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2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22: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千古隐逸之宗”
“百世田园之主”
解 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1.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
2.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
自由诵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解读诗歌
归 —题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园田居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为何而归
既然“性本爱丘山”,当初又为何要出仕?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归园田”是为了“守拙”——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性本爱丘山(本性)
性本爱丘山(本性)
归向何处
守拙归园田
园田
归向何处
诗人描写田园风光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白描
手法
语言的质朴自然
归向何处
诗人描写田园风光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视觉(远近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归向何处
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东坡《与苏辙书》
“渊明诗初现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惠洪《冷斋夜话》
品味诗歌
品味诗歌
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自然、自由、清新、恬静、纯洁、优美……
(一) 画面美
品味诗歌
(二)意境美
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
情景交融
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中,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王勃: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
即冈峦之体势。
(三)语言美
陶诗: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简洁,朴素
铺陈,华丽
诗人摄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没有一点痕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品味诗歌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进入官场中,
一去三十年。
飞鸟想旧林,
游鱼想故渊。
榆柳栽后檐,
桃李植堂前。
狗卧深巷中,
鸡栖桑树颠。
久在官场里,
复得返自然
生动、含蓄
重复、直白
(三)语言美——生动、含蓄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背景链接
田园生活中只有欢乐吗?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归去来兮辞(并序)》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其三)》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
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课后作业
1.《课后作业》P178 4(6)-6 10-13
2.预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同步导练》P49-50 探究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