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3: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诗歌鉴赏专题
吉林省白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7.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楼月①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①本诗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任职,作七律《江楼月》寄给在京城任职的白居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指出作者和元稹所在的地方,再强调天上明月相同,但二人却不能一同观赏,伤别之情立显。
B. 颔联中“一宵”说明“相忆”的时长,“潜”写出深思的神态;表达出诗人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态。
C. 颔联从人的离合想到月的阴晴,相距遥远,环境有别,借此晴彼阴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担忧。
D. 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二人友情感人至深。
15. 请从虚实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加以赏析。
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 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 “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15.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答借景抒情,只要分析得当亦可)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垂柳,清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中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治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1. 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将“客愁”比作“清风”吹开的“千条万条”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思”变得生动可感。
B. 颔联用一个“倾”字,夸张描述诗人泪流满面,流的泪就快要淹没治城了,表达诗人之哀。
C. 颈联以“雪”暗喻白发,并与“镜颜”之“朱”相对,造成了强烈视觉反差,暗含韶华已逝。
D. 尾联用“渔樵”典故,暗指诗人身居官位,却未享“轩冕之乐”,意欲远离官场,归隐山林。
12.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很繁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4. 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原因。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4. 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故衫
白居易①
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漫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释】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时作。②绯衫:指大红色官服。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官服。③梅:梅雨季节。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暗淡绯衫称老身”是说衣服既旧又不合身,“半披半曳”指随意地披在身上。
B. 颔联诗人用“新诗本”“旧酒痕”概括了自己吴郡、杭州两地的潦倒的人生经历。
C. 颈联“残色”“故香”既紧扣诗题中“故”字,同时也映合了诗人生活穷困的处境。
D.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旧衫的色香襟袖,穿衫的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14.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吉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诗歌鉴赏专题
吉林省白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7.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6. A 17.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楼月①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①本诗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任职,作七律《江楼月》寄给在京城任职的白居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指出作者和元稹所在的地方,再强调天上明月相同,但二人却不能一同观赏,伤别之情立显。
B. 颔联中“一宵”说明“相忆”的时长,“潜”写出深思的神态;表达出诗人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态。
C. 颔联从人的离合想到月的阴晴,相距遥远,环境有别,借此晴彼阴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担忧。
D. 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二人友情感人至深。
15. 请从虚实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①“谁料江边怀我夜”是虚写,诗人想象着好友元稹正在嘉陵江岸边思念着自己;
②“正当池畔望君时”是实写,写诗人在曲江池畔对好友凝望的情形;
③虚实结合,从双方着笔,表达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力。
C.“借此晴彼阴的景象”分析不恰当,原诗说两地距离遥远而不知阴晴。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含义为:谁能料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夜晚,正是我在池畔盼望着你的时刻。
“江边怀我夜”是作者从对面落笔,想到元稹正在思念自己,是虚写;“正当池畔望君时”是作者写自己正在凝望好友,是眼前现实,是实写。
“正当”表现出白居易和元稹推心置腹的情谊。“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
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 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 “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15.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答借景抒情,只要分析得当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一片凄凉景象”错,此句写雨后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描绘的是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全词都在写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色和悠闲自在的农村生活,词人却“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愁苦得白了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小酒店去赊一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结合词下注释①可知,词人正值壮年,却罢官闲居,看到这美好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因此借酒浇愁。
由此可见,词人所写的乐景,都是为了反衬他的愁情。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垂柳,清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中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治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1. 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将“客愁”比作“清风”吹开的“千条万条”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思”变得生动可感。
B. 颔联用一个“倾”字,夸张描述诗人泪流满面,流的泪就快要淹没治城了,表达诗人之哀。
C. 颈联以“雪”暗喻白发,并与“镜颜”之“朱”相对,造成了强烈视觉反差,暗含韶华已逝。
D. 尾联用“渔樵”典故,暗指诗人身居官位,却未享“轩冕之乐”,意欲远离官场,归隐山林。
12.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很繁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1)“客思”:对亲人的思念;(2)“寒食泪”:对逝世亲友的怀恋;(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时光流逝的感叹,早生白发的忧怨。(4)“未知轩冕乐”:做官不悦的心态。(5)“但欲老渔樵”:弃官隐居的心愿。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能力。
D.“尾联用‘渔樵’典故”错。尾联未使用典故,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客思似垂柳,清风千万条”,“客思”,体现了身处异乡的“我”对亲人的思念。
颔联写“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寒食泪”,描写作者寒食洒泪,表现了对逝世亲友的怀恋之情。
颈联写“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说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叹,早生白发的忧怨。
“未知轩冕乐”,意思是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表现了做官不悦的心态。
“但欲老渔樵”,是说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表现了弃官隐居的心愿。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4. 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原因。
13. C 14. ①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C项,“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错。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表现的事是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写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此处体现了思念之苦。
“天涯涕泪一身遥”,写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此处表现了漂泊之悲。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此处体现了报国之愧。
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此处体现了忧国之痛。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4. 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
【答案】13. C 14. ①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C项,“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错。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表现的事是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写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此处体现了思念之苦。
“天涯涕泪一身遥”,写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此处表现了漂泊之悲。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此处体现了报国之愧。
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此处体现了忧国之痛。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故衫
白居易①
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漫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释】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时作。②绯衫:指大红色官服。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官服。③梅:梅雨季节。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暗淡绯衫称老身”是说衣服既旧又不合身,“半披半曳”指随意地披在身上。
B. 颔联诗人用“新诗本”“旧酒痕”概括了自己吴郡、杭州两地的潦倒的人生经历。
C. 颈联“残色”“故香”既紧扣诗题中“故”字,同时也映合了诗人生活穷困的处境。
D.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旧衫的色香襟袖,穿衫的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14.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3. D 14. 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起用的苦闷之情。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则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重新起用的心情。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暗淡绯衫称老身’是说衣服既旧又不合身”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暗淡的大红色官服十分贴身。
B.“潦倒的人生经历”错误。颔联的意思是:衣袖里面藏着在苏州做的新诗本,衣襟上留着在杭州喝酒的污渍。本联借故衫概括杭州、苏州数年诗酒经历,流露的应该是自得之意。
C.“也映合了诗人生活穷困的处境”错误。本联意思是:衣衫上的绯色经过梅雨季节发过霉已经褪落,衣衫经过冲洗仍然残留着一丝香气。本句承上句“旧”字,分写衫之“残色”、“故香”,寓恋旧之意。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意思是:暗淡的大红色官服十分贴身,一半披着一半拖在地上走出红色的大门。诗人身穿年老服绯衣,只是四五品官员,未及最高品级的紫衣,有自嘲之意,表达了诗人志在报国却得不到重用的苦闷之情。
颔联意思是:衣袖里面藏着在苏州做的新诗本,衣襟上留着在杭州喝酒的污渍。借故衫概括在杭州、苏州数年的诗酒经历,那时候的诗人应该是比较一起风发的,因此常常饮酒赋诗,流露自得之意。
颈联意思是:衣衫上的绯色经过梅雨季节发过霉已经褪落,衣衫经过冲洗仍然残留着一丝香气。可如今的诗人仍旧留恋衣服上残留的响起,留恋苏杭生活,意在说明对风发时候的怀念之情,说明作者一直职位依旧,表达了作者因长期得不到重用的苦恼之情。
尾联意思是:曾经放浪随意的三年生活过得很快,想丢弃空行囊,似乎不近人情。旧衣不可丢弃,明确道出作者恋旧心理,明写旧衣不可丢弃,实则作者在说明不能疏远老臣。而“烂漫三年”也呼应了颔联,暗喻旧臣不宜疏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