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联体语文高三试题答案
1.C (“变法改革”扩大范围;“《盗法》排在《法经》之首即是印证”有误,印证的对象错。)
2.A 这是编纂法典的意义,并非必要性。B,经济发展的需求。C,人民生活发展的需求。D,法德相融的需求。
3.D A为减刑,B体现太子犯法与民一视同仁,C强调法的重要性,D体现了法的暴力杀戮。
4.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指出民法典的里程碑意义,接着从经济建设、民生福祉、社会风尚等不同角度分析其关系,最后照应开篇强化意义。(1点1分,共4分)
5.①从立法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法经》是维护特权阶层利益的。
②从法典本身来看:民法典是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法经》体例上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实体法程序法不分。
③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经》则是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重刑而轻罪,有浓厚的暴力杀戮的色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 C 7. A
8. ①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心有抗拒。②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
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心中充满渴望。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满心欢喜。 (每点1分)
9. 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
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每点2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B.“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
D.“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错,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错误。应是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了铺垫。
故选A。
10.B
11.A.梁武帝、隋炀帝是谥号。
12.B.“昔楚聘詹何”,詹何是楚庄王时的人。
13.(1)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兼”“壅蔽”“通”各1分,句意1分)
(2)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虑”“端”“践”各1分,句意1分)
14.①正身修身;②兼听纳下;③戒骄逸享乐 (每点1分)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15.B (颔联是写山中农人的生活画面。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16.①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情感概括成豪情壮志、踌躇满志、自信等,都给分)。(每点 2分,内容和情感各1分,三点 6 分)
诗歌赏析: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诗人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
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
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
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诗人常倚树休息,看云
卷云舒,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
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
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尾联写匡山虽美,诗人却要离开了。不是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已经决心走出大
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
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
白去蜀辞乡之际,虽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此。
17.(1)乾坤日夜浮 玉鉴琼田三万顷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8. B 19. D 20. 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侧重说明藏书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侧重表现文献、资料丰富。语境中后文说的是“历史文献”,故应该选择“浩如烟海”。
第二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见叠出: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强调多次反复重复。“层出不穷”强调了无穷无尽,语意更强,这里说“重大的考古发现”,选用“层出不穷”更好。
第三空,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侧重主观上的努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努力向上,用“自强不息”。
第四空,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筚路蓝缕:筚路指柴车,蓝缕指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根据文意,指的是考古工作中的野外工作的辛苦,故应该用“风餐露宿”。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中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两类语病。
A.语序不当,应该把“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放到“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前边;“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改为“探寻”或“揭开”谜底。
B.语序不当,应该把“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放到“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前边。
C.搭配不当,“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改为“探寻”或“揭开”谜底。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中,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白发有三千丈长,形容愁的程度很深。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澄江”比喻成“练”,“翠峰”比喻成“簇”。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设问、借代修辞手法,“何以解忧”是问,“唯有杜康”是答,“杜康”,用制酒人借代酒。
故选C。
①受众又与之紧密关联 ②能看图像尽量不看文字(或:读图像多于读文本) ③尽量不(少)用文字说明 (每句 2 分,共 6 分)
22.①以活动激发受众兴趣 ②以图像俘获受众眼睛 ③以故事抓住受众内心(或:① 以活动“拉拢”受众参与②以图像增强互动力度③以故事传达创意信息)
