑤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窄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⑥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微明→露出阳光;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启碇→进入瞿塘峡。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②①④③⑤⑥。
(2)理顺序
说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空间、程序等,可依此顺序重新排列打乱的一组句子。
例题:①1677年,我国茶花由英国医生甘宁引种,开始传播到欧洲。②于是,我国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③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④茶花原产于我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了。⑤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国人傅礼士又从云南采集茶花种子回国,尔后又被移植到美国。
解析:运用顺序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④①⑤③②。
[板凳]
(1)明结构
议论性文段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等(说明性文段也有这些结构特点),可依其结构规律排列语序。
例题:①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②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关系呢?③论点是为论据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④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⑤如果不一致,论据就成为文章的累赘,阻塞文章的思路。⑥论据靠不住。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⑦可见,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解析:观察语段,发现②和⑦为首尾句,结构明显是总分总式。分析余下五句,①③一组,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①后③;④⑥一组,谈论据可靠与否对论点的影响,先正后反,即先④后⑥;且应先①③后④⑥;⑤有“一致”一词紧承③。可见,答案为②①③⑤④⑥⑦。
(2)抓词语
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连接,像铁链一样相互承接下来,据此可给句子排序。还可以通过找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等语言标志,并以此作为连接上下句的语言链,抓住了这些词语,就可以正确排列语序。
例题:①“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②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④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⑤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解析:用首尾词语法解:①有“语文”与⑤首尾相承,⑤有“语言”与②相承,顺序为②⑤①,而④③还有“语文”与①相承,当跟在②⑤①后面,据此排为②⑤①④③。
[三楼]
(1)找话题
一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述知,或论理。而这个中心话题在语段里,不可能没有其意义规律。因此,可以找出这个中心话题,发现其意义规律,从而正确排列语序。
例题:①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②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④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科学与思维的关系,于是知道①句是首句,余下几句的意义规律是按“科学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来排列,所以应是①③②④。
(2)综合运用
有些复杂的文段用上述某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可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运用综合法,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排列句子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促进,是人类有效的交际工具。②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③语言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一定意义的结合体。④人类有了语言,就用来交流经验和知识,协调生活和劳动,增强了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能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⑤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文字。⑥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人们就能更好地把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
解析:根据首尾词语法:④句“促进……发展”,⑤句开头“随着……发展”紧承上句,⑤句句末“产生了文字”,⑥句开头“有了文字”紧承上句,据此④⑤⑥应排在一起。根据找话题法:②③是同一话题,围绕“语言”说明,③句回答“语言是什么”,②句回答“语言怎么样”,故应先③后②,一般总是先设置问题,再说明或议论问题,所以应按③②④⑤⑥排列。由④⑤⑥三句可知,语言经历了一个先口头语言后书面语言的过程,时间顺序明显,所以①句是对④⑤⑥句的小结,应放在最后。故答案为③②④⑤⑥①。
[整体·感知]
习题答疑解难
一、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原文和改稿,进一步培养我们的选词炼句能力。这三组改稿都是尽量把信息量大、细致准确的长句改成简练明快、易于上口的短句,这符合戏剧人物语言人的要求。修改之后的戏剧语言都具有强烈的动作性。
参考答案:第1题中“别气啦,梅娘”比“梅娘不要气”更加口语化,语气词“啦”控制了碧如的语速,给人老练成熟的印象。“得罚你”比起“我们要罚你”,还含着一种嗔怪的情绪。第2题中四凤虽然对于鲁贵的污蔑十分愤怒,但仍然称“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捺住了这种情绪,她不直接说“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而是让鲁贵自己看看自己说话的德行,既充分表达了自己厌恶,又没有完全跟养父撕破脸皮。第3题是戏剧中的补白,改稿比原稿简洁,给了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
二、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原文和修改建议,进一步培养我们的选词炼句能力。
