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埠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命题
一、单选题(共25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
A. 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
B. 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
C. 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
D. 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2、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3、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 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D. 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4、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 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5、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已经转化成为时代优秀的价值原则或精神的有:
① "自强不息"
②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③"天不变道也不变"
④"天下为公"
⑤"慎言力行"
A. ①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6、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东亚文明
A. 取决于儒家学说 B. 来源于西方发展模式
C. 借鉴了东西方文明 D. 照搬了欧美发展模式
7、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的《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
A.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动摇了信徒对上帝的信仰
C. 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
D. 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8、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 )
A. 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B. 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局限性
C. 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
D. 希腊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9、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神 B. 自然 C. 人 D. 政治
10、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他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伯克口中的“他”
A. 发展了人民主权学说 B. 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C. 首倡了社会契约思想 D. 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
11、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 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 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 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 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12、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13、詹姆士·斯鲁威尔说:“虽然许多历史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人文主义者们“既非不信教者,也非无神论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B. 基督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有共通性
C.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作用
D. 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宗教虔诚的时代
14、“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与此主旨相似的是
A. “主啊,我的肉体靠灵魂活着,而灵魂依靠你生活”
B. “人是上帝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奇妙东西中最最奇妙的”
C. “有信仰的人可得到赐福.没信仰的人会受到诅咒”
D. “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
15、普罗泰格拉认为,事物就是人们感觉到的那个样子,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当人们觉得某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对于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理性和思想自由
B. 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D.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16、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 神圣的基督教信仰亟待改变
B. 外用宗教形式内显人文精神
C. 文艺的核心仍然是神圣主义
D. 世俗清醒的世界观还未出现
17、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彼特拉克 D. 薄伽丘
18、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
A. 一定的文化关联 B. 相似的经济生活
C. 相似的宗法制度 D. 共同的血缘关系
19、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
A. 汉赋 B. 楚辞 C. 话本 D. 散曲
20、艺术传神不易,借助艺术手段达到史事传神的目标更不易。对此,北宋王安石说得颇为透彻:“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方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这说明( )
A. 艺术作品亦能成为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的工具
B. 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决定了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真实而可信
C. 文史哲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古画作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
D. 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古代艺术作品却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
21、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22、山水画发端于晋宋,但长期陷于停顿。因而,历史有言:吴道子(约680—759)“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这说明吴道子( )
A. 推动了山水画的革新 B. 特别强调山水画意境
C. 画笔突出盛唐的雄伟 D. 开创山水画艺术风格
23、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他意在说明
A. 古希腊创建了逻辑体系
B. 西方哲学思辨传统悠久
C. 逻辑学催生了近代科学
D.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
24、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 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 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C. 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D.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25、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挑战封建神创说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二、非选择题(共3题,26题14分,27题20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7、近代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三次反封建的思想潮流,带领人民迈进理性时代(20分)。
请回答: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的相同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请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的名字和他们各自的代表作。(6分)
(3)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至少3点)(6分)
(4)德意志宗教改革拉开序幕的标志是?(2分)
(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是什么?(4分)
28、科技的发展对改变世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折射着世界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胡炳章、吕学芳主编《文化的视界》
材料二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摘编自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9分)。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简要说明科技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7分)。
试卷答案
1.B
2.D
3.B
4.A
5.B
6.C
7.A
8.D
9.C
10.A
11.B
12.B
13.B
14.B
15.C
16.B
17.A
18.A
19.B
20.A
21.A
22.A
23.C
24.C
25.D
26.示例1:
论题:儒学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
阐述: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了正人君子观念,对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使东方文明的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
示例2:
论题: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成就。
阐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示例3:
论题:中国科举制实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阐述: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其内涵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人才。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也将这一制度传入西方并为西方国家推崇和借鉴,西方文官政体是西方各国结合本国国情所创立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官政体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而又在中国的科举制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27.(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
(3)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答三点即可)。
(4)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5)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8.(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2)核心观点:科学改变人的世界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关系:科技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摆脱神学的束缚去认识世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