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 第五课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 第五课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1 14: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作者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
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思考】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习题答疑解难
高考真题示例
知能优化演练
第四节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指出下列句子的不同意义。
①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②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③他爬过山没有?
④空房间做什么用?
⑤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⑥他借我一本书。
⑦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⑧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⑨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⑩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提示】 ①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②a.他不认识许多人;b.许多人不认识他。
③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过山?过,助词。
④“空”读kōnɡ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ɡ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⑤a.“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b.读kàn时,表示“阅览”。
⑥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
⑦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⑧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⑨前面提到“搜集史料”、“鉴定和运用史料”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⑩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色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
2.什么叫歧义?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或者说跟原来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相比,“多”出了一个意思。造成这些歧义句的原因各不相同,主要有:(1)口头歧义,即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
(2)书面歧义,包括词汇歧义(没类推性)和组合歧义(有类推性)。
①词汇歧义,即某种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造成的歧义,同音词可造成歧义,多义词也可造成歧义。

3.消除歧义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 (1)修改法。也就是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通过直接修改原句使有歧义的句子变成没有歧义的句子。例如课文提到标题中“台大学生”有两个意思,表达第一个意思,可以改为“台湾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表达第二个意思,可以改为“台大的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
(2)补写法。也就是在保持原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原句前后补写上必要的句子来消除歧义。例如标题“朝鲜十年走近国际社会一步”有两个意思,表达第一个意思可以说“朝鲜十年走近国际社会一步,每十年都有新变化”,表达第二个意思则可以说“朝鲜十年走近国际社会一步,可是这十年间美国并未停止对其实施封锁”。
4.举例说明“有意歧义”的作用。
【名师点拨】 虽然歧义经常造成交流不畅,但意在混淆或逗乐而不是在交流思想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故意制造歧义。巧妙利用歧义,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算命先生跟来算命的人说“父在母先亡”,那么这必然是一个神机妙算。
因为它可以是“父/在母先亡”的意思,也可以是“父在/母先亡”的意思。再比如一则皮鞋广告中说“足下生辉”,则是用足下有“脚下”和“对朋友的尊称”这两个意思来造成歧义增强表达效果。又如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不顾清政府战败割地赔款而花费巨款大办寿辰,有人在城门上题曰:“普天同庆,万寿无疆。”看似庆寿,实则暗讽疆土的丢失。
如果语境只允许一种合适的解释,错误的解释越生动,两种解释就越不谐调,效果也就越好。比如电视剧《闲人马大姐》里马大姐说:“你看这黑心棉被,里面装的都是些破棉花、破布条这些没用的东西。”旁观者:“这里面哪是没用的东西啊,都是用过的。”“没用”的后一个意思就很少出现,但用在这里,又有顶真的效果,听了就让人忍俊不禁。但如果句子中两种解释都是合适的,那么这就是一种语义双关的绝妙好辞,它也能引人发笑,但并不显得荒唐滑稽。
5.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歧义现象吗?
【名师点拨】 当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在原语言中只是笼统的现象经常被译者当作歧义现象。这一点在把类似汉语这种无形态变化的语言译成某种印欧系语言时,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我的朋友来了”译成英语是有歧义的,因为它可以有两种理解:A.“My friend has come.”(我的一个朋友来了)或者B.“My friends have come.”(我的一些朋友来了)。
假如上下文或情景告诉译者所谈的只是一个朋友,那么他会译成A句;而A句这种译法作为一个英语的句子,看上去是毫无歧义的。但是德语译者从他的语言的观点看,认为A句仍是有歧义的;他必须知道这个朋友的性别,然后才能确定到底是要把“friend(朋友)”译成“Freund(朋友,阳性)”还是“Freundin(朋友,阴性)”。
语际歧义绝不限于语法上的差异。如果一个人说“My cousin called me up”[我的堂(或表)兄/弟(或姐/妹)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听话人可能希望得到关于那个“cousin”的进一步的信息,但不会认为那个句子有歧义。如果他必须把它译成汉语,那么在为汉语译句在八个不同的称呼中作出选择之前,他必须知道该句所谈及的那个“cousin”是男的还是女的、是父方的还是母方的、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
[细剖·深析]
[楼主]
诊断歧义的切入点有哪些?请大家举例分析。
[沙发]
(1)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例如:①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辨析:“批评的人”可以指文章中批评到的人,也可以指批评文章的人。
②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辨析:“自己”可以指后半句中的“我”,也可以指“老师”。