参考答案:修改建议的第一处改动较好,“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紧接这句的“土”与“山”,以“故乡国土”作主语使前后句之间衔接紧密,而且过渡也很自然。把“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改成“背井离乡的人怎能不怀念”,长句变短句,反问的力度也因为语言节奏的加快而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强调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
修改建议的第二处改动不太好。这一句之前讲的都是怀乡之情,这一句之后则开始讲家乡口味了。从语意和文思的贯通上来看以“怀乡之情”作主语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而改成“家乡口味”在前,“怀乡之情”在后就文气不通了。
三、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电报和短文的修改,进一步培养我们的选词炼句能力。
参考答案:第1题的电报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通迅方式,费用是按字数计算的。电报的写作,言简意赅尤为重要,称呼、敬辞等常常可以省略。练习中发报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公司的人接机,但电报语言啰唆,信息重复且多余。拟改如下:“13日11日时白云机场接。”第2题的短文主要强调一个人的自制力,但句子成分重复,语意赘
余。拟改如下:“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不能抵制坏的影响。”
高考真题示例
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都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文章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而,我们平时要特别重视词语的选用和句子的锤炼才行。
考点链接
高考对于这一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词语的辨析,语句的简明、连贯以及诗歌鉴赏分析的考查上。词语的辨析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
大。表意简明一般题型是续接句子消除歧义、选择表意是否明确的句子和删减多余词语使之简明。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它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特别注重音韵节奏。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正确理解诗歌的字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经典例析
例1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注意根据语境,辨清人称代词的含义;为了语言简明,可以用人称代词,但要注意指代明确。
【答案】 ①删除或者改为“他”;③改为“合图”;④删除或改为“他”;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
例2
(2010年高考浙江卷)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
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整体把握材料内容,明确“零碳馆”向我们展示了调节气温、餐具制作、“二氧化碳身份码”的领取等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写出海报宣传富有鼓动性的内容,注意语言简洁、连贯、生动、准确。注意字数限制。同时要注意海报的格式,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与落款。
【答案】 示例:
海报
如果你是个“高碳”消费者,那就去世博园参观最酷的“零碳馆”吧!
它没有空调但温度宜人,它不用耗电却熠熠生
辉,它用饼干制作餐具,它用游戏输送理念。
想做“低碳”潮人吗?想拥有第二张身份证吗?现在就出发!
联系电话:138××××××××
××××年×月×日
例3
(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连贯。在排序时,要注意先从总体来陈述,说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位置,然后再分析其周围情况,①③的位置问题,最好③在前面,这样更通顺;后面②④⑥则是讲了这里的海拔和气候,应该是海拔在前面,气候在后面,另外因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足以看出其落差之大,所以②应放在中间。做选择题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排除法。
【答案】 D
(2010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
词,也可能炼数词和一些活用的词。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第一步,指出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情感。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
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形容词与动词的运用。
【答案】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董桥散文的标题艺术
董桥认为,作家炼字炼句是对读者的一种礼貌,“文坛老手也不可不炼字炼句,恰似白发婆不减少女心态,非修饰干净不肯见人”。惯于“修饰”文字的董桥,对标题决不肯浅易下笔,而是字字如琢如磨,句句细细推敲,如《风风雨雨晶晶佳佳》连用叠词,雅韵十足。再如《父亲加女儿等于回忆》新颖别致,亲切自然,温馨动人。董桥的文章出奇制胜的另一原因是他常赋予文字以崭新的含义。如《文字是肉做的》,这一标题是由“人心是肉做的”这一俗语演变而来:“文字也该是肉做的。
新鲜语料
现代文明世界渐渐淡忘文字的这一层功能,总想把文字凝固成钢铁、成塑胶,镶进冷冰冰的软件硬件之中。”“肉”在董桥的标题中原来是指渗透在文字中的“绵绵情意”,指一种温润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质感。再如《布政司老家的深深庭院》,“老家深深庭院里清香的桂花,袅袅的炊烟,似乎不断在替她诉说着什么。四旧终归是不可破的:丢在院子里的那一尊白玉石观音教人格外牵挂……。”
这里的“深深庭院”当指一座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散发着阵阵幽香的文化庭院,指历史悠久、广袤无垠的传统庭院。用“深深的庭院”这一意象表明传统文化的含蓄、幽深、典雅、玲珑,既妥帖又优美。董桥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这样:深刻如哲理,清丽如诗句。
知能优化演练
新闻写作艺术辩证之二:长与短
元一
提起社论,人们都会想到这种文体理应长一点,可就有这样一篇社论,全文仅一百四十多字: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
今天本报又公布了两个重要案件。坏人受到揭露处理,这很好。
有些问题群众看得清楚,干部也有很多议论,问题的性质已经非常明白,但是就是处理不下去,而且长期处理不下去,为什么?
