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2 11: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了解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了解两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及其成就。理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的原因和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意义。
2. 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了解其内容及史学和文学价值。
3.了解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佛教和道教。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学富五车” 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1.背景:
(1)纸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2)局限性: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
2.发明: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图片:西汉早期麻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
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缺点:质地粗糙、书写不流畅,使用不便
3.改进:
(1)改进时期及改进者:东汉,蔡伦。
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剑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2)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3)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造纸术的制作流程
视频:造纸术
4.意义
(1)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历史与现实
环保专家提供的资料表明:一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26棵3~4年的树木),节省化工原料300千克,节煤1.2吨,节电600度;并可减少大量的废弃物。
思考: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节约资源。
模块二、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和华佗
两汉时期名医辈出,医学著作很多,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建立起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独具一格的中医药学体系。其中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东汉两大名医: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
(1)年代:东汉末年。
(2)成就: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3)地位: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视频:张仲景
2.华佗
(1)年代:东汉末年。
(2)成就: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地位: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
视频:华佗和麻沸散
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他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成书过程:
(1)家庭环境: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
(2)个人因素: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用十多年的时间写成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
朴素凝练、浑然天成、滴 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 柳宗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视频:司马迁与《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司马迁的这句名言反映了司马迁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即为了某种信念而视死如归,把死看得比鸿毛还轻。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见贤思齐
1.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为其辩护,终激怒汉武帝,遭受腐刑。
三年后,获赦。司马迁发愤著书,约于55岁写成《史记》。
2.《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还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不虚美,不隐恶”,如揭露了汉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
想一想:司马迁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正直不屈 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
2.实事求是 敢于直言 不畏权贵
模块四、道教和佛教
青城山位于今天四川都江堰市,相传是道教的发源地,张陵在此讲道。
1.道教
教主:老子(太上老君)
东汉末年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诞生背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创立: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人道或治病。
(3)传播方式: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4)传播的原因: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佛教传入
(1)地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产生: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3)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4)传播原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5)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6)影响:佛教的传人,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
图片: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为东汉明帝所建。寺名源自“白马驮经”的故事。
佛教四大名山
图片:峨眉金顶、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
宗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所以也受到受到推崇。
 按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那么,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这种说法迎合了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的心理,因此受到了大力扶植。
1、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2、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你知道下列成语或俗语分别跟哪个宗教有关?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事不登三宝殿(道教)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佛教)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