(每段意思概括正确得 1 分,三句形成整句得 2 分;意思概括不准确不得分,超过字数酌情扣分。共 5 分)
23.简析:本题第一段材料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运动员的评价,第二段材料概括叙述了当下社会的畸形审美观。两段材料的共同话题就是“审美观”的问题。
第一段材料中,“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两句话很关键,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
第二段材料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对“颜值即正义”和 “无脑式”追捧进行了批评,从反面论述了具有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性。
综合两则材料,如果学生论述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算切合题意;论述追什么样的星的问题,算基本符合题意;如果只是泛泛的谈应不应该追星,要弘扬正能量等就算偏离题意了。
另外,写作这篇文章要避免空泛。学生要关注时代和社会热点,文章所选事例材料等应该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建议评分不超过48分。
其他说明:
切入分44分。
字数达到600字以上少于800字的作文,按正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4分为止。如果字数达到600字以上但明显没有完篇的,得分不超过36分。
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10分。
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超过20分。
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超过30分。
错别字1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不重复计算。
无标题扣2分。
写一两句话的或只有标题的,给1、2分,不给0分。
完全空白的给0分。
参考材料:
“中国美”,是一种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东京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重剑运动员孙一文以“一剑封喉”的优势拿下女子个人击剑赛的冠军,为中国赢得第三枚金牌。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出圈”的是这位“90后”小姐姐的个人照。
照片上的她,将剑横跨在肩,挑眉看向前方,凌厉的眼神和潇洒的笑容仿佛一名古代剑客,显得格外坚毅、自信。奥运会是高手的过招比拼,亦是观众的视觉盛宴——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健康体魄,本来就极富肌肉的质感美、肢体的力量美和形体的流畅美;经年的汗水和无数次对决,又累积、淬炼出运动员果敢坦荡、开阔明亮的精神风貌。
张雨霏的肩背,肖若腾的猛男wink,力量感满屏的石智勇、巩立姣“一掷千里”的气势……无一不精神抖擞,充满着力量感和精神气儿,真是太吸引人了。
反观当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某种畸形审美理念,银屏上充斥了娇弱又楚楚可怜的形象。冷白皮、直角肩、A4腰、超模腿……不论男女,千篇一律,有了精修图、网红滤镜的加持、推动,更是刮起一阵“白瘦幼”的流行风。当人们看到这种“身上有劲,脸上有光”的美,心头不啻于迎来清风吹拂:美原本不在婀娜细腰,更在山高海阔。
“中国美”,是从不放弃的心气。
心气,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词,它指一个人的理想和心态。追逐“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要忍受难以想象的艰苦折磨、无数个灰暗绝望的时刻,也意味着一介血肉之躯居然敢向人类极限发起冲击,直至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东京奥运会,作为中国人首次站上男子百米短跑决赛赛道的苏炳添,卫冕乒乓球男单冠军的“六边形战士”马龙,还有在射击、游泳、举重等领域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们,就这样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无限延伸的广阔世界。
更可贵的是,众多运动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熬过低谷期,在竞技体育的“高龄”仍然坚定地选择驰骋赛场。在日本度过37岁生日的“军神”吕小军,依然俾睨天下;32岁的巩立姣,投身铅球比赛21年后终于梦圆东京。30岁的王涵,从2000年开始练习跳水,今年才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谢思埸两度严重脚伤,历经了漫长的疼痛和伤病期,赛场上他几近完美的动作,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他光眼睛就做了7次激光手术,脚踝到现在还有一根铆钉。“迟暮英雄”不至落魄,濒于绝境的“囚徒”能打破拘束和桎梏,这种内蕴深厚的美更显得光芒万丈。
“中国美”,更是一种气度。
小立领丹红旗袍,国旗图案下是“凤舞九天”刺绣,夺得蹦床冠军的朱雪莹和刘灵玲向观众致礼的时候,真是绮颜玉貌,美不胜收。人们纷纷说,这届中国奥运健儿皮肤好、个头高,面对镜头时也端庄大方,完全没有羞涩紧张,让中国人的美、中国人的自信成了热议话题。
其实,中国运动员不仅“颜值高”,更是无论高低胖瘦,黑白丑俊,都散发着一种自信和舒展的气息,状态好,精神足,不仅有灵动的人格和气质,也显出新一代中国人民族自信之美和乐观包容的大爱。
东京奥运会上,我们的运动员为国争光,胜不骄败不馁,在和外国选手的交往、互动中,展现出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人格。小将孙颖莎谈起同龄的对手伊藤美诚,语气满是理解和重视;汪顺夺冠后,特地握住匈牙利传奇泳手切赫的双手,向这位泳坛前辈鞠躬致敬;羽毛球女单比赛,美国选手张蓓雯跟腱断裂,无奈退赛,何冰娇当场上前安慰,因为感到遗憾和难过,一直在流泪……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国界、种族的永恒情谊,也再一次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气象和格局:面对强者不屈服,面对弱者不欺凌,始终专注于接纳、完善、超越自己——这种气度之美,无疑是成熟的文明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闪耀。
光明网评论员:奥运会,除了有速度与激情,也有对美的重新定义与再度认识。
29:0击败日本,以小分优势晋级八强,中国女子橄榄球队在东京拿到了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第7名。成绩之外,媒体关注到了这群壮硕、黝黑的姑娘:为了比赛需要,进国家队一年平均增重5公斤。与传统白瘦幼审美截然不同,她们自信阳光,特立独行的美说服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
不仅于此,在本届奥运会上,胖胖的巩立姣呈现了执着之美与力量之美,飒爽的孙一文有敢想敢做的决绝之美,大身材小可爱的李雯雯有着反差之萌……这些奥运女将们为我们展示的并不仅仅是男性视角下可爱可娶可亲近,而是独立于性别意义之上的,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力量之美、生命之美。
运动是美的。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力量为美,而运动是产生力量的途径和方法。在远古,力量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几率,意味着生产生活更多扩展的可能,这种美是价值之美,这种美也正是奥林匹克的价值所在以及奥林匹克之所以在全世界铺展开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人们爱美。
而随着现代的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得以在银幕前近距离感受这种美,就像有网友所表达,“有瑕疵的皮肤,健实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柔的眼神”却“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那是经历过难以想象的艰苦折磨,肉体与灵魂淬炼精进”,而这才是美啊!
