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各课同步练习(打包5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各课同步练习(打包5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9:13:53

文档简介

16 猫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请你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指出其字体,并将内容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字体: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失踪(zōng) 似的(sì) 颈下(jǐng) 娱乐(yú)
B.污涩(sè) 叮嘱(zhǔ) 红绫(líng) 怅然(chàng)
C.怂恿(sǒng) 屋脊(jí) 懒惰(duò) 凝望(níng)
D.蜷伏(quán) 活泼(pō) 郁闷(yù) 惩戒(chěng)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藤椅  酸辛  蜷伏  提心吊胆
B.安祥  虐待  冤枉  畏罪潜逃
C.辩护  惩戒  隔壁  匆匆忙忙
D.悲楚  衔着  预警  天生忧郁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下落不明)
B.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小伙伴)
C.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D.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5.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二、提升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经常鼓励那些无所事事的人要立大志,争取为社会做出贡献。
B.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C.没有经过调查,就对一些事情妄下断语,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D.犯罪嫌疑人畏罪潜逃了,公安部门正全力搜捕,力争早日将其抓捕归案。
7.(2020河北沧州任丘期末教学质量评估)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准之一。
C.通过学习《猫》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D.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8.(2020甘肃兰州联片办学期末)将①—④句填在下列语段中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 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
①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
②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
③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
④两根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9—12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9.梳理选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然后填空。
→ →无奈→
10.从选文来看,“我们”断定这只猫咬死鸟的根据和它遭受冤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11.根据选文,对“我”进行简要评价。
答:
12.下列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答案:
1. 答案 隶书 温柔敦厚
解析 隶书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2.答案 B A.似shì。C.脊jǐ。D.惩chéng。
3.答案 B 祥→详。
4.答案 D 若有若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此处形容关系不亲密。
5.答案 C 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C项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
6.答案 B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含贬义。用在这里,感彩不当,也不合句意。
7.答案 A B.两面对一面,应删掉“有没有”。C.缺主语,可删掉“通过”或“使”。
D.语序不当,应将“改正错误、认识错误”改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8.答案 D 本语段首句描绘大麻雀的形态,②句可作为后置定语;接着④句与①句相连,重点说明动作;最后③句与下文相连,所以选择D。
9.答案 愤怒 悔恨 悲痛
解析 由“我很愤怒”“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概括出“愤怒”;由“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概括出“悔恨”;最后由“更难过得多”概括出“悲痛”。
10.答案 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
原因:“我”的主观臆断和这只猫自身存在的弱点、缺陷。
解析 “我们”断定这只猫咬死鸟的根据很明显,就是“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它遭受冤枉的原因要从“我”和它自身两个方面分析。
11.答案 ①惩戒邪恶,表明“我”非常有正义感;②仅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③发现冤枉无辜后,悔恨自责,表明“我”内心善良、严于律己。
解析 这实际上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要通过选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我”的言行、想法来逐一分析“我”的性格特点,并略作评价。
12.答案 D A.属于人物形象分析,不是选文主题。B.“对命运的抗争”在选文中无从谈起。C.通过对选文内容尤其是结尾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理解,“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不是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17﹡ 动物笑谈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遵严,所以,实在不能chēn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尽管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逗笑(   )  哺乳(   )  chēn(   )怪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怪诞不经”的“诞”应选的义项是(  )
A.诞生   B.生日 C.荒唐的;不实在的;不合情理的
(4)文段中画线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
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鸭子因找不到“母亲”而害怕的样子)
B.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
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传神地写出了“我”学母鸭子行走时的样子,表现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痴迷)
C.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
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这里是指鹦鹉可可做令人愤怒的坏事的场所)
D.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人们看到“我”学母鸭子行走时吃惊的样子)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拟人)
B.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 声把它们带走。(拟人)
C.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设问)
D.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比喻)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籍)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提升题
5.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① 它何以有色彩 ②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③ 像白鹭那通体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④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① , ② 。 ③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④ ……
6.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被那一滴泪惊呆了。________________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一种不为人类所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没有感情,所以也就没有泪水。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7.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为了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中,七年级(1)班拟开展“关爱生灵,善待生命”主题实践活动。
(1)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关爱生灵”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一句宣传标语。
答:
(2)班委会决定全班同学周日到附近的动物园开展保护动物知识宣讲活动,景飒怕影响学习,不想参加此次活动。假如你是班长,你打算怎样劝说她参加此次活动?