(2)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的字眼上。
例如: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电脑。
辨析:对本句来说,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
(3)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顿。
例如:教师节中教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辨析:在“礼品”后停顿,可理解为教师希望学生送祝福,别送礼品;在“别”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不要送。
(4)看同一成分是否能够修饰不同词语。
例如:①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
辨析:“身体瘦弱”可以修饰“水生”,也可以修饰“祖父”,从而造成句子歧义。
②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辨析:“数百位”可修饰“死难者”,也可修饰“亲属”,从而造成句子歧义。
[板凳]
(1)看是否因为标点的关系产生歧义。
例如:会计未按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辨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会计私自将钱汇给了对方,一种是没按经理所指示的将钱汇给对方。把“将”前的逗号去掉,歧义也就消除了。
(2)看相关字眼在句子中是否存在多音现象。
例如:①头发长得怪。
②这个人好说话。
辨析:“长、好”是多音字,字音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
(3)看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例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辨析:可以理解为领导是几个学校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学校的。可以将量词 “个”改作“位”,也可将“个”改成“所”,句子的歧义就自然消除了。
[三楼]
(1)看成分指向是否不同。
例如: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了起来。
辨析:“高兴”的对象可以指“祁爱群”,也可以指“援藏干部”。
(2)看相关短语结构关系是否可以作不同理解。
例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辨析:“禁止取缔”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其意是不允许取缔,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其意就是禁止和取缔。
(3)看“和”字是否造成歧义。
例如:天津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辨析:可以理解为天津的部分地区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也可理解为北京的部分地区和整个天津地区都下了雨。这都是“和”字在作怪。
[整体·感知]
习题答疑解难
一、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学会判断歧义语句的类型。
参考答案:第1句是语法结构歧义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一位蛰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之子”可以理解为“一位蛰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之子”,也可以理解为“一位蛰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之子”。
第2句是语义结构歧义中代词指向不明。“他”既可以指“经理赵春华”,也可以指“副经理”。第3句是语法结构歧义中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禁止”和“取缔”之间既可能是并列关系(禁止和取缔),也可能是动宾关系(禁止做某事)。第4句是词汇歧义。“看不上”可能是“瞧不起”的意思,也可能是“看不到”的意思。第5句是语法结构歧义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3月20日前去教务处报名”既可能是“3月20日前/去”,也可能是“3月20日/前去”。
二、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移行也会造成语句歧义。
参考答案:移行有断句的作用,这句话本意是“清华西路断道施工,车辆绕行”,由于移行不当,加上这句话没有标点符号,就变成了“施工车辆绕行”。如果把“车辆绕行”单作一行(即使前一句句末没有标点符号),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了。
三、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学会用“修改法”和“补写法”分化歧义语句。
参考答案:(1)用“修改法”分化歧义:第1句,我们要进口的彩电。我们要(从国外)进口一些彩电。第2句:我想起什么来了。/我想起床了。第3句:学生和家长都来了。/学生的家长都来了。第4句:连汤都已经凉了。/所有的汤都凉了。
第5句:还有没买票的(人)?/还有没有要买票的(人)?第6句:连校长都不认识他。/连校长他都不认识。第7句:我看见李校长坐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了。/我坐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时看见李校长了。
(2)用“补写法”分化歧义:第1句:我们要进口彩电,不要国产彩电。/我们要进口彩电,不进口冰箱。第2句:我想起来了,他昨天和我说过这件事。/我想起来了,已经睡了9个小时了。第3句:学生家长都来了,但是学生和家长要分开坐。/学生家长都来了,有的还特地向单位请了假。第4句:汤都凉了,别说菜了。/汤都凉了,要不要热一热?
第5句:还有没有买票的?不可能吧,我们都有票啊。/还有没有买票的?没有的话就开车了。第6句:连校长都不认识,估计不会再有人认识我了。/连校长都不认识,更别说认识校长太太了。第7句:我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看见李校长了,当时我正站在他身边看书。/我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看见李校长了,他刚从我身边走过去。
高考真题示例
考点链接
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或者说跟原来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相比,“多”出了一个意思。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对语言缺乏感知能力,往往使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出现误解,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起来。本节“歧义句”主要属于语病中“表意不明”一类,对于这一点的考查,一般会出现在客观题中,要求你来判断“语义是否明确”。
经典例析
(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例1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解析】 A.“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有交叉。C.“失眠是……感觉”不搭配,应将“感觉”改为“症状”。D.“着力于”与后文“抓紧抓好”杂糅。
【答案】 B
(2010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例2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解析】 B项不合逻辑,成功的实践可以证实理念的正确,而失败的实践则不能;C项“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有歧义;D项搭配不当,“完成理想”动宾不搭配。
