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 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2 08: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三 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的涌现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诸子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兴办。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注意: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
(2)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百家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1)道:老子、庄子
(2)儒:孔子、孟子、荀子
(3)墨:墨子
(4)法:商鞅、韩非子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
的重要阶段
(3)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时代:
春秋晚期
(2)思想主张:
①仁爱思想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在政治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进步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③文学贡献:
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等。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 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
(1)时代:战国
(2)思想主张: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
3、荀子
(1)时代:战国
(2)思想主张: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4、孟、荀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时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