答: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A]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B]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8.文段中,作者在做带小鸭子走路的实验中有了怎样的新发现?
答:
9.本段语言生动幽默,请你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
10.本文作者劳伦兹把小水鸭子当作自己孩子,把鹦鹉可可当作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他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趣事令人向往。读完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答案:
1.答案 (1)dòu bǔ 嗔 (2)遵严 尊严 (3)C (4)尽管 如果
解析 (1)注意不要将“哺”注成pǔ,“嗔”的偏旁是口字旁。
(2)对于“遵”与“尊”两个字的辨析,可以从它们的本义入手,“遵”的本义为“依照”,“尊”的本义为“地位或辈分高”。
(3)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即可。
(4)“尽管”表示让步关系,“如果”表示转折关系,结合语境可知,该画线句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2.答案 C “‘犯罪’现场”在这里大词小用,形象地再现了鹦鹉可可恶作剧的场所。
3.答案 C 该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4.答案 康拉德 劳伦兹 奥地利
解析 平时就要注意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注意“兹”字的写法。
5.答案 D 根据“多么……啊”可确定第一句是感叹句,①处应该用感叹号。根据“何以”可确定此句为问句,②处应该用问号。前后两个句子句式基本一致,内容相关,构成对称句,因此③处应该用分号。前文列举了沼泽的主人——“丹顶鹤”“白鹭”“绿头野鸭”,根据后文“鸟类的国际机场”可确定沼泽的主人很多,远不止前文列举到的,因此④处应该用省略号。所以选D。
6.答案 C ④句先说“我”本来的看法——动物没有感情,所以没有泪水。②句由“但是”转折,说明动物有泪水,有感情。③句接着解释人们看到动物流眼泪时惊愕的原因。①句中的“此时”指③句中的“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因此,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③①,故选C。
7.答案 (1)(示例1)关爱生灵,从我做起。
(示例2)情系万千生灵,创建和谐家园。
(2)(示例)景飒同学,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但这次活动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课外知识,还能锻炼实践能力,对我们的学习是有所助益的。况且这是班级集体活动,我们一起参加,好吗?
解析 (1)宣传标语要紧扣活动主题“关爱生灵,善待生命”,且语言简洁,句式整齐。
(2)可以从活动的意义“认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开阔视野,增长课外知识”和集体活动的性质“团结、合作”入手,针对景飒怕影响学习的情况进行劝说。劝说的语言要委婉得体。
8.答案 作者在做带小鸭子走路实验中发现,鸭妈妈的代替物不能太高。
解析 第一句“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本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总说,后面的内容具体说明这种情况。
9.答案 [A]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发出细细的尖叫”,生动地描写出了小鸭子们看不到“我”扮演的鸭妈妈时焦急紧张的状态;“哭起来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小鸭子们的胆小可爱以及对“我”的依赖,表达了作者对小鸭子们的喜爱、呵护之情。
[B]句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蹲着走”、不停“呱格格格”地叫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扮演鸭妈妈,为了让小鸭子们跟着自己走时忙碌、费力、滑稽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在科研实验中的专注、忘我,幽默的语言让人感到科学探究也充满了无限趣味。
解析 仔细阅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可以从描写方法、所用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10.答案 动物对人类的信任、依赖来自人类对动物的尊重、喜爱和呵护,我们应该与动物友好相处,尊重、善待动物,敬畏生命。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在深刻理解文段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仔细阅读文段,从劳伦兹和动物相处的趣事中得出启示。18 狼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寐(mèi) 意暇(xiá) 眈眈(dān) 苫蔽(shàn)
B.缀行(zhuì) 尻尾(kāo) 顷刻(qīng) 积薪(xīn)
C.大窘(ji ng) 麦场(cháng) 奔倚(y ) 弛担(chí)
D.隧入(suì) 少时(shǎo) 黠矣(xiá) 变诈(zh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止有剩骨_________ (2)缀行甚远____________
(3)屠大窘__________ (4)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
(5)苫蔽成丘_________ (6)屠暴起_________
