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
考纲要求
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写作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一)基础等级(50分)内容:25 分 表达:25 分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
(二)发展等级(10分)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发展等级 (10分)
一般来说,发展等级根据基础等级分,在 30 分及以上给分。
基础等级 30~34 分,发展等级酌情给 1~2 分;
基础等级 35~39 分,发展等级酌情给 3~4 分;
基础等级 40~44 分,发展等级酌情给 5~7 分;
基础等级 45~50 分,发展等级酌情给 8~10 分。
真 题 回 放
1.(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2.(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
3.(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考情细目
命题方向
1.从选材来看:所选材料贴近当下现实,体现时代性。
2.从开放度看:给考生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体现选择性。
3.从思维要求看:重点考查深度思考的能力,体现思辨性。
2019
明确文体,不限
关系思辨型
作家与作品
-*-
二
三
一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年高考,新材料作文题“唱主角”,相对于以往的话题作文而言,须在材料范围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因此,首先要整体把握材料、明确核心概念。
其次,鉴于近年来高考作文“理性思维导向”的考查趋势,我们需深入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
解 题 指 津
-*-
二
三
一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个意识”
1.整体意识
新材料作文,立意往往隐藏在材料整体中,对关键词句、核心概念的把握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切不可断章取义。
2.核心概念意识
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概念、关键词句,而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往往不止一个,比如2018年浙江的“浙江精神”、2017年浙江的“三本书”、2017年全国Ⅰ卷中的“选择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等,都需要你仔细地审辨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外延。
-*-
二
三
一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3.深思意识
在上面仔细辨别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几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思维不断深化;尤其要结合当下的现实背景,明晰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1.(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9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一如既往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
材料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层次,让考生展开思考讨论。第一层次是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次则是由此引申出的对生活中主体与他者关系的思考。
1.论题的开放性。由写作延展到生活,关于如何对待“生活”,考生可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知,自由阐发,见仁见智。
2.立意的开放性。考生既可选择“倾听”与“坚持”两者之一来立意,也以根据从两者蕴含的哲理综合辩证立意。
3.论据选择的开放性。考生可结合古今中外的名人素材、文化典籍谈自己的看法。考题给考生调动人文积淀与阅读积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佳 作 展 示
构建命运共同体:大师创造经典,也塑造读者
不存在没有读者的作品,就像不存在没有作者的作品一样。作品、读者、作家和世界是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所以,不管是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都失之片面和武断,就像我们的生活——谁会整天阿世媚俗,或者竟日与世隔绝呢?(破)
【全文谋篇布局: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结合生活实际指出材料观点的偏颇,用理论阐释后,揭批本质,并引出作文的真正论题——如何审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我们与他者的关系】
假如我是“作家”,要让生活之书成为读者所喜爱的读物,就要首先把它写成经典;同时,经典也会塑造它的读者:这样的生活是负责的,也才是有意义的。(立1)
【以上一段,本文总论点——初步论断。以上两段是本文引论部分。】
“修己以安人。” 练好内功,对得起自己,才能对得起别人。就如《灌篮高手》中的樱木花道为球队每天苦练投篮,就如中国女排的朱婷扎实锤炼过硬本领。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写《葡萄月令》的汪曾祺,从衰年变法开“红花墨叶”派先河的白石老人到以制鞋为生命的格斯拉兄弟,无不为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默默修行。写好自己的作品,是对读者的责任担当,“修身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起——作者角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许此刻,我就正坐在星巴克的绿皮卡座里,用华为P30手机读《查令十字街84号》,耳边回响着的是马修 连恩忧伤而纯净的《布列瑟农》。这是我与世界的距离,也是我与读者的距离。所以,读者——我怎么会不在乎你?万物互联,世界“开源”。生活不是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而是约翰 多恩的箴语。绽放生命的精彩,方能达到自我与他人的双赢。(承——读者关系)