美文佳作欣赏
一是自己屁股有屎;二是派性作怪;三是软弱无能。
你这个单位的问题长期处理不下去,能算哪一条,不妨想一想。 (《福建日报》)
这是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动手写的一百四十余字的社论,态度鲜明直指保护伞问题。这短短的文字像一颗炸雷,在八闽大地炸响,使一些充当案件保护伞的人无处遁形。该社论也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大加赞赏,称这篇短文为中国新闻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矫健的文风。
除了整体构思外,要解决新闻短的问题,新闻的导语先要短起来。
毛主席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置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和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
艾丰先生认为新闻的导语最要体现适应读者的“一眼功效”。就是一眼就让读者看上,一眼就看懂,一眼就被吸引,一见钟情。不论采取摘要
式,描写式,还是提问式,都要让人们看一眼就能知道你要说什么,从而决定读下去。
因此,导语必须开门见山。就是要将新闻的诸要素中读者最感兴趣的那个要素在导语中加以突出。
就简短而言,西方有些“一句话导语”的经典之作可供我们借鉴:
“日本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纽约先驱论坛报》)
这篇凝练的导语,一语道破了新闻事实。从而引出了,报道内容为1945年8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日本天皇已同意无条件接受盟军提出的命令日本投降的条件。
“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越南。”
(1975年美联社电,报道的内容是美国军队全部撤离西贡)
“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死。”
(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报道的内容为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死)
新闻要写短,一个基本功就是勇于锤炼字句,删繁就简。
为什么说要勇于?老百姓有句话叫“孩子是自己的好”。文人常说,自己写字不容易,“一个标点一身汗,一个句子一包烟”。费劲写的文字要删掉心里痛,还真要有战胜自我的勇气。
炼好字,并非易事。锤字炼句只有深入进去,反复锤炼,才能写出佳品。炼字,贾岛是一个好例子。
贾岛在进京赶考时,骑在驴背上得了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将“敲”字改为“推”字,难以确定,就在驴背上吟咏,还用手做推敲的动作,路人看了都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为京兆尹,带着人马正出城,贾岛不停地比画着,糊里糊涂地闯入行进的队伍中。
官员将他捉拿,押送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说明自己偶得一诗句,正不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由于太用心了,没有顾及大人出行而及时回避。韩愈听后,不仅未责怪他,还立在马上深思良久,最后竟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两人还成了好朋友。新闻要写短,还提倡短句式。
现在与冗长新闻相伴的是句式长,让人不愿卒读。
有人认为,句式短了不易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恢宏的场景。这是一种误解,越是丰富的思想和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短句式更易发挥作用。这里举一个《战国策》里的一篇《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是少有的最为激动人心的场面。上述描述中,越是惊心动魄的时刻,句式越短,而让读者感到越是紧张和剌激。
美联社的《新闻写作指南》说:“短句子较之长句子更容易写得清楚。”
有一个报社在抓新闻写短中,也抓句式问题,甚至明确规定:一句话,三个逗号后面必须是句号。且不说该规定是否机械了些,但突出句式短的用意是值得称道的。
舒芜在《舒芜口述自传》回忆五十年代在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部工作时,一次担任校点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送审到胡乔木那里。胡乔木看过之后,又批了下来,说我用的分号太多,很多地方明明可以用句号断开的,也用了分号,“此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
说到底,写新闻眼中要有读者。以读者为本,就能将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就能为读者写出精彩新鲜的新闻。
(节选自2011年3月1日中国林业新闻网)
【赏评】 本文观点鲜明,举例准确详实,谈了新闻的长与短的问题。新闻要写短,一个基本功就是勇于锤炼字句,删繁就简。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