(7)意暇甚________ (8)狼亦黠矣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成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目似瞑 死不瞑目
B.顾野有麦场 三顾茅庐
C.场主积薪其中 卧薪尝胆
D.乃悟前狼假寐 梦寐以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 B.其一犬坐于前
C.目似瞑,意暇甚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场主/积薪/其中
C.屠/自后/断其股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按提示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1)表现前狼假寐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狼贪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后狼径去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填空。
(1)《狼》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的意思;“异”指________。
二、提升题
8.贪婪的狼最终被屠户所毙,贪婪的人最终也将一无所获。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连贯、得体的话。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地多抓出一些栗子,但当他想把手拿出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抽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一些吧, ”
9.某校七年级(2)班开展以“关爱动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菲菲同学搜集到的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文章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甲]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围猎与栖息地的丧失,使得地球上濒临灭绝动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工业社会以前,鸟类平均每300年灭绝一种,兽类平均每8 000年灭绝一种;但是自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率的1 000倍。[乙]因为保护动物刻不容缓,全世界都在积极号召保护动物。
①[甲]处画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或“  ”。
②[乙]处画线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  ”改为“  ”。
(2)班级准备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为此想招聘一名爱心宣传大使。假如你是参与竞聘的一员,请写出你的竞选词。
答: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乙]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 ①黔(qián):今贵州省。②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 (hǎn):怒吼。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屠大窘( ) (2)一狼洞其中( )
(3)益狎( ) (4)乃去( )
11.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2)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
12.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答案:
1.答案 B 顷q ng。
2.答案 (1)仅,只 (2)连接、紧跟 (3)处境困迫,为难 (4)大腿 (5)覆盖、遮盖 (6)突然 (7)从容、悠闲 (8)狡猾
解析 平时学习时应加强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3.答案 B A.闭上眼睛。B.看,视;拜访。C.柴草。D.睡觉。
4.答案 C A.名词活用作动词,挖洞。B.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D.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5.答案 A 正确的划分应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6.答案 (1)目似瞑,意暇甚。
(2)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 根据提示选对句子,避免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现象。
7.答案 (1)蒲松龄 留仙 柳泉居士 清代
(2)作者的书斋名称 记述 奇异的故事
解析 平时注意对重点文学常识的积累,要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8.答案 (示例)只要少拿一些,你就能很容易把手抽出来了。
解析 小孩之所以痛哭流涕,归根结底是贪心在作怪。只要从这个角度进行劝告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明、得体。
9.答案 (1)①由于 使得 ②因为 所以(因此)
(2)(示例)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我很荣幸能够参加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爱心宣传大使的竞聘。我从小就很喜欢动物,也读过大量的有关野生动物的书籍,我有信心做好组织的宣传工作。希望大家能支持我,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回报大家的信任!
