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2 15: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这一评述意在(  )
A.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
B.指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
C.强调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是战争爆发的根源
D.揭示战争爆发源自中西方的体制概念的冲突
2.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有西方学者认为“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故只有让英国来承担终结中国排外政策之使命。”该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指出了清朝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无知
C.抹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 D.旨在说中英不平等贸易责任方在英国
3.林则徐在《译编卷·澳门月刊》中写到:“前在一千七百三十七年,带来鸦片不过四千余箱,前时鸦片准纳税进口,至一千七百九十六年才禁止,一千八百三十六年又欲如前纳进口,奏而未允,其时已多至三万余箱”。英国大肆对华销售鸦片主要是为了(  )
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 B.加剧清廷的政治腐败
C.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
4.魏源《圣武记》中记载:“官设水师米艇(便捷战船),每艘官价四千,已仅洋艘五分之一。层层扣蚀,到工又不及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闭关锁国 B.白银外流 C.制度缺陷 D.官吏贪污
5.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着,时常购觅邸报,“习闻有‘边衅’二字,藉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
A.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 B.已突破“天朝上国”的观念
C.加强了广东沿海的防务 D.对当时英国的情况了如指掌
6.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7.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  )
A.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
C.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 D.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
8.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
A.虎门销烟池遗址
B.电影《林则徐》
C.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
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9.《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因害怕华洋杂居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并签下《上海租地章程》。上述现象说明,清政府当时(  )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能妥善化解华洋间矛盾
C.谙熟国际法及外交规则 D.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到之处,都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英法联军。这种“袭击”在英媒的大肆宣扬下,遭到欧美国家的强烈谴责。对当时中国民众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A.盲目排外加剧中外矛盾 B.是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战
C.违反国际规则而遭谴责 D.有效遏制了列强的入侵
1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
①西方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
③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不断探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
A.英国军队攻占广州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
13.“洋药准许进口贸易,每百斤纳进口税银30两”;“英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往来”;“法国兵船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停泊。”英、法获取上述特权始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也。”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15.《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清政府照会英国代表,“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这一规定(  )
A.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反映出清朝的近代外交意识
C.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D.减少了中英商业纠纷的发生
16.2019年11月13日,爱国人士何鸿柴将十二生肖马首铜像(图6)捐赠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马首铜像流失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图6马首铜像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某学者描述说“鸦片战争后,原来在从广东通到内地的大道上谋生的人变成了流浪者;而原来在安徽与上海之间流浪的人,却变成了谋生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上海开辟通商口岸 B.战争对广东经济破坏严重
C.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安徽与上海经济联系紧密
18.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多年来,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急于扩大侵华权益 B.清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 D.清廷固守华夷之辩观念
19.著名美国来华传教士、汉学家卫三畏曾发表一篇长达25页的关于《瀛寰志略》的书评。他指出:“这部著作己被恰如其分地称为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的一步,我们希望它成为中国学者刊行同类作品的先导,将会令中央帝国的权贵和士人获知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位置、资源和产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书是作者徐继畲在广东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所撰
B.“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的一步”指的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成为中国学者刊行同类作品的先导”可用于论证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D.从“获知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位置、资源和产品”可知作者重视一视同仁地介绍各个国家
20.下表为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畬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A.开始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B.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引发了道光皇帝的强烈关注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1.一段时间里,清末官员奕訢山上奏,“必须仿制夷式样,庶堪与该夷对敌”;清末书法家、学者包世臣指出,“英夷之长技一在船只坚固,一在火器精巧”;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 B.重新掀起西学东渐的浪潮
C.面对鸦片战争冲击的反应 D.传统经世致用思想被颠覆
22.中国近代某部著作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作者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部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23.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
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 D.“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
24.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西方列强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25.图5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局部,原图选自Basil Lubbock的The Opium Clippers,是西方人的画作。图中的信息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B.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C.洋务运动成效十分有限 D.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剧
二、非选择题
26.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一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下表是某中学三个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材料。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提炼三组材料的共同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任选其中一组材料,简要分析原因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6分)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选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C A B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C A B A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D C B
