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海探珠
【赏析】 诗句凝练,内容含蓄,概括性很强,且又极富诗的形象与诗的韵味。开篇点题,从空间角度写滕王阁临江而建的高远气势,以下“南浦”、“西山”、“潭影”、“长江”,都是临江高阁的望中所见,并且用“朝飞”、“暮卷”为高阁包容万象增添主动性,观景之人自然也就与天地交融为一体了。次句笔意突转,想到当年建阁之人“佩玉鸣鸾”的豪华已经消逝,从“罢歌舞”的时间意识透出浓厚的历史情怀,在闲云潭影日复一日之中,物换星移,时不我待,因此发出帝子何在、长江空流的叹喟。诗中融滕王阁景象与对滕王的怀念于一体,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思考】 有人评论此诗“情景交融,寄慨遥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高考真题示例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四节
课堂互动探究
习题答疑解难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提示】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朝以前的创作基本上为古体诗(“齐梁体”除外),主要特点是无格律,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近体诗的形式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古体诗和近体诗内部又有五言、七言之分,分别叫做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此外,也有的诗歌字数随意而定。
2.什么叫“押韵”和“平仄”?
【提示】 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这叫押韵方式,或称“韵律”。
所谓“平仄”特指字的声调而说的。我国汉字读音很早以来,每字都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从南北朝时的沈约所著《四声调》一书,把平仄有意识地运用到诗歌上来,但这本书早已佚失,内容无从考证。近体诗是根据《四声谱》分调原则,把平声称为平,把上、去、入统称为仄,每句按一定的平仄式,来调济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我们讲写近体诗就必须要讲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不讲平仄就非律诗。
3.什么叫对仗?它有哪些类型?
【提示】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
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4.明末重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他曾自撰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变节投敌,时人鄙视这个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请问,这样修改后,对联的意思有了什么变化?
【名师点拨】 洪承畴撰写此联,原意为歌颂皇恩浩荡,表明自己的忠心;但添一个“矣”字,就有了无限感慨:你受明朝君王之恩的确似海深啊!而添一个“乎”字,直接提出疑问:但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上联君王之恩与下联洪承畴变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洪承畴卖主求荣的辛辣嘲讽!
5.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用“平仄”标出其格式,它是否符合一般格律要求?为什么?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名师点拨】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杜甫这首五言律诗,除第三句和第七句的首字和尾字外,全诗的平仄,都是绝对依照规格的。至于第三、七句的首字和尾字,当然是运用“一、三、五不论”这个原则了。
[细剖·深析]
[楼主]
近体诗的平仄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
“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你还知道哪些规则呢?
[沙发]
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
“平平仄仄平”。
[板凳]
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三楼]
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整体·感知]
习题答疑解难
一、解题指导
答案:A.①②③⑤ B.答案选C
解析: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词)。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
江晓(晚)景》,绝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词)。
二、解题指导
1.答案:A—C—D—B。
解析:根据绝句押韵的原则,D.“柳条折尽花飞尽”应该是第三句,因为其他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押韵;再根据绝句对偶、平仄规则:A.