解析 (1)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2)要紧扣保护野生动物的主题,称呼得当,理由充分,表明自己有信心做好这一工作。
10.答案 (1)处境困迫,为难 (2)挖洞 (3)更加 (4)离开
解析 此题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洞”名词作动词,“挖洞”;古今异义词“去”,古义是“离开”。
11.答案 (1)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老虎)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解析 (1)并:一起。故:原来。
(2)噬:咬。甚:很,非常。恐:害怕。
12.答案 机智、勇敢 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过早地暴露了自己
解析 [甲]文,屠户开始时对狼存有幻想,一再退让,当他看到狼的贪婪狡猾时,及时丢掉幻想,下了抵抗的决心,并果断地杀死两狼。[乙]文,老虎从对驴的几次试探中,慢慢摸清了驴的技能,“觉无异能者”“技止此耳”,所以驴因过早暴露自己,让老虎熟悉了自己,导致了悲剧命运。
[参考译文]
[乙]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是个庞然大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顿时逃到远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斗。老虎又逐渐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轻慢,碰撞倚靠、冲击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道:“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2)题。(6分)
不要将孩子    (囚禁 监禁 禁锢)在学校和家庭这简单的两点一线,让他们蜷伏于枯zào乏味的狭小空间里。孩子在假期应该“走出去”,去看看丰富多彩的世界,傍晚去观看太阳从花园里收敛起它金色的余huī,清晨去感受树叶像棕色的蝴蝶    (安稳 安静 安详)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蜷伏(  )      枯zào(  )
收敛(  )      余huī(  )
(2)结合语境,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2.(202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2021年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飞扬”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正式发布亮相。
B.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一种葵花籽大小的变色龙,可能是全球最小的爬行动物。
C.临近牛年春节,央视动漫集团围绕动漫生肖吉祥物“小昂”,准备了丰富多彩、创意满满的新春礼物。
D.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抗战时期,郑振铎冒着生命危险,联合出版界同人,开展了一次对古籍的抢救行动。
3.(202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2分)(  )
A.《猫》一文创作于1925年,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故事》中的一篇。
B.科普作品就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向社会各层次的读者进行广泛传播的作品。
C.国庆节前夕,市动物园的“小动物村”迎来了雪地松鼠、魔王松鼠、长鼻浣熊……等一批可爱的新萌宠。
D.我心想:这么好的机会怎能白白错过 我就写篇毛笔字吧。
4.(2020河南许昌襄城期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真的,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     、     ,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A.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 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
B.我心里十分地难过 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
C.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 我的虐待 我的暴怒
D.我心里十分地难过 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的虐待 我的暴怒
5.(2021山东临沂罗庄期末)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爬山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学到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经验。
B.《动物笑谈》这篇课文语言诙谐风趣,有时还带着调侃的味道。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C.《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神奇怪异的故事。
D.《猫》这篇课文记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进而揭示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同时呼吁人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
6.(2020黑龙江哈尔滨中考)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2分)(  )
[情境] 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又不是真的,干吗小题大做啊!”班长听后想要劝说他认真对待防火演练。班长对王欣雨说:
A.“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 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 ”
B.“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着火时保护好自己。”
