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如今社会,面对来势汹汹的“韩潮”、美剧等大量外国文化的进入中国的形势,有专家就指出这是文化侵略,这会慢慢侵蚀青少年的心理。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2021
鲁 迅
拿来主义
1
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
2
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讽刺意味,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3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学习目标
4
了解杂文的特点,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文化常识
PART 1
关于鲁迅
关于杂文
壹
贰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
关于鲁迅
1881-936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
《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有的人甚至认为,鲁迅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就因为他用杂文的方式对中国历史和前途表达了明确的批评和思考。
关于杂文
《现代汉语辞典》: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杂文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杂文的特点
☆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幽默感和灵巧性
☆议论形象化
☆短小犀利
鲁迅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
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文本研读
PART 2
梳理结构
赏析文章
壹
贰
问题1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2段提出,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问题2
问题3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①先破后立,先打破错误的观点,才能建立新的观点,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②这二者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突出。
问题4
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 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
☉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一部分
(1—4)
文章结构
阐明“拿来主义”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5—9)
第三部分
(10)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5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写作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题1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问题2
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丑态?
送古董: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送古画、新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送梅兰芳: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的东西已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问题3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类比,但“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愚蠢可笑。“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文1—4段,作者是如何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排外(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
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前提:丰富+大度
尼采发疯
几百年后子孙沦为乞丐
后果: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
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4
明确: 两者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思考“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之间的关系。
问题5
问题6
第6段,作者是如何对“送来主义”进行批判的?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送去主义
实质:降外(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题7
思考“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品味语言
⑴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⑵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
——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是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论证思路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沦为乞丐
丧权辱国
国将不国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先破后立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要正视历史逻辑)
(有悖于交往原则)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
因果论证
所以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实质
利弊
对照表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爱国
和平交往
第二部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问题1
思考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题2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思考第8段中的“大宅子”实际指的是什么
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穷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问题3
大 宅 子
文 化 遗 产
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穷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大 宅 子
文 化 遗 产
不敢进门
接受一切
放火烧光
“拿来”!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辩证吸收
全盘肯定
比喻论证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文中是运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问题4
喻体 本体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问题5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文中是运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大宅子里的遗产
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
烟枪烟灯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驱散
喻文化精华
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
喻文化糟粕
喻反动腐朽的
文化
由此看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有选择地吸收,有区别地对待)
拿来主义
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
态度:占有,挑选
方法:使用,存放,毁灭
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意义: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迅速及时
◆生动形象
◆寓理深刻
◆篇幅短小
◆写法灵活
◆诙谐幽默
杂文的特点
留学日本时的鲁迅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提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存成算。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叫“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
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
论方一角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 孱头
反 破 怒 放一把火烧光 昏蛋
欣欣然 接受一切 废物
正 立 拿来主义 占有挑选
吃掉
存放
走散
正反对比,有破有立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样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破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立
拿来主义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立
破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中心思想
拓展讨论
PART 3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用比喻来论证道理的论证方法。可以把人们比较生疏、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较为深奥的道理讲清楚,从而给人以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的感觉。
比喻论证(喻证法)
喻证法通式:观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例如:有篇高考优秀作文《机遇》这样写:“有些成功的得来,往往看似一蹴而就,带有一定的‘机遇’,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我认为成功与机遇的关系就是如此。”
提醒:要用分论点作“点睛之笔”。
在现实生活中,外来文化比比皆是,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吃穿住行等领域。例如:我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鸡等食品,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服装,住的是具有欧美风情的西式洋房,开的是奔驰、宝马等汽车,看的是日韩流行电视连续剧……
韩流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暗指我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韩国的媒体频频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又如“洋节”侵华,大有要灭“国节”之势。当国人现在热衷于“洋节”时,自己的“国节”却被外人“掠夺”而去。端午节”这个纪念中国古代一个爱国“骚人”的节日,被韩国改名“端午祭”成功申请到世界文化遗产,过了几百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下变成了外国的,着实让自信心大增的国人大受刺激。
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此你有何新的认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敞开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不盲目排斥;
其次,我们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再次,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能抛弃本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占有,挑选,创新。
话题讨论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只要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的科学就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鲁迅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
2021
宁波市第三中学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