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1 14: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有美堂暴雨
苏 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
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琼瑰。
诗海探珠
【赏析】 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诗写暴雨,在古人诗中甚为少见。这首诗开头写雷起脚下,顽云满座,是诗人站在吴山绝顶上的真实见闻。一声疾雷,先声夺人,预示暴风雨来势之猛。三、四句写暴雨中的奇观。由于狂风在乌云翻滚之际呼啸而至,诗人感到风也是“黑”色的;大雨倾泻,江水汹涌,使诗人产生了江海起立的神奇幻觉。第五句写江水汹涌,如同斟满的酒凸出了杯面。第六句写雨声震天,又像千锤急下敲击着羯鼓。
以上六句都准确地抓住了近海的钱塘江上的暴雨特点。诗人最后想象这雨是天帝用来唤醒沉醉中的李白,叫他倾泻出琼瑰一样的诗篇。全篇显示了苏轼善于从动态中捕捉景物的特征、善于借助新颖的比喻来刻画事物的艺术本领。
【思考】 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雨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高考真题示例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二节
课堂互动探究
习题答疑解难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什么叫修辞格?它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提示】 狭义的修辞就是指修辞格,也就是使用语句的一些特定格式。修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主要指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一类是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主要包括对偶、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粘连和镶嵌等。
2.什么叫比喻?它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的主要作用是:①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
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③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3.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提示】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②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③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4.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是什么?
【名师点拨】
5.举例说明夸张及其作用。
【名师点拨】 夸张也就是故意“说过头话”。夸张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也常跟比喻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李白的著名诗句“白发三千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算得极尽夸张之事。熟语中也经常使用夸张的词语,如俗语“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头”等;成语“家徒四壁”、“怒发冲冠”等。夸张当然不是有意说假话,而是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起到源于真实、超出真实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既然夸张是言过其实,所以不一定只是“夸大”,也包括“缩小”。
夸张的妙处就在于说的虽不是事实,但却能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和联想。例如说“垂涎三尺”、“入木三分”、“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所要描绘的人或物超乎寻常的某种性质和状态。适度夸张也能使表达平添意趣。例如有文章写南美国家智利的狭长地形:“怪不得有人说,你把头枕在东部的安第斯山上,脚就会伸进太平洋里去。”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人喊:“别挤了,再挤就成照片了!”这些都增添了语言表达的轻松色彩。
[细剖·深析]
[楼主]
运用修辞
仿用句式题要求学生按命题者给定的语句形式仿造句子,“仿”的是形式,表达的内容是“新”的。一般来说,“仿”形式不难,所以考查侧重在内容上,即新造语句的内容是否合理,形象是否生动,含意是否深刻。这类题目承担着检测考生修辞能力的任务。仿写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谈一谈。
[沙发]
句式一致
试题往往给出了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句句式相同。这样,就使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句式是否一致成了关键。有时候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板凳]
内容统一
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句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果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仿写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不协调,不统一。
[三楼]
修辞恰当
高考往往把句式考查与修辞考查结合起来,既要求结构句式相同,又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从考题来讲,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方法出现的几率较高。修辞恰当这一要求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整体·感知]
习题答疑解难
一、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们在语言表达中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参考答案: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运用五组排比,层层迭唱,整齐干脆,给人以连峰叠浪的节奏感,把关汉卿高傲不屈、我行我素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是修辞形式和文章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排比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表现连贯的语势,适宜于用来阐述道理,叙写景物或抒发感受。
二、解题指导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第l句是比喻(暗喻);第2句是比喻(明喻);第3句是比拟(拟人);第4句是通感;第5句是比喻(借喻);第6句是比喻(暗喻);笫7句是夸张;第8句是比喻(借喻)。
试题解析:比喻有一定的结构形式,比喻里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连接词(喻词)”。比喻中不一定同时存在这三个要素,因此比喻又分三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用“像、如、似、仿佛、犹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如第2句。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是、成为、等于”一类连接词联系本体和喻体。如第1句。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在于所用的连接词不同。前者明确表示是在打比方,后者直接把“主体”说成是“喻体”,常带有强调或夸张的语气。如“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第6句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虽然没有出现连接词,但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了,所以是暗喻。③借喻。本体隐而不现,也不用连接词,只把喻体用在本体通常应该出现的位置上。和明喻、暗喻比较起来,借喻在比喻的形式上更为隐蔽,但也因为只出现喻体,喻体也就更加醒目,喻体所显示的本体的特征也因而得到突出。
如第5句“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银子”和“墨汁”都不是它们本来的意思,而是分别用来比喻月亮近处的夜空和月亮远处的夜空,只不过既没有用到连接词,也没有出现本体。借喻因为形式上的隐蔽,除了习用的说法之外,一般更要依赖语境才能体察出来。如第8句,若脱离了语境,就不容易确定其中的“孔雀”是“作品”。