C.“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
7.(2019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9分)
[材料一] 5月28日到29日,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部门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我市,对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进行复查。
在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交流反馈会上,专家组认为,宿迁市真正践行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利工作理念;宿迁河道治理效果显著、工业节水水平高,各项工作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最终高分通过本次复查。
[材料二] 宿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24.5立方米,约为全国水平的五分之一,需求量多的时候,市民一半的用水量都是来自南水北调的“长江水”。
[材料三] 2019年世界节水日主题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学校组织同学进入社区宣传,发现仍有少数居民不以为然,认为宿迁水资源丰富,无须节水。
(1)请将材料一改成一句话的新闻。(不超过15个字,标点不占格)(2分)
(2)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对我市节水工作现状作出评价。(3分)
答:                                      
                                       
(3)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同学们在宣传手册上选用了一幅漫画(见下图)。请你简介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4分)
答: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2021湖北荆州期末测试C卷节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2题。(1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牧 竖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 ①牧竖:牧童。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原来
B.狼不敢前      前:上前
C.相去数十步      去:距离
D.跑号如前状      前:前面
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一屠晚/归      B.狼不/敢前
C.相去/数十步      D.狼闻声/四顾
10.下面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译文:                                      
(2)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译文:                                      
12.《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4分)
答:                                      
                                       
                                       
(二)(2020辽宁鞍山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8分)
窗台上的小斑鸠
沈 洋
①拉开办公室的窗帘,我惊呆了——窗台上竟然出现一个鸟巢。
②那巢正好筑在窗台的西角,西面紧贴墙体,北面嵌入窗槽,紧靠玻璃,整个基座稳稳地立在约有三寸宽的窗台上。巢由细小的树枝搭成,约半尺高,直径如碗口大小。
③出差一周回来,鸟巢里添了两枚鹌鹑蛋大小的鸟蛋,而“主人”却未现身。
④大约过了十分钟,飞回了一只肥硕的大鸟。其大小、外形和鸽子相似,颈部有一条白斑花纹,看上去像是围了一条花围巾。它先是飞到我窗外的树枝上歇息,之后“扑棱”一声落到我的窗台上,两只绿豆般圆溜溜的大眼睛转个不停,十分警觉地看看四周,见没什么危险,才摇摆着走到鸟巢前,轻捷地跳到巢中。
⑤我惊喜地看着,回头赶紧查阅资料,得知其名为斑鸠,属于鸟纲鸽形目。
⑥就这样,我每天上班,斑鸠也上岗。我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走到窗前,把窗帘掀开一条缝,生怕惊吓着斑鸠。每每这时,就见斑鸠警觉地转动着眼睛,朝窗内望两眼,便飞到旁边的树枝上。
⑦渐渐地,每次开窗时,斑鸠先是一惊,起身展翅欲飞,却并未真的飞走。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无比温暖。
⑧一天,我见到这只大斑鸠先是飞到窗外的树枝上歇息,见周边没有“外敌”,便飞到窗台上,来到巢边。巢中那只稍清瘦一点的斑鸠,纵身一跳,落在窗台上,大斑鸠迅速飞到巢中。原来,斑鸠夫妻是轮番进行孵蛋的。我连忙用手机将这段场景记录下来。
⑨亲眼见证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份难得的生命体验。我为此激动并欣喜着。
⑩一天早上,当我轻轻掀开窗帘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撼。只见巢中一团黑乎乎的小东西正在轻轻地蠕动,那是小斑鸠!好奇心驱使我贴近玻璃去仔细观察:这是一对小斑鸠,毛茸茸的,十分可爱。身上没有羽毛,只能看到黑里透红的皮肤,表皮长了一层碎细的茸毛。那一吐一吸之间,分明能看到那一对小斑鸠身体的律动。我看到斑鸠妈妈与两只小斑鸠嘴对嘴亲密,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斑鸠妈妈正在“渡食”吧。
之后,斑鸠妈妈和斑鸠爸爸更忙碌了,飞来飞去地觅食,喂养两只小斑鸠,喂饱后就蹲在小斑鸠的上面,用身体温暖自己的孩子,直到小斑鸠慢慢长出羽毛,逐渐丰满,飞向蓝天。
仅仅半年时间,我的窗台上,已经孵化出六只小斑鸠。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蠕动、练翅、起飞和离开,都让我又惊喜又失落。我还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每一次都感动很多朋友。我会为一场大雨或是一场大风而担忧斑鸠的命运,会为天气降温而担心小斑鸠是否受冻,我进出办公室的脚步变得更轻了。单位装修办公室,我会特别嘱咐工友们,一定不要损坏鸟巢。