“无问东西。”但是,假如有人不喜欢我的作品怎么办?或目光短浅看不到它的好处,或出于嫉妒而恶意中伤。汪国真有一首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坚定信念,同时保有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华为的砥砺奋进,海思的备胎转正所诠释的就是做好自己,让对手望尘莫及的胸襟。昔日,王阳明龙场悟道,说出“我心光明”;今天,我辈亦如清华学子“无问东西”。
(转——矛盾应对)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活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作品在多元的全球化中才有意义。不要像塞缪尔 亨廷顿那样悲观,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我们读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时,不一定排斥奥威尔的《1984》;当我们读蒲宁沉郁的《乡村》时,也不一定会拒绝苏珊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走好自己的路吧,条条大路通罗马。(合——美美与共)
【以上四段是本文本论部分。基本思路是先做好自己,夯实基础;同时正视社会现实,你不可能脱离这个世界;再转而探讨如果他人不喜欢你的作品(恶意攻击)如何应对;最后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自信以及遵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宽广包容心态。】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要讲真话”,朱光潜在《写作练习》中说“不要说谎”。假如我把生活写成一部作品,我将以真诚示人,以质量服人,以包容待人,以独特感人。(立2)
一个人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一个人敬爱生活,才能敬爱他的读者。一个人创造了经典,也就顺便创造了一批堪称经典的读者;而读者对经典的诠释,也会让作品更丰富,更精彩,释放更多的光辉。(立3)
【最后两段是本文结论部分。倒数第二段进一步补充阐释“立1”观点,即写好自己的生活之书的底线是“真实”“踏实”。根本是态度的“真诚”,并以四句话总结上述四段。倒数第一段在进一步深化论述“立1”观点:对自己(生活的作家)和他人(生活的读者)都要尊重和敬爱,包括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和敬爱——珍视与你有关的族群,热爱生命。因为彼此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生活因彼此的存在而精彩。】
-*-
二
三
一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二
三
一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解析:从材料整体出发,此题可概括为“浙江学子看浙江精神”,其中核心概念“浙江精神”从历史上的“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延续演化为今天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我们应进一步思考核心概念“浙江精神”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的思维不断深化。比如,浙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精神 这种“浙江精神”为什么能铸就传奇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继承这样的浙江精神 如何继承 这比只是举很多浙江人的例子来印证这种精神要深刻得多。
心怀江潮,务本精耕
半丁画心,雁冰书情;良镛执纸笔笑傲江湖;良铮焚身膏振臂高呼;前有越王卧薪尝胆,后有鲁迅肩住黑暗。浙江宝地,人才济济;钱江潮头,涓涓不壅。浙江精神正是水的精神,务实肯干,润万物于无形;心怀江河,奔腾不息向东。作为青年学子,面对浩瀚无垠的广袤天地,唯有常怀浙江精神,方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水者,至清至淡。正如孔丘之喻浮云,老子之喻王相,现代信息社会乱花迷人眼,富贵名利纷繁无常。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将人心比作黏稠的沼泽,住着可怕的居民。而唯有将水之形化为心之形,洗濯内心的尘垢,以林庚先生所言,“年轻一代的翱翔姿态”,去触摸未知的或黑或白的世界,以浙江人傍水而生洗净的本性,方能抚去穿花而过时的急躁。
水者,至柔至默。无雷霆万钧惊落风雨,无狂沙淘尽一身锋芒。浙江人躬耕于土地,亲吻山林,侣友海洋。阳明心学,教化苍生万物于无形。浙江人敛起锋芒,脚踏实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言,“真正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无声处,阡陌纵横,水路清澈,庠序林立,黄老者自乐。沐浴于务实之风,青年学子更应走出伽达默尔所言的意义“前文本世界”,通过踏实的态度寻找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意义。“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唯有扣得仔细、紧密,才能书写未来的传奇。从眼前的山花树木、星辰江河出发,方能真正抵达未知的远方。
水者,至刚至强。从来不是娇柔的花朵任人采摘,浙江人也在华夏大地上振臂高呼自己的灵魂与精神。水遇礁石时,迸发朵朵飞花;鲁迅先生遇国民颓丧之际,笔力万钧,直刺旧社会阴暗面。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应该囿于此。虽未能做到彪炳千古,屹立春秋。但我们要心怀梦想,怀着江潮的执着,一路向东;怀着江潮的力量,遇到山崖,也奋力冲撞开一片天地;怀着江潮的声响,高呼自己的理想,直到燃尽自己。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应重踏莎翁所说“充满声音却空无一物的世界”,而应该放下沉重的包袱,蜕光稚嫩的硬壳,以心怀江潮,务本精耕的浙江精神,不去做时代之下为利益奔波的蝜蝂,而是仰首跨过独木桥,从新时代的巴别塔下直达天堂,解开人生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为傲立于理想国的君王。
【点评】
名人典故、名言金句信手拈来,字字珠玑,琳琅满目,彰显功力底蕴,却无堆砌卖弄之嫌。排比气势恢宏,整散灵活多变,读来朗朗上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浙江精神冠以水的精神,分“至情至淡”“至柔至默”“至刚至强”三个层面,如一线串珠,可谓匠心独运。(选自《温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