三、解题指导
 本题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仿写要求所添加的项和已知项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似,还要注意修辞方式也要一致。笫1题和第2题都是比拟(拟人),第3题是比喻(暗喻),仿写的时候要抓住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本题可以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增加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苛求有统一的答案。
参考答案:1.橡皮:面容抹黑了,心灵的颜色却变纯净了。圆规:双脚分离了,步伐的轨迹却聚拢了。
2.略。
3.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的深处。
高考真题示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话要说得准确、明白、晓畅,还要说得鲜明、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日常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这一点。高考对于本节内容的考查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点较多,既可与仿句结合,也可以与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结合,也可以单独考查。
考点链接
经典例析
例1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以及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由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分析排比句的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角度,这是一个隐含的信息,可能有很多考生看不出来。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构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就可以发挥联想和想像能力来运用恰当的语言仿写了。
【答案】 示例:自信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聒噪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例2
(2010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①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答案】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例3
(2010年高考天津卷)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寒冷的高纬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由文中“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一夜之间就憔悴了”可以看出“生命短暂”的特点。而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可以得出“生命力顽强”的特点。由文中“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答案】 特点:生命短暂,生命力顽强。修辞手法:拟人。
“比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一位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众多浙商粉丝的政府官员,因为一段50多分钟的视频被网友疯转热捧,甚至有网民称其为“最给力”的政府官员。他就是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网上流传的这一段视频,几乎把郑宇民的演讲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郑宇民的演讲在政府官员中很有特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郎友兴说,“表现力强,善于讲故事。”
(1月6日《东南快报》)
新鲜语料
在题为《浙江工商局长舌战央视女主持 被称最给力官员》文章中,读到了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斗智”央视主持人董倩时的三个比喻,我就没有再去看那段视频,因为从郑宇民局长用“坐着说话”、“女人胡子”和“浙商已老”来比喻某些社会现实,就知道了这场“斗智”的主题,以及郑宇民局长语言风格的出彩点。正是因为郑宇民局长的表达方式很不“官方”,所以有网民称其为“最给力”的政府官员。其实,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博士所言,“这段视频和这个局长能火,一个普通事件,最后能成为公共事件,正是因为符合了当下的社会情绪”。
实际上,这场对话涉及的社会问题,早就十分突出,相关学者也曾做过分析评论,可能是理论化了一点。而郑宇民局长用“穿着高跟鞋”和“穿着平底鞋”比喻二者高度上的不平等;用“女人的胡子”和“男人的胡子”比喻长度上的悬殊;用“出生早容易老,走在前面也容易老,贡献大也容易老”比喻可持续性发展的疲软。然而,这样的比喻虽然把某些社会问题形象化了,但还是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面。因为,“比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说明的问题还是原来的。
(2011年1月7日天山网)
知能优化演练
情见乎辞
甘 苦
爱情是人类最纯美的情感,爱情又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文以情动人”,情诗无疑更是如此。“动人”的效果必然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结果。古今中外的情诗精品,是人类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修辞的宝藏。
美文佳作欣赏
《修辞学发凡》的作者陈望道曾说过:千古文章一大比。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大量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一部《诗经》305篇,运用“兴”的就有116篇,占到38%。《诗经》的精华在风诗,风诗的精华在情诗。《诗经》中风诗234首,就有110首运用了“兴”,占到47%。《诗经》运用修辞手法之处比比皆是,仅比喻就多达280处。
《诗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关雎》就是一首情诗。至于为什么要将《关雎》放在首篇,司马迁是这样解释的:人伦“始于衽席(卧席)”。孔夫子也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优美而恬静。孔夫子说这话时早已过了谈情说爱的年龄,他赞美《关雎》的侧重在于它营造了纯美的情感境界,而这纯美的情感是靠综合运用反复、重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再现的。
《诗经》长咏不衰、传唱至今的原因不仅是它纯美的情感,更是因为它的美感境界。而达到这种效果,与《诗经》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就是文采,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营造的美感境界。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凡是能流传久远的,无一例外。
笔者青年时代曾钟情于情诗写作,中年时代又执教中学语文直至退休。曾企盼将情诗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现在初、高中语文教材终于都出现了情诗单元,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还曾期待有一本集中外情诗的精选本,供青少年诵读,用以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飞扬的文采。今天,这个愿望也实现了。《情诗·修辞》一书正是我曾企盼的读物,它不仅是一本情诗的精选本,而且是以情诗为例,诠释修辞格的读物。
语法是教人写通,逻辑是教人写对,而修辞是教人将诗文写好、写美的。用情诗例释修辞格,可以让读者在怡情、悦性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便捷、轻松地掌握多种修辞手法,既有趣又有益,真乃妙不可言。这样一本书难道广大读者不会急切地翻阅和赏析么?
如上赘言,以之为序。
(选自2011-02-20《 湖南日报》)
【赏评】 文章是《情诗·修辞》的序言。爱情是人类最纯美的情感,爱情又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文以情动人”,“动人”的效果必然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结果。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