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燃料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同步练习能力提升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2012)
练习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作高能燃料
B.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能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造多种电光源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食品袋防腐
2.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个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 橡皮塞和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 打开止水夹,观察气球和U形管的变化
A.没有明显变化,U形管左右水位不变
B.气球膨胀变大,U形管水位左高右低
C.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U形管水位右高左低
D.气球比原来更瘪,水全部进入锥形瓶
3.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不能燃烧,CO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也可以用于灭火;CO可用作气体燃料,也可用于冶金工业
D.危害:CO2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CO2),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C.向一定量石灰水中持续通空气,石灰水会变浑浊
D.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5.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干水”粒子含水95%,外层是SiO2。科学家认为,可以使用“干水”应付全球变暖,其中测试表明“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需做灯火试验 D.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外壁的水成股流下
7.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微粒观: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B.根据守恒观: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体积变为20mL
C.根据结构观:氦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化学性质相同
D.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8.下列关于 CO2性质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液态二氧化碳为淡蓝色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② ④ B.① ③ C.① ② D.② ③
9.固态二氧化碳又名干冰,下列关于干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不是冰 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干冰做制冷剂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D.干冰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10.利用如图装置研究碱式碳酸铜的性质。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
B.装置②③中出现的现象,可证明有H2O和CO2生成
C.取装置①中剩余固体,加入水中,固体不溶解
D.将装置②中固体改为足量碱石灰,仍可证明有H2O和CO2生成
1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常伴随发热、发光现象,所以伴随发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2.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B.对物质鉴别的认识
①水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 ②灯泡发光属于化学变化 ①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②区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观察颜色
C.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D.对实验室知识的认识
①原子中一定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②保持氮气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是氮气分子 ①为节约资源,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回原瓶 ②酒精灯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加剧了大气层的______效应。
(2)烧开水后,壶盖容易被顶开,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
(3)生活中可以通过______的方法,既可以杀灭水中的细菌,又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4)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常用作灯泡填充气的气体是______。
(5)烟花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烟花中含有的金属为______。
(6)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14.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______。
15.“六年磨一剑”,2021年9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______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淀粉广泛存在于小麦、大米等主食中,食物淀粉在人体内消化,其中呼吸作用属于氧化反应中的______。
(2)①中反应生成甲醇(CH3OH)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变化③属于______变化。
(3)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请你试着写出一条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______。
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MnO2+_____HCl=_____MnCl2+_____Cl2↑+_____H2O
②_____CO+____Fe3O4=_____Fe+_____CO2
(2)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投入几块烤过的木炭,为什么红棕色会消失,因为烤过的木炭具有_______的结构,有_______性。
(3)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填化学式)的排放。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上述所提到气体,还有一种气体单质的化学式_______。
17.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_____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由___________构成,二氧化碳都由___________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___________(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___________(举一例)。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能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向燃烧物喷射大量的二氧化碳,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可使火焰熄灭,故B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后会发有色光,可作电光源,故C选项正确;
D、在低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充氮灯泡,充气包装食品等,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2.B
【详解】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被消耗,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膨胀变大,U形管中的液面会出现左高右低的现象。
故选:B。
3.A
【详解】
A、CO2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CO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CO2不能燃烧,CO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表述正确;
C、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故可用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可以用于灭火;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此选项表述正确;
D、CO2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A。
【点睛】
4.C
【详解】
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向一定量石灰水中持续通空气,石灰水会变浑浊,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干水中含有水,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也能和水反应,所以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两种变化都有发生,故A选项错误;
B、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故B选项错误;
C、分子是总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的,故C选项错误;
D、由题中信息可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久未开启的菜窖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人冒然进入会发生危险,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需做灯火试验,避免发生危险,故选项说法正确;
D、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形成均匀的水膜,内外壁的水既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D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因为不同的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故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mL,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A
【详解】
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可燃,不助燃,①不符合题意;
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碳酸钙,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②符合题意;
③液态二氧化碳是无色的,不是淡蓝色,③不符合题意;
④二氧化碳是气体肥料,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④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不是冰,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干冰做制冷剂利用的是其升华吸热,获得低温,属于物理性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干冰易升华,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
A、碱式碳酸铜为绿色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 、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铜为黑色固体,所以装置①中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故A选项正确;
B、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B选项正确;
C、完全反应后装置①中剩余固体为氧化铜,若没有完全反应,则剩余物为氧化铜和碱式碳酸铜,氧化铜和碱式碳酸铜都不溶于水,故C选项正确;
D、碱石灰可以吸收水,但若水少量,吸水后变化现象不明显,则不能证明有水生成;另外也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被足量的碱石灰吸收,也无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吸收到二氧化碳,也无变化,无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11.D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A、化学变化常伴随发热、发光现象,但伴随发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不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例如氮气、稀有气体等气体都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物只有CO2和H2O,说明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这是因为该物质燃烧时氧气参加了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12.B
【详解】
A、①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错误;
B、①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区分;②区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观察颜色,高锰酸钾是紫黑色,氯酸钾是白色固体,选项B正确;
C、①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中不含中子,选项C错误;
D、①为节约资源,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防止污染药品;选项D错误;
故选:B。
13.
(1)温室效应
(2)温度升高,水分子间距离变大
(3)煮沸
(4)氮气
(5)镁
(6)100
【解析】
(1)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
(2)
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烧开水后,壶盖容易被顶开,是因为水受热时体积变大,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原因:温度升高,水分子间距离变大。
(3)
硬水在受热沸腾过程中,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会转化为不溶物分离出来,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另外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较高,能杀灭水中的细菌,故填:煮沸。
(4)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其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来充气包装食品,作灯泡的保护气等。
(5)
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烟花中常加入金属镁。
(6)
相对分子质量即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
【详解】
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取;
15.
(1) 光合 缓慢氧化
(2) 化学
(3)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且原料价格低廉
【分析】
(1)
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呼吸作用进行的很慢,属于氧化反应中的缓慢氧化;
(2)
①中反应生成甲醇的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由图可知,变化③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
该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消耗了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且原料价格低廉。
16.
(1) 1 4 1 1 2 4 1 3 4
(2) 疏松多孔 吸附
(3) CO2 O3
【分析】
(1)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①反应前有1个锰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反应后有1个锰原子,4个氯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反应前氧原子数目是反应后氧原子数目的2倍,则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此时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则HCl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4,MnCl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1,Cl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1,Mn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1,故答案为:1MnO2+4HCl=1MnCl2+1Cl2↑+2H2O
②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5个氧原子,3个铁原子,反应后有1个铁原子,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前铁原子数目是反应后铁原子数目的3倍,则Fe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3,Fe3O4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1,氧原子未配平,则C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4,C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4,故答案为:4CO+1Fe3O4=3Fe+4CO2
(2)
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则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投入几块烤过的木炭,红棕色会消失,因为烤过的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
(3)
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则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的排放。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上述所提到气体,还有一种气体单质是臭氧,化学式为O3。
17.
(1) 元素 氧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3) 大理石 物理变化
(4) CO 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合理即可)
【分析】
(1)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元素组成的;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都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
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
②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3)
①若是制取二氧化碳,则使用的固体药品是石灰石,故填:大理石;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不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4)
①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故填:CO;
②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故填: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合理即可)。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