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1:38:49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古代农谚选粹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新知讲解
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是以逻辑为序(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按说明对象和目的,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说明文的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等。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
新知讲解
(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新知讲解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
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悬殊:相差很远。
短促:(时间)极短暂。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新知讲解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作者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哪些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经度差异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新知讲解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文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激发读者观察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开头运用描写的方法写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增加趣味性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引出说明对象。
1.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有何特点?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请指出第6—10自然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从空间到时间、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第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部分的说明顺序不能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连接,使这部分说明层次井然,条理清晰,使人易于接受。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第11自然段中“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首先……”“对于……”“还可以……”“也可以……”这四层意思是按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品读课文,探究说明方法
1.第2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有什么作用?




列举三个例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第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什么是“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使用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优点。
合作探究
4.第5自然段中“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一句中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的变化,使说明准确具体有说服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举多个。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够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以此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济南—烟台”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准确,严谨
例 如: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句中副词、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生动、典雅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课堂练习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高,平原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平原地区的温度较之山地要高,所以当平原的四月桃花已经凋谢,山地的温度才刚刚达到桃花开放的条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了解物候学知识,把握说明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候现象。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找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3.运用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揣摩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严密性和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大意,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找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学会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严密性和准确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知识链接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是以逻辑为序(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按说明对象和目的,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说明文的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等。
3.字词积累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
(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
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悬殊:相差很远。
短促:(时间)极短暂。
(3)词语辨析
“观测”和“观察”两个词都有“仔细察看”的意思。“观测”指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侧重于测量。“观察”侧重于察看,没有测量的意思。
4、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点拨】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点拨】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点拨】作者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哪些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5.通读全文,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6、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
【点拨】本文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激发读者观察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第2课时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1.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有何特点?
【点拨】开头运用描写的方法写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增加趣味性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引出说明对象。
2.请指出第6—10自然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点拨】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从空间到时间、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第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部分的说明顺序不能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连接,使这部分说明层次井然,条理清晰,使人易于接受。
4.第11自然段中“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点拨】 “首先……”“对于……”“还可以……”“也可以……”这四层意思是按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3课时
五,范例精讲,突破难点
(一)品读课文,探究说明方法
1.第2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有什么作用?
【点拨】列举三个例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第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什么是“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3.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使用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优点。
4.第5自然段中“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一句中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点拨】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的变化,使说明准确具体有说服力。
5、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举多个。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点拨】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够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以此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济南—烟台”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6.在文中其他语段找出说明方法,品析其作用。
【点拨】学生找出语段结合内容说出说明方法作用。
(2)品读语句,品析语言特点
1、准确,严谨
例 如: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点拨】句中副词、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生动、典雅
【点拨】“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六、课堂练习,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造成这种物候差异的原因。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点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高,平原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平原地区的温度较之山地要高,所以当平原的四月桃花已经凋谢,山地的温度才刚刚达到桃花开放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