1.【答案】D【解析】据材料“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映了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和矛盾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而是强调中外体制观念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落后的信息,只是强调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涉及的并非打开中国市场的问题,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可知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拒绝与英国平等交往,并未意识到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面貌,故选C项;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反映的是政府层面的原因,而非士大夫阶层的自我因素,排除B项;“拒绝平等交往”说明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责任在清政府,而非英国,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故选D项;损害中国人的健康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之一,排除A项;加剧清廷的政治腐败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之一,排除B项;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之一,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每艘官价四千,已仅洋艘五分之一。层层扣蚀,到工又不及一半”可知,清朝在制造舰艇的过程中存在层层克扣资金的现象,这属于贪污腐败,根源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缺陷,故选C项;闭关锁国也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缺陷造成的,与材料中现象无关,排除A项;白银外流与材料中贪污腐败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官吏贪污属于表面现象,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藉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可知,鸦片战争即将爆发之时,林则徐却依然认为英国不敢对中国发动战争,说明其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故选A项;林则徐依然称呼英国为“夷”,说明其并未突破“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因林则徐认为英国不会轻易侵略中国,因此并不会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排除C项;鸦片战争前,英国窥伺中国已久,但是林则徐并未意识到英国的动机,说明其对英国的情况并不了解,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结合领事裁判权指的是西方人在华犯罪后,由西方人审理,这符合“以夷制夷”,故选B项;旧中国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帝国主义列强片面规定“值百抽五”,且未经外国同意不得自行修改,排除A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排除C项;1858、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过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给洋人以长江航行权和内地传教权,主要涉及宗教文化领域,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可知英国索取战争赔款的目的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故选B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鸦片战争的本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是中英两国经济形态的差异性导致的,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作为历史直接证据的应该是第一手史料“历史遗迹”或“考古挖掘”,而虎门销烟池遗址属于“历史遗迹”,故选A项;电影《林则徐》是根据原始史料创作加工的艺术,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虎门销烟浮雕也是根据原始史料加工的艺术形式,排除C项;蓝诗玲著《鸦片战争》是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上海道台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可知,清政府主动划给英国人租界,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据所学近代清政府并不能妥善解决华洋矛盾,排除B项;据材料“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可知清政府不懂国际法,排除C项;材料中的地方官代表的是清政府,且清政府并未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中国民众自发起来袭击英法联军,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为维护民族生存,故选B项;民众是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自发的反击行为,不是盲目排外,排除A项;当面对外来侵略时,自发的反抗是符合国际规则的,不应被谴责,排除C项;民众自发的抗击英法联军的行为并没有遏制列强的入侵,最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明朝末年,西方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故①错误;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故②正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③正确;鸦片战争以来,为救国救民,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国家出路,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已到达清政府的统治中枢,故选B项;广州处在沿海地区,对广州的攻占不能表明冲击中国的统治中枢,排除A项;通商口岸增多主要是便于经济侵略,而清朝的统治中枢在北京,排除C项;关税主权受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时鸦片已贸易合法化,且外商可进入长江各口贸易、停泊,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帝国主义侵略者获得此些权益,故选B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等,仅限于东南沿海五口可通商,且鸦片未完全合法化,排除A项;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底,此时题中涉及的特权已经被英法获取,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同样不合题意,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使得一国从中国掠夺的权益,其他列强也能依此规定自动获得。据“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来看,其反映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C项;协定关税是指中国的进出口关税税额应当与英国协商确定,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该国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与宗教传教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可知,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境内犯法,中国政府无权定罪,需交给英国领事馆处理,结合所学这一规定体现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A项;这一规定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意识,无法反映出清朝的近代外交意识,排除B项;选项表述是表面现象,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这一规定并不是旨在减少中英商业纠纷,而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犯,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十二生肖兽首来自于北京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夺走大量财物,故选B项;鸦片战争没有打到北京,排除A项;甲午战争没有打到北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与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打破了广州原有的外贸垄断局面,外贸中心开始转移到上海,这是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B项无法解释“而原来在安徽与上海之间流浪的人,却变成了谋生者”,属于片面解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南方地区,并未发生转移,排除C项;D项不能说明“广东通到内地的大道上谋生的人变成了流浪者”,属于片面解读,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可见清庭对近代的外交的意识淡薄,故选C项;“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这是国际惯例,与侵略无关,排除A项;“1858年的《天津条约》”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清政府已经无法闭关了,排除B项;“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可见中国已经没有把英国当作夷了,不存在华夷之辨,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由材料“这部著作己被恰如其分地称为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的一步”、“成为中国学者刊行同类作品的先导”可知徐继畲创作的《瀛寰志略》作为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作品,已经接受了西方将世界分为四大洲的地理学说,体现了作者超乎常人的先进眼光,在地理方面比魏源等人更进一步,可以论证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步世界地理著作,故选C项;林则徐在广东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时撰写了《四洲志》,排除A项;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仅只提及“获知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位置、资源和产品”不能得出重视、一视同仁的介绍各个国家,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瀛寰志略》都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书籍,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可知作者