“杨柳青青着地垂”(平仄平平仄仄平),C.“杨花漫漫搅天飞”(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及“柳条折尽花飞尽”判断应该先写“柳条”,后写“杨花”,判定应该先A后C。
2.答案:选A。“梨花院落溶溶月”是“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只有A.“柳絮池塘淡淡风”符合要求;B.“榆英临窗片片雪”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C.“带水芙蓉点点雨”是动作+形态+自然景物;D.“丁香初绽悠悠云”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
3.①D。清风“拂”面,轻柔、生动。其他的或缺乏美感,如“吹”;或太猛烈,如“掠、袭”。②A。月“落”枝头,有动感。其他的或不合当时场景,或太普通、缺乏动感。③C。船“横”浦口,有动感,船随水轻荡,很形象。其他的没有这种形态感。④D。“一声”与“数只”相对,声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其他的缺乏美感,也对不上“数只”。
高考真题示例
诗歌曲调和谐才会有韵味,因此要讲究押韵。本节课主要探讨押韵和平仄问题,与高考考点对应的情况主要有:(1)语言表达技能——对联的撰写,(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考点链接
前几年,多套高考试卷中对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对联闪亮登场。近几年,对对联的考查相对减少,2009年又有所回升,同时在语言表达、拟广告词、宣传语以及仿造句子中也会用到相关知识。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诗词知识,对解答此类题目非常重要。
经典例析
例1
(2010年高考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学[ ]
【解析】 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丰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地写出了演员的特点。
【答案】 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例2
(2010年高考重庆卷)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
千里为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大为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要想拟写对联,就得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有所了解。第一,上下联意思要相关、相对或相反;第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第三,上联末字一般为仄声(普通话的三声与四声),下联的末字一般为平声(普通话的一声与二声)。此题为对联的上联与下联都写了开头,考生作答时就得好好琢磨一下“千里为重”与“广大为庆”的含义,从中获取灵感,找到写作的方向。
【答案】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塑民族魂魄
(广大为庆,)庆国庆家庆贺神州辉煌
例3
(2010年高考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莱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_____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全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情景。A句中的“落红满地”与早春情景不合;C句中的“鸟空啼”中,一个“空”字写出了寂寞无奈之情,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合;D句中的“花欲语”是欲语而非实语,若选此句,末句“此是春来第一声”则无从落实。
【答案】 B
谈2011年春晚获奖对联
2011年春晚对联的特点
1.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五十六”三字两次出现,一明一暗,暗用时
“五”“十”“六”也是按照原来的顺序出现的。
2.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对句时需要注意“吟”“愁”“思”都是动词。
3.上联: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新鲜语料
蕴含两种动物、拟人修辞手法,“步”字两次出现。
4.上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百善孝为先”,明用的为寻常语,暗用的为一句俗语;《常回家看看》,明用的是寻常语,暗用的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
5.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春”三次出现;“晚”两次出现,前一个是名词,“晚会”的意思,后一个是形容词。
2011年春晚对联的平仄
《联律通则》基本规则第四条“节律对拍”。所谓节律对拍,通俗一点讲就是节奏点(无论是律节点,还是意节点)要一致,如上联是2.2.1.2节奏,则对句也必须是2.2.1.2节奏,而不能出现2.2.2.1。
《联律通则》第五条“平仄对立”。所谓平仄对立即是指:
1.句中节奏交替,即上、下联句中各自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2.上下联平仄相反。
第一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节奏点是: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出句的平仄(已经)是: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获奖的对联是: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节奏点完全符合,平仄也基本符合。
第二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节奏点是: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出句的平仄(已经)是: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获奖的对联是: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这个对句中的《丰年瑞》和《玉腊梅枝》都是词牌名。
第三联:虎步腾空去 悄然兔耳听春步
节奏点是:虎步/腾空/去 悄然/兔耳/听/春步
出句的平仄(已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获奖的对联是: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第四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节奏点是:百善/孝为先 常回家/看看。
出句的平仄(已经)是: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获奖的对联是: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第五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节奏点是:春晚/迎春/春/不晚
出句的平仄(已经)是:平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仄平/仄仄/仄/平平。
获奖的对联是:岁寒/守岁/岁/无寒。
至此,可以说,获奖联在这两个规则上是无可挑剔的。
知能优化演练
胡耀邦的两大遗憾:不懂外语和古诗词中的平仄格律
2011-2-24天天军事网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1987年,他不再担任中央的重要工作以后,经常向我讲: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他说他自己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不懂外语,二是不会中国古诗词的平仄格律。他选择了古诗文的习作。一类诗词是他送给他的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的诗,如他在读完萧克将军《浴血罗霄》小说以后,给萧克将军写下这样一首诗:
美文佳作欣赏
寂寞沙场百战身,
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度将军罗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1953年9月毛泽东(左)、罗瑞卿(右)、胡耀邦(中)在北京西郊合影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赞萧克同志为“白袍小将”。文革中,萧克致信毛主席说,那时红军队伍每多一个人,毛主席都说好呀,我们队伍又多了一个人。信中意思是希望毛主席团结大多数人。我问,为何把飞将军李广和萧克伯伯相提呢?父亲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按萧克同志的资历、条件、贡献来说,本应尽享大将名誉的,但革命队伍中有些事儿也说不清啊。
一类是给他的老熟人、老部下写的,如给魏巍同志的诗:
禹域乾坤变,人间爪鸿新。
樑音千百啭,此曲最牵情!