【答案】 A
(2010年高考重庆卷)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
(1)从靠近北极的西伯利亚向南延伸,一直到中国东部的平原,有一条很长的鹤类迁徙路线。
例3
(2)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量泄漏石油步步逼近墨西哥湾海岸线,会对当地渔业产生巨大影响。
(3)全长2.4公里的大型石灰岩洞穴内,钟乳石琳琅满目,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国内少见,很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
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泄漏石油”是一个动宾短语还是偏正短语,存在歧义,加上“的”才能消除歧义,使句子更通畅。
【答案】 有语病的一项是:(2)
修改:在“泄漏”后加“的”
新鲜语料
“不在”两字生歧义 铁匠讨回赊欠款
徐旭东 吴汉炜
一方称“不在”的含义是指外出打工,不在家中,另一方认为“不在”的含义是指死亡。2011年3月3日,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合同用语歧义而引发的拖欠货款纠纷,法院最终支持原告吴某诉请,判决被告黄某即日支付1465元的货款。
2010年3月被告黄某与江某合伙做选铜生意,由于选铜需要大量铁屑,于是两人找到了当地的铁匠吴某,并与吴某达成收购刨花铁的协议,此后黄某二人便陆续在吴某处赊购刨花铁。2010年7月31日经过结算,黄某、江某二人共欠吴某刨花铁货款2965元,于是黄某与江某共同向吴某出具了亲笔签名的2965元欠条,约定于2010年11月30日还清,欠条中注明了“若双方有一方不在,此欠条只找另一方负责还清全款”。
2010年8月7日,黄某向吴某归还了1500元欠款,同年10月江某病逝,黄某认为当时约定了只有当一方出去务工才由另一方承担多余欠款,所以拒绝吴某要求其承担剩余的1465元欠款请求。故吴某向法院起诉要求黄某按欠条约定归还剩余欠款1465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江某与被告陈某合伙经营期间向原告吴某赊购刨花铁,经过结算后二人共同向原告出具亲笔签名的欠条,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当时由于江某已经身患重病,原告为保护债权得已全部实现,在欠条中约定“若双方有一方不在,此欠条只找另一方负责还清全款”,该借条所附条件中“一方不在”用词解释上存在歧义,原告认为是指死亡,被告认为是指外出务工,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中,“不在”两字可理解为“不在家外出”亦可理解为“死亡”。
综观本案,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江某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结合本案原告与被告及江某买卖合同关系形成过程的语言环境,“不在”应解释为一方死亡。且被告黄某与江某系合伙关系,黄某应当对合伙期间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原告起诉要求被告归还欠款余额的诉讼请求,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
(2011年3月5日上饶之窗)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歧义的妙用
李 丽
歧义,又有人称为歧解,是指相同的语言成分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的语言现象。在言语的交际中,我们往往讲究正确地传情达意,尽量不说有歧义的话语。其实,有时一些歧义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双关的修辞手法就是巧妙地利用了歧义现象,使行文含蓄微妙,新颖生动,妙趣横生。是双关使曹雪芹笔下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群芳髓(碎)”,攒动着大观园的声色,暗示女儿的悲惨宿命;是双关使刘禹锡笔下的少女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倾诉着那如缕的情愫;也是双关使欧阳修哈哈大笑中的“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让人会心一笑,为智者增添光辉;更是双关让女子对爱情的失望缠绕在“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中那残破的织机。双关集明与暗、藏与露于词语中,蕴涵着人类的智慧,让解读者去体悟言外之意,体悟高山流水般的心灵惬意。
巧妙利用歧义可以暗含犀利的讥讽,使说者处于主导地位,可进可退,游刃有余,使听者无力还击,只能默默承受。一天,郑板桥见财主骑驴过来,冲着驴子就鞠躬,驴子乱蹦乱跳,财主摔倒在地上,磕得鼻青眼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又惊得乱蹦乱跳起来。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板桥说:“那我还得谢谢你这头蠢驴。”
财主忙说:“不必,不必。”郑板桥巧用歧义讽骂财主可谓痛快淋漓,让人拍手叫好。“扬州八怪”之一的祝枝山曾给一个爱财如命的富绅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富绅读了很高兴: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于是付了不菲的润笔费,设酒招待之后亲自送客出村。哪知回来时见家门外有人高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祝枝山巧妙运用歧义手法,对联两读,意思相反。富绅有苦难言,自认倒霉。
明末著名画家徐渭面对委婉的逐客令“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抓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样一加,意思顿变,搞得主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
教书先生写下十六个字:“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而窃喜,却被先生随口念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弄得财主破费不少,无可奈何。
有的歧义令人聪慧,有的歧义令人伤心,有的歧义却令人发笑。笑解歧义句,那也是一种乐趣。小明康复出院对大夫说:“医生,再见!”奶奶说:“你还想住院?”小明忙改为:“医生,永别了!”让人哑然失笑啊!
“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如果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那是很普通的了,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不过大家都知道猪八戒曾经背媳妇累得够呛,所以这句话中的“他”也许与八戒还有些不解之缘。
至于“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也还很值得研究;“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抑或是鸡小姐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收集一些歧义句,并经常地玩味,那情调,也不亚于泡杯浓茶来细细品味。歧义有时还会让我们的言语与文章平添几分诗意与诗趣。“读书破万卷”也许是生动的画面与理性的解读相交织的智慧,“此物最相思”也许是相思的美丽与相思的不绝的浑然一体。
诗人余怒“发生过/又了无痕迹;发生过/无数次,但每次只是作为/对发生过的安慰”(余怒《了无痕迹》)仿佛在歧义的陷阱中闪烁其词着自己内心的独白,使诗透明地敞开着,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歧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摒弃它的消极作用,将它的巧妙之处发挥运用到极致。
【赏评】 汉语真是奇妙。明明语言交际力求明确,而一般被视作语病的歧义句,在有的时候却有着无可代替的表现作用。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