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选A项;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项;这些书籍在当时被列为禁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关注,排除C项;这些书籍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非制度,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材料中清末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官员、书法家、学者等都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这是在鸦片战争冲击下传统士大夫在思想上的反应,故选C项;材料中只提及部分传统士大夫,不能以偏概全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中国在明末清初和晚晴民初时期掀起西学东渐的热潮,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传统士大夫面对列强入侵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A项;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介绍了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振兴天国的方案,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排除C项;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是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排除D项。
23.【答案】D【解析】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引发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外侮的思想,故选D项;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而不是林则徐和魏源等人开始介绍西方之时,排除A项;上述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所以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项;上述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项。
24.【答案】C【解析】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故选C项;“抵御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此时清政府没有向西方学习,仍处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排除B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能真正认识到清政府的落后,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近代化的英国海军面对这中国的水师时,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可见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故选B项;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是林则徐、魏源等,而这幅画时西方人的画作,排除A项;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排除C项;中国的边疆危机加剧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概括: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自信。
(2)原因: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
变化: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
【解析】
(1)第一小问史实,据材料一“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可知唐代长安城外来人口汇集;据材料一“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说明连服饰也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据材料一“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说明手工业发展也同时吸收借鉴了外来技术风格。第二小问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导致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和向心力很强,再加上统治者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使这一时期中外交流频繁。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说明明朝时期广东地区主要流行使用葡萄牙语,但是到了18世纪时期,“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英语开始普遍流行,甚至“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说明这一时期广州出现了英汉词典和商务英语,反映了这一时期英语的流行。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5、16世纪时期葡萄牙属于世界殖民霸主并且强占澳门,到了清朝中期,开始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同时18—19世纪,英国国力逐渐强大,取代了和葡萄牙和荷兰,在18世纪中期建立世界殖民霸主的的地位,英国取代葡萄牙和荷兰成为中国的最大对外贸易国家。
27.【答案】
(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星下降趋势。(2分)
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4分)
(2)影响: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内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的趋势,据材料一“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说明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但是“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从1846年开始不断下降,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英国商品在中依然不能畅销,说明中国市场依然没有完全打开,英国需要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英国提出的修订南京条约要求遭到拒绝,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材料二“中国关税应予重订”,说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失去,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而“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导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的内陆地区,加剧中国“耕织分离”的现象,使农产品逐渐商品化,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面对列强的侵略加剧,清政府也展开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发展军工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在其现代的尝试,在洋务运动诱导和外商刺激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也随之产生,中国逐渐向近代化转型。
28.【答案】
(1)主题:中外交流
第一组 原因:唐朝对外政策灵活开明;
影响:有利于文化之间的学习和融合;推动了唐朝强盛。
第二组 原因: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的引入;
影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第三组 原因: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影响:促进西方文明转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分说明:主题4分,原因2分,影响2分)
(2)困境:①近代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②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4分)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②传统手工业较机器工业无价格优势;③传统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任意1点2分,不超过4分)
(3)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②中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⑤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中美经济的紧密联系;⑥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任意1点2分,不超过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共同主题,根据表格信息可分析得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清朝的对外交流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得出三组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中外交流。第二小问原因及影响,如选择第一组,原因可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交通状况分析;影响可从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唐文化以及对中华文化圈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如选择第二组,原因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等原因分析,影响主要从对农作物的结构及人口和经济的增加等方面分析。如选择第三组,原因主要从中国古代一直领先世界方面分析,影响主要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进步等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主要困境,据材料二“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可知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主要面临两大困境:近代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是因为传统手工业较机器工业无价格优势;传统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
(3)据材料三“2005年底”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中美经济的紧密联系;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