明年春天,相信斑鸠一家,还会再回来的。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25日,有删改)
13.阅读选文,斑鸠给“我”带来了那些情感体验 请用原文的词语概括。(4分)
初见斑鸠,仔细观察时:(1)                           。
天天相处,渐渐熟识时:(2)                            。
亲眼见证新生命诞生时:(3)                           。
每个小生命的诞生、成长和离开时:(4)                      。
1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其大小、外形和鸽子相似,颈部有一条白斑花纹,看上去像是围了一条花围巾。
答:                                      
                                       
15.选文第④段、第⑥段分别提到斑鸠“十分警觉地看看四周”“警觉地转动着眼睛”,后文哪句话与此相呼应 请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答:                                      
                                       
16.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我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走到窗前,把窗帘掀开一条缝,生怕惊吓着斑鸠。
答:                                      
                                       
                                       
17.选文除了表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你还读出些什么 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答出两点即可。(4分)
答:                                      
                                       
                                       
三、写作(40分)
18.(2020湖北荆州中考节选)请以“书包里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1.答案 (1)quán 燥 liǎn 晖 (2)禁锢 安静
解析 (1)结合语境确定字音和字形。注意“蜷”不要读半边,“枯燥”的“燥”不要写成“躁”,“余晖”不要写成“余辉”。
(2)首先结合生活用例了解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包括词义和使用对象两个方面;然后结合语境,从词义、使用对象、词语搭配等多个角度思考、比较、选择。
2.A “发布”和“亮相”在词义上有重复,可删其一。
3.C 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可删其一。
4.B 结合语境,根据“真的”前后语意的推进,以及“暴怒”与“虐待”之间的递进关系,可确定选B。
5.C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6.B A.运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王欣雨不易接受。C.这样劝说与班长的目标背道而驰。D.运用祈使句,语气强烈,王欣雨不易接受。故选B。
7.答案 (1)专家组复查我市节水型城市工作。
(2)我市水资源匮乏,政府加大节水建设,但市民认识不足。
(3)漫画中从左到右分别是三个水龙头,水流大小分别代表着“昨天”“今天”“明天”。
寓意:如果现在不节约用水,之后水资源越来越少,总有耗尽的一天。
解析 (1)材料一的主要事件是“专家组到我市对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进行复查”,结果是“我市高分通过本次复查”。根据“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格式进行概括。注意字数限制。
(2)材料一说“宿迁河道治理效果显著、工业节水水平高,各项工作均居全省前列”,材料二说“宿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水平的五分之一”,材料三说仍有少数居民“认为宿迁水资源丰富,无须节水”。整合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认真读图,漫画的主体部分是三个水龙头及不同的水流,下面有文字“昨天”“今天”“明天”。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联系时代,结合活动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漫画寓意。
8.D 前:先前。
9.C A.一屠/晚归。B.狼/不敢前。 D.狼/闻声四顾。
10.A 秋思:秋天的思绪。
11.答案 (1)屠户就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2)不久(大狼累得)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
解析 (1)倚:靠,靠在。弛:解除,卸下。
(2)既而:不久。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12.答案 (示例)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他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牧竖》中的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狼》中的狼是凶狠、贪婪、狡诈的,因此屠户的做法是正确的;而《牧竖》中的牧竖以小狼为质,使得大狼来回奔跑而气绝身亡,是一种无聊的残忍,不可取。
[参考译文]
牧 竖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窝里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它吼叫;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向上看,愤怒地冲到树下,嚎叫着并且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爪子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吼叫。大狼听到叫声停下来四处张望,才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于是放弃这棵树奔向另一棵树,边刨土边号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它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久,(累得)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两个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3.答案 (1)惊喜 (2)无比温暖 (3)激动欣喜(或“震撼”) (4)又惊喜又失落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分别从选文第⑤⑦⑨(或⑩)段中提取作者的“情感体验”,注意用原文词语作答。