魏巍写作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他曾在父亲所在的华北野战军三纵队工作过。改革开放以来,他的思想变化很大,火气也很大,虽然他的观点我反对,但我也曾为他写过一封信反映情况,不赞成对他那种批评的方式。
当然也有些初次见面的朋友,相处一段时间,他也给别人题诗,因为人家恳请,赠送新朋友的。但有时也有个别情况是他不写的。一位山东干部告诉我,他曾恳请父亲给他写诗或题字,请求好几次。最后我父亲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可以给你写字,但我不能写,为什么?因为你还年轻,还有前途”。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他还写过一些诗词,赠送的却是他一面未识的同志,如甘肃作家姜安同志。姜安同志是一位坚强与疾病顽症做抗争的女作家。她写过一篇文章,记述我的二弟刘湖出生不久,就因父母要上前线,无奈将他送给延安的劳动模范刘世昌同志的故事。
1988年,她又来信问候我父亲的身体,父亲有感提笔而做,并且连作三首诗,最后一诗是这样写的:
沧桑变化寻常事,
人间悲欢最牵魂。
谁能偷得蟠桃果,
怜取卿卿锦绣文。
第一句似乎是指他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变化。第二句则是指人间的悲欢离合,大概也包括他对家庭的情感和责任。在战争年代,父母亲把自己刚刚生下的孩子送与他人,即便是相熟的同志,毕竟心情也不会是那么平静的,怎不牵肠挂肚?母亲送来亲生的儿子并多次探望刘家,嘱咐刘家:一,一定要给孩子讲卫生,二,要到上学年龄时一定让他上学。一一嘱咐妥当,才随父亲奔赴前线。后两句则是夸奖姜安同志的文章写得好,把文章比喻为从天上偷取下来的锦绣文章。
当然父亲的诗词,也有对当时不良风气、腐朽意识的批评,他认为不好的事情绝不同流合污。1988年8月,他在烟台休息,我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他,他乐呵呵地拿出李白的一首诗,给我们诵读,边读边笑,边称赞,以后他作了一首《饮酒歌》,前四句就是引李白的原诗: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
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
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父亲不是反对喝酒,他平日兴致好些,也喝一点。他反对的就是那种浪费公款,假公济私,不办实事,个人利益、帮派利益至上的,对人民事业又毫无作为的人。父亲对内部同志的宴请,非常提倡四菜一汤。当他在1980年左右知道全国全年的公款宴请竟达到二百亿元时,他既痛心公款浪费,更忧虑一些同志究竟把多少心思用于发展经济,用于体制的创新。为何他提倡四菜一汤呢?若有人愿做一番考证,我倒有一则史料。
1981年5月2日,父亲给我讲了一则逸事:“1953年9月的一天,我出国访问回来。主席在丰泽园的颐年堂(请我)吃饭,(主席平常是)三菜一汤。叶子龙同志说,主席的习惯是三菜一汤,这次请你是四菜一汤。下午两点半吃的。主席临时请来罗瑞卿同志。吃完饭以后,我们共同乘车到现在的八一湖一转。天快黑时回来。”他提倡四菜一汤,是否缘于此,待考。现在宴请是否也不必拘泥于此,但如今吃喝得热闹不堪,又有何必要呢?
今天,我想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一生挚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是他毕生的追求。在清明之夜,父亲可能又点燃一支烟,有微笑,也有沉思吧!
(摘自胡耀邦儿子胡德平先生追忆父亲的文章)
【赏评】 本文是胡耀邦儿子胡德平先生追忆父亲的文章,谈到了父亲胡耀邦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不懂外语,二是不会中国古诗词的平仄格律。不再担任中央的重要工作以后,他选择了古诗文的习作。文章可以看出胡耀邦同志对他的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老熟人、老部下的情怀。他的诗词,也有对当时不良风气、腐朽意识的批评,他认为不好的事情绝不同流合污。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是他毕生的追求。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