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上海市博物馆藏有《攻打上海县城阵亡法国官兵墓碑》,其碑文写道:“纪念因激于公义与人道而攻打侵犯上海城之盗匪,于1855年1月6日为国争荣而阵亡诸法(国)人。同国骈(并)肩作战诸友,谨立此碑。”作为直接证据,该墓碑可用于研究( )
A.中法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C.通商口岸的政治经济状况 D.资产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某同学在学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下列选项最适合成为该表标题的是( )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军北伐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内讧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枪队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B.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C.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3.清朝从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1864年时,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发此重大变化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保路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5.某史料专辑中记载:迟至1861年,吴江(江苏南部,太平天国实际控制区域)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薰,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该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运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B.《天朝田亩制度》未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太平天国所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得到实现
D.当时条件下,太平天国设计的土地制度未能实施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他评论的是( )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7.“鸦片之役虽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主战的剿夷派和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材料中的“改革”最有可能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8.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同文馆在课程设置上, 除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外,又增设了天文测算、各国史地、富国策等课程。这表明洋务运动旨在( )
A.谋求国家富强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变封建统治 D.推动社会转型
9.美国史学家瑞恩·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几十年。”这一“非凡努力”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10.日本出兵台湾事件给了李鸿章等人很大刺激;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警世名言。据此可推知洋务派欲将( )
A.筹建强大海军及海防 B.兴办轮船招商局
C.确立中体西用的方针 D.设立福州船政局
11.1882年,曾为李鸿章部属的郑观应、盛宣怀,向南洋大臣左宗棠禀请铺设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左宗棠以“不知电线为何物”及商人反对为由多次拒绝,沿江各省均秉承此意,使这一计划陷入困境。这反映出( )
A.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左宗棠为首的南方官员保守落后
C.官僚派系矛盾阻碍中国近代化 D.西方经济侵略开始进入长江流城
12.表3为洋务运动期间推行的重要举措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 )
表3
时间 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二年(1876年)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A.崇尚西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发展近代工业以自强 D.洋务运动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13.听到郭嵩焘要赴英国,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真为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不为之叹息”。湘人写下对联讥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其他流言蜚语更是沸沸扬扬。可见( )
A.清政府一直闭目塞听 B.“天朝上国”观念仍占主流
C.郭嵩焘的才能得到认同 D.中国外交近代化由此开启
14.在1872一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这里的“时务”是指( )
A.创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5.晚清时期,列强入侵越南、朝鲜等清朝藩属国时,清政府都是以“宗主国”身份与列强接触。英国入侵西藏时,也希望清朝以西藏“宗主国”身份与其谈判,而清政府外务部坚持以“上国”身份与英国谈判。这说明,晚清政府( )
A.已有领土主权意识 B.努力应对外来侵略
C.积极维持国家形象 D.完善发展宗藩关系
16.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古代科技总结 《天工开物》刊版
B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新社会经济政策出现
D 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设省 西北边疆渡过危机
17.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C.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D.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18.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在华投资总额不过2—3亿美元,可甲午战争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已达15亿美元。比战前增加了3—6.5倍。这主要是因为( )
A.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变化 B.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增多
C.列强的对华侵略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D.甲午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光绪皇帝曾哀叹某条约“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台籍京官及举人也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的年号。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结束于( )
A.鸦片战争 B.日本吞并琉球
C.中法战争 D.《马关条约》签订
21.19世纪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下图所示租借地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美国
22.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抵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23.下图是19世纪末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形象地反映出( )
A.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掠夺 B.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C.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
24.1899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一项照会,不将长江流域让与他国。其后英国又与俄国在分铁路利权上达成协议:一、英国在扬子江一带承办铁路之事,俄不阻隔;二、俄在长江以北承办铁路一事,英不阻隔。这反映了( )
A.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在华利益之间的矛盾
25.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等主张。这些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二、非选择题
26.(10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同治四年(1865)5月,李鸿章果断命人在上海虹口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又将上海和苏州两个洋炮厂并入,再加上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来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局,也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臣都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最高职位-督办。
其产品主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并能修造轮船,中国第一台明轮蒸汽军舰“恬吉号”即由江南制造局于同治七年制造。江南制造局的创办经费为543000两,自同治六年起拨江海关二成洋税为常年经费,年30—70万两不等。其机器设备及主要原材料基本上依赖外国,技术大权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江南制造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广方言馆每期招生80名,4年毕业,主要开设国文、英文、德文、算学等课程。翻译馆聘请外国传教士翻译西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等方面。工艺学堂设于1898年,每期招学生50名,学制4年,学习国文、英文、算学、绘图、化学、机器等课程。毕业的学生,有的由总理衙门选调赴京,有的留沪、宁两地学堂任教,有的担任制造局中的员司。
——摘编自孙晔飞、陈娜《江南制造局的前世今生》
(1)依据材料,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释清朝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意义和局限性。(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
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的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新疆设省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意义。(1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文宗幸热河(直隶承德府),使皇弟恭亲王与二国议和,时俄国公使衣固那邱甫在北京,斡旋于英国公使额尔金,与法国公使古禄士之间,遂左约和成,实日本历二千五百二十年(咸丰十年)也。
——《中等东洋史》(1898年)桑原骘藏(日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通史纲要》(上)P89
问题:
(1)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侵华战争?这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临“大变局”,当时的国人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6分)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D B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B A D B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A B D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于1855年1月6日为国争荣而阵亡诸法(国)人”,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故选B项;中法战争爆发在1883年,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上海地区的情况,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阶级矛盾的尖锐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抗争;但“追求财富平均”“内讧”则又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作为小生产者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故选C项;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英勇与智慧与“追求财富平均”“内讧”无关,排除B项;抵制外来侵略只能解释“洋枪队的联合进攻下失败”,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汉族地主在地方政权中的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故选B项;鸦片战争并未改变汉族地主在清政府中的地位,排除A项;20世纪初的保路运动(是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反对清朝政府将地方准备兴建的川汉铁路、粤汉铁路进行国有化而发生的运动)与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僚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是由义和团发动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对促进清廷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觉醒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项;鸦片战争与汉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没有关系,排除A项;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曾国藩、左宗棠等无关,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曾国藩等人推行的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薰,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可知,当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废除,即在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域内,太平天国设计的土地制度未能实施,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要求,不可能最终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上地所有制,但没有真正实施,排除B项;平均财富与“收到租米1300余石”不符,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失败的结局”“借助宗教……”等信息可知为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永安建制建立了政权,但依然没有跳出封建政权的窠臼,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选B项;戊戌变法并未借助宗教,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并未提出反封建的目标,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也未借助宗教,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运动,即洋务运动,故选A项;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的,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C项;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又增设了天文测算、各国史地、富国策等课程”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侧重了解世界,谋求国家富强,故选A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而非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排除C项;据所学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其目的不是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是一场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遍及江南十四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戊戌变法兴起于19世纪末,排除C项;清末新政兴起于20世纪初,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由材料“日本出兵台湾事件给了李鸿章等人很大刺激”可知面对日本出兵台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积极筹划海防,建立海军抵御列强入侵,故选A项;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排除C项; 福州船政局创办于1866年,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左宗棠因郑观应、盛宣怀是李鸿章部属而拒绝其修建电报线的要求,反映了洋务运动中的派系斗争影响了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左宗棠一人不能代表整个南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官员更开明,排除B项;西方经济侵略开始进入长江流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设立同文馆,设立江南制造局,挑选留学生赴美留学,派遣留学生学军事和造船技术,反映了清政府发展近代工业以自强,故选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崇尚西学还不是社会主流思潮,排除A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听到郭嵩焘要赴英国,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湘人写下对联讥讽”可见国人并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变化,仍然自以为天朝上国,对外国有着天然的歧视,故选B项;“听到郭嵩焘要赴英国”可见政府已经开始了解外国,排除A项;“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材料并不是强调其才华,而是对其出国表示可惜,本质是对外国的无知,排除C项;“到郭嵩焘要赴英国”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出国,没有证据说明是按照近代外交的程序进行的,不代表任何的外交活动,不能作为外交近代化的事件,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时务”是指洋务派在后期“求富”口号的指导下兴办的民用企业,故选B项。创办军事工业属于洋务运动第一阶段,排除A项;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的统治,排除C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英国入侵西藏时,也希望清朝以西藏‘宗主国’身份与其谈判,而清政府外务部坚持以‘上国’身份与英国谈判”可知清政府坚持西藏是我国的领土,说明清政府已有领土主权意识,故选A项;据所学晚清政府对于外来侵略属于被动应对,排除B项;据所学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外交被动,排除C项;据所学晚清时期宗藩关系逐渐瓦解,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设省”是由于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解除了西北的威胁后才实行的,新疆的危机暂时渡过,故选D项;《天工开物》是一本手工业专著,不代表古代所有的科技,排除A项;《海国图志》的编写是源于鸦片战争的失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是由太平天国后期,形势恶化,由香港来的洪仁轩颁布,中国内地的新经济尚未出现,因此虽然顺应了世界潮流,却无法被中国农民接受,排除C项。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唤起……大梦’……‘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可知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国家主权丧失,排除A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思想近代化指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甲午战争前后,各国对华投资额大幅增长,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得列强获得了在华投资的合法权利,所以其侵华的经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故选A项;通商口岸是有利于商品输出的,而题干所述是资本输出,排除B项;列强对华投资额大幅增加与其侵华范围关系不大,而是与其侵略方式密切相关,排除C项;列强瓜分狂潮与资本输出关系不大,二者属于不同的侵略方式,所以D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光绪皇帝”“台湾割”“生为降虏”,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等地,故选D项;《南京条约》在道光帝时签订,排除A项;咸丰皇帝时签订《天津条约》,排除B项;咸丰皇帝时签订《北京条约》,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夺取,其后条约确认了这一点,故选D项;鸦片战争只是涉及到中英之间,没有涉及到中日之间,对中朝的关系没有影响,排除A项;琉球与朝鲜属于不同的区域,它们都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排除B项;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击法国对西南的侵略,不涉及到中朝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21.【答案】A【解析】据图中“青岛”“胶州”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山东半岛地区,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定势力范围,其中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定为势力范围,故选A项;英国势力范围主要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排除B项;俄国势力范围主要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排除C项;当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无暇顾及中国,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列强在撕扯印有“china”单词的地图,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主要体现在商品倾销,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主要体现在通商口岸逐渐向内陆延伸,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说明列强改变了侵华策略,从瓜分中国到以华治华,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不难看出,几位列强站在“中国”字样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这与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相符,故选A项;B项始于19世纪中期,排除B项;C项