14.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斑鸠脖颈的白斑花纹比作“花围巾”,生动形象地写出斑鸠美丽的样子,表达了“我”对斑鸠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先指出该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再结合句子描写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
15.答案 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无比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照应关系的能力。斑鸠“十分警觉地看看四周”“警觉地转动着眼睛”,表明它开始对“我”是有所警惕的,但随着天天相处,渐渐熟识,它知道了“我”不会伤害它,也信任了“我”,由此扣住“眼睛”,从后文中找出与这两句相呼应的“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无比温暖”。
16.答案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观察斑鸠时的小心翼翼,生怕惊吓了它,体现了“我”对斑鸠的呵护与深深的喜欢。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轻手轻脚地走”“掀开一条缝”为动作描写,从“我”这样做的目的和心理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
17.答案 (示例1)由斑鸠父母对小斑鸠的呵护可知,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付出都是无私的。
(示例2)由小斑鸠的诞生到起飞的过程可知,每个生命从出生到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我们应该感恩给予我们生命且呵护我们成长的人。
(示例3)由斑鸠给“我”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可知,只要我们对生活怀一份善意,生活就会回馈我们更多。
(示例4)由斑鸠慢慢放松警觉,渐渐地信任“我”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可知,我们应珍惜并尊重他人给我们的信任。
(其他答案只要围绕选文内容,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多角度归纳文章主题的能力。此类开放性试题,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选文主题可从多角度思考,可从大小斑捣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也可从人对斑捣的态度的角度思考,还可从斑鸩对人态度转变的角度思考。无论从哪一角度思考,都要结合选文内容,同时也要注意题中“除了表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的要求,不要重复归纳。
18.[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书包是学生的亲密伙伴,是学生的私人物品,里边可能藏着同学之间的磕磕碰碰、师生之间的恩恩怨怨、家人之间的温情互动或误会纠葛,或许还有青春岁月的朦胧情愫,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叙写的。写作时,可以挖掘书包里小秘密中蕴藏着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还可以深层挖掘小秘密中蕴藏着的诸如坚持、奉献等思想品质。
[例文]
书包里的小秘密
轻轻地打开书包,拿出那本精美的本子,里面贴着一张又一张小纸条,上面是我熟悉的笔迹。这些字条,是我书包里的小秘密。
我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从小没得到太多的关心。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大部分时间我是一个人度过的,早已习惯了家里冰冷的一切。父母偶尔早点儿回家,我也不去理会,只一个人默默地在房间里看书、写字。渐渐地,我有了一颗冰冷而坚硬的心。
但就在前不久,一件事却让我走出了阴影。
一天早上,我在书包里发现了一张字条,本以为是垃圾,却发现上面是妈妈的字迹:“雅,最近心情怎么样 天气变化大,要适当增减衣服哦!”看了字条,我想:现在知道来关心我了,以前呢 做给谁看!然而却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把纸条丢掉,而是夹进了书里。
第二天,我又在书包里发现了爸爸的字条:“雅,祝贺你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看完,我的心似乎被敲了一下:父母怎么会知道我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永远只顾他们的事业!真奇怪。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书包里总会出现父母的字条。我在学校的事他们怎么会知道 而且,他们是什么时候把字条放在我书包里的 一个又一个疑问在我心里产生。
有一天,我在教室的窗口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晃就不见了。我马上跑出去,身影在不远的拐弯处消失了。那不是通往老师办公室的路吗 我飞快地跑到办公室外,看见班主任在和一个人说话,而那个人居然是我的爸爸。于是,我偷听了他们之间的对话:“老师,雅最近怎么样 ”“这孩子学习不错,挺积极,只是性格还是有点内向,交友不太广泛,不过最近情绪似乎好些。”“唉!都怪我们平时对她关心太少了。现在回家后她也不理我们,所以我们只好在她睡觉以后写字条放进她的书包里。”原来他们一直都很关心我,是我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一切起因在我!突然,我蹲下身,把脸埋在膝盖上,无声地哭了……
放学后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不过,这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我把书里所有的字条都贴在本子上,放进书包里——这些字条将永远成为我书包里的小秘密。
