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基础过关--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基础过关--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2 14: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燃料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新学期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2012)
练习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混合气体中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就爆炸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夜间室内有煤气泄漏,可立即开灯查看
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可做灯火试验看能否进去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活性炭用于除异味
C.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 D.氧气用于炼钢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CO2),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C.向一定量石灰水中持续通空气,石灰水会变浑浊
D.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氧气供呼吸 B.二氧化碳灭火 C.臭氧杀菌 D.金钢石裁玻璃
5.可用作冰箱的除臭剂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生石灰 D.活性炭
6.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后,某班要举行“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吗?”辩论会,某小组为了支持“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这一观点,收集了以下证据。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越来越多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
D.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
7.下列现象不能用CO2+Ca(OH)2= CaCO3↓+H2O解释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B.长期放置的石灰水表面生成一层白膜
C.粉刷石灰浆[主要为Ca(OH)2]的墙壁一段时间后变硬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8.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个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 橡皮塞和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 打开止水夹,观察气球和U形管的变化
A.没有明显变化,U形管左右水位不变
B.气球膨胀变大,U形管水位左高右低
C.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U形管水位右高左低
D.气球比原来更瘪,水全部进入锥形瓶
9.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干水”粒子含水95%,外层是SiO2。科学家认为,可以使用“干水”应付全球变暖,其中测试表明“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10.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事实是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CO2的瓶中,火焰熄灭
C.CO2可以变成固体 D.CO2能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瓶口朝上的容器中
1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一样,密度比空气大 D.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12.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行的方法是
①闻气味
②看颜色
③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④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⑤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A.③④⑤ B.③④ C.①②③⑤ D.全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化学支撑科技,化学改变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主要是因为_______。
(2)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_______,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3)宇航员太空行走时,需要“人造空气”供给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
①“人造空气”中供给呼吸的物质是_______。
②“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和空气中的氮气化学性质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14.请回答下列与空气有关的问题
(1)工业上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______不同,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
(2)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能做保护气,体现了氮气的______性;
(3)将澄清的石灰水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15.下列物质 ①空气 ②氧气 ③二氧化碳 ④澄清石灰水 ⑤冰水混合物 ⑥紫色石蕊试液,都是我们见过的物质。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填空)
(1)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
(2)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发生颜色变化,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3)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的气体是______。
1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过氧化氢、氧气、二氧化碳、 氮气四种物质中,选出与下列用途相对应的物质,用化学符号填写在空白处。
(1)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 _________。
(2)瓜果粮食的保护气是 _________。
(3)可用于制取氧气的是________ 。
(4)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____________,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___。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1中,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说明_______。
(2)实验2为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母)。
A.甲试管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
B.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乙中产生的气体
C.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实验3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可燃性气体混有氧气,遇明火才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故B错误;
C、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容易引起火灾,甚至引起爆炸,故C错误;
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较高,因此要做灯火实验,不可冒然进入,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A、氮气用作保护气,这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食物等发生反应而致使变质,故A错误;
B、活性炭除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多孔的特性,能吸附异味,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是利用了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氧气的特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误;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能助燃的特性,能使燃料更剧烈燃烧,产生更高温度,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择B。
3.C
【详解】
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向一定量石灰水中持续通空气,石灰水会变浑浊,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氧气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化学性质;
B、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C、臭氧杀菌,是因为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强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D、金刚石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硬度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5.D
【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可用作冰箱的除臭剂的是活性炭;
故选D。
6.C
【详解】
A、汽车越来越多,燃烧燃油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选项正确;
B、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选项正确;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影响,与支持“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无关,选项错误;
D、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选项正确,故选C。
7.D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浑浊,该现象可用方程式解释,不符合题意;
B、长期放置的石灰水表面生成一层白膜,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现象可用方程式解释,不符合题意;
C、粉刷石灰浆[主要为Ca(OH)2]的墙壁一段时间后变硬,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和水,该现象可用方程式解释,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该现象不可用方程式解释,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被消耗,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膨胀变大,U形管中的液面会出现左高右低的现象。
故选:B。
9.D
【详解】
A、干水中含有水,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也能和水反应,所以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两种变化都有发生,故A选项错误;
B、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故B选项错误;
C、分子是总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的,故C选项错误;
D、由题中信息可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能说明二氧化碳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性,不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错误;
B、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CO2的瓶中,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错误;
C、CO2可以变成固体说明二氧化碳分子间距可以压缩变小,不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错误;
D、CO2能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瓶口朝上的容器中,根据二氧化碳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原理,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
A: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故A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故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略小,与空气密度接近;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是无效果的。故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B。
12.B
【分析】
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
【详解】
①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
②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均没有颜色,用看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③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可以鉴别;
④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能使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鉴别;
⑤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是氧气,不能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故③④正确。
故选:B。
【点睛】
13.
(1)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2)二氧化碳
(3) 氧气 相同
【分析】
(1)
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主要是因为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2)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二氧化碳,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3)
①“人造空气”中供给呼吸的物质是氧气,只有氧气能供给人体呼吸。
②“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和空气中的氮气均是氮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则它们化学性质相同。
14.
(1)沸点
(2)稳定
(3)CO2
【分析】
(1)
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先蒸发出来;
(2)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常用来作保护气。
(3)
石灰水在空气中变浑浊是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说明空气中含二氧化碳。
【点睛】
15.
(1) ①④⑥ ②③⑤
(2)H2O+CO2=H2CO3
(3)氧气
【分析】
(1)
①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②氧气是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
③二氧化碳是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属于纯净物;
④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⑤冰水混合物在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⑥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溶液,属于混合物,则属于混合物的是空气、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石蕊试液,故填①④⑥;
属于纯净物的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冰水混合物,故填②③⑤。
(2)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溶液呈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H2O+CO2=H2CO3。
(3)
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的气体是氧气,故填氧气。
16.
(1)O2
(2)N2
(3)H2O2
(4) CO2 0.03%
【分析】
(1)
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氧气,其化学式为O2;
(2)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可作瓜果粮食的保护气,氮气的化学式为N2;
(3)
过氧化氢、氧气、二氧化碳、 氮气四种物质中,可用于制取氧气的是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
(4)
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0.03%。
17.
(1)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C
(3)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分析】
(1)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
A、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体积比为1:2,甲试管气体较多是氢气,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正确。
B、试管乙中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确。
C、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错误。
D、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C。
(3)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