这正是日常接受主流审美规训的普通女性的顿悟,也正是人们对主流审美规训的一次反思与反省。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美的认知和认识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审美观念也随着对美的认知和认识的加深而变得深刻,从而也愈加贴近美的价值。外在的、外表的形式美,在人们定义“美”的权重中逐步退缩,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因年龄的增长而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到了美的内涵,更是因为人们从生活经历中发现了美的价值与美的外表之间并不总是发生关联。只有抽象的美的价值,才更恒久,更可传承。“情人眼里出西施”,讲出了美的外表与内涵之间的关联,正因如此,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纠结西施究竟是何样貌,而只记住了她的美,也正因如此,“西施”才具备了永恒之美。西施之美,超脱了样貌之美,更是爱情之美、爱情的价值之美。
奥运会展现的就是力量之美、运动之美,这不也正是人性之美和人格之美的内涵所在么?奥运即将结束,一次“审美大冒险”之后,我们可能又将回到节食、美白、去皱的日常规训中去。但感谢奥运,让我们看到参差多态的美,这赐予普通女性的一些挣脱藩篱的力量;感谢一届又一届的奥运提醒着我们关注美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在日常之外还有多元的美同样动人且历久弥新。
这一次又一次的审美重启,最终告诉我们,人并非为美而存在,乃是美因为人而存在。
“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必须遏制
陈先义(《解放军报》文艺部原副主任)
近年来,“娘炮形象”在影视界和娱乐圈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一些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经由影视制作机构和经纪公司商业包装和市场运作,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而其中有些人因人品艺德不佳,频频爆出负面新闻,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踩踏法律红线,不仅为大众所唾弃,甚或身陷囹圄。
常言道:“不作死,不会死。”一枚“小鲜肉”新星坠落或不足惜,但这股从娱乐圈席卷而来的病态审美风潮,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恶劣影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娘炮形象”发端于某些娱乐节目和影视作品。日韩明星中的“花美男”形象,成为一些中国艺人效仿的对象,他们打着“做自己”的旗号,在节目、剧作、社交媒体上展示所谓的独特个性和审美,并通过媒体宣传和商业运作进一步包装美化。部分影视剧的创作者在挑选演员时,不论什么题材与剧情,也不顾角色匹配度、演技、艺德等,主演只选容貌艳丽的所谓“花美男”。
近年来荧屏银幕上还有一种吊诡现象。一些偶像剧和综艺节目中,男艺人和男性角色有的妆容浓重、衣着妖艳、雌雄难辨,甚至把刻薄没教养当成个性,自私自利、缺乏担当。部分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邀请“小鲜肉”出演英模、硬汉,使本该阳刚、成熟、正气的形象变得幼稚、邪魅。特别是一些抗战题材作品,男主演妆容面若桃花,战斗时一袭华服、头油锃亮,一番厮杀过后发型丝毫不变,还时常摆酷造型,令观众大跌眼镜。借助商业运作,“小鲜肉”们迅速走红,片酬也水涨船高。一些明星为了保持自己的商业价值,刻意制造热点,曝光私生活,炒作绯闻,蹭热度,引导粉丝投票刷榜。更有甚者故意挑起或煽动粉丝之间的争端,造话题、买热搜,刻意制造一场场网络骂战,使得社交媒体上乌烟瘴气。不少青少年为了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明星,用青春做抵押,离开学校,开始“练习生”生涯。
事实上,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真正欣赏那些病态形象。今年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一批高水准主旋律影视剧作品被青少年广为称赞,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电影《1921》《革命者》等。许多青年观众观后感慨,这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文艺工作者应该从中有所启悟,认识到只有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才会既有市场,更有口碑。要用好文艺批评的利器,旗帜鲜明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使文化作品供给在审美上更加正向、丰富、多元,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只有多管齐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这股畸形审美风气。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社会文化审美实现健康发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化符号,洞庭湖就是其中之一,杜甫和
张孝祥分别在《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泂庭》中极力描绘了洞庭湖的宽阔
浩大,杜甫说:“
”,张孝祥说:“
(2)关于荆轲刺秦的利弊对错,文人向来众说纷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
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这两句比喻来表现
阿房宫楼阁院落稠密层叠、不计其数的景象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
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
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
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
,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
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
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
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
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
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钴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
不改初心。地们通过君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
迷雾、在田野撾露历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
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
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汗牛充栋层见叠出生生不息筚路蓝缕
B.浩如烟海层出不穷自强不息风餐露宿
C.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生生不息风餐露宿
D.浩如烟海层见叠出自强不息筚路蓝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
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B.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
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C.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
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D.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
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