明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冰冷的女孩了。
[点评] 全文紧扣藏在书包里的字条这一小秘密,叙述了小作者用心体会父母之爱,立意新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敏感和多疑。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7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写作目标
  1.认识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3.进行写作实践,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
教你写作
  1.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一般而言,一篇文章的线索明晰且完整,那么中心思想便突出。设置文章线索可以从事、物、时、空、情感等角度思考。如郑振铎写《猫》,围绕着猫带给人的情感波澜这一线索,叙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叙述清晰,不蔓不枝,有效地突出了猫的命运带给“我”和家人的情感冲击。
2.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一篇记叙文,需要交代的事情往往比较多。一般而言,与主题联系紧密的内容得详写,力求在一言一行中展示人物性情,在一叶一花中感悟生活哲理。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如《猫》一文中,略写了前两只猫,而第三只猫的受屈与死亡却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反思,情感冲击最强,所以作者以最多的篇幅来写。
3.开头结尾适时点题
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嵌入能体现中心的语句。(1)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开篇即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的雨的不同形态、“性格”。(2)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尾通过抒情议论揭示主题。如蒲松龄《狼》一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经过后,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突出人的智慧。
4.运用对比等表现手法
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比,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对比,也可以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如《猫》一文,将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在家中的地位进行了对比。另外,还可以运用抑扬、前后呼应、铺陈渲染等技巧,突出中心。
例文引路
餐桌前的谈话
  “吃饭啦!吃饭啦!”随着奶奶一声声的召唤,我们一家人都围坐到了餐桌前。①今天的饭菜很丰盛,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西红柿炒鸡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胃口,举着筷子望着饭菜发呆。②奶奶看到我的样子,不禁又唠叨起来:“现在的孩子可真不好养啊,搞不清到底喜欢吃什么。我们小时候,别说有这么多好菜,就是只有这白花花的米饭,早抢着去吃了……”③这时妈妈端着盘子进来对大家说:“来尝尝这个,这是昨天放学后我和思睿一起挖的荠菜,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在地里好多人都抢着挖,好不容易才弄了这些啊!”我一下来了精神,抢着说:“给我!给我!我要吃野菜!”爸爸也夹了一大筷子,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说:“野菜还用抢啊,我小时候遍地都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嗯!不过今天这个吃起来味道确实不错,我再来点……”奶奶也夹了一些,放进嘴里说:“怎么不用抢啊,我们小时候野菜可是主食啊,别说是野菜了,就连榆树叶、柳树芽都抢光了,那还吃不饱呢,为了抢野菜还打架呢!哪像现在啊!放这么多油、调料、芝麻和碎花生,那时候用水煮一下,放点盐就吃,有时连盐都舍不得多放,别提多难吃了,一辈子不吃我也不想!”说完又夹了一大口。④爷爷看着大家吃得起劲,也夹了一些,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对我说:“通过这小小的野菜,就可以看出社会的进步。我们小的时候,吃野菜是因为没有粮食可吃。后来实行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到你爸爸小的时候,能吃饱了,就变着法吃些好的,隔三岔五弄些鱼啊肉啊解解馋,便把野菜抛诸脑后了。看看现在,想吃什么都有,却又把野菜端出来,是因为野菜里没有化肥农药,更有营养,更加健康啊!你看,这才短短的四十几年,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啊!”⑤“哈哈!真有意思!爷爷奶奶小时候是为了吃饱,爸爸妈妈小时候是为了吃好,我现在是为了吃出健康!奶奶,你不能整天逼着我吃大鱼大肉了。为了健康,我提议星期天全家人一起去挖野菜,我们来一个‘野菜宴’,好不好 ”我高兴地说。⑥“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饭也吃得更加起劲了。 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开篇点题,交代了地点、人物。 ②“我”在餐桌前的表现,自然地引出奶奶的感慨。③由奶奶的话引出下面“谈话”的内容,环环相扣。④以吃野菜为话题,将三代人的生活进行对比,逐渐凸显主题。⑤重点写了爷爷的“谈话”,点出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文章主题。⑥结尾扣题,以“我”说的话来总结全文。
技法点评
  本文围绕日常生活中一次平常的“餐桌前的谈话”,以“野菜”为线索,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展现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表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开篇点题,结尾扣题,中心十分鲜明突出。
习作试水
  见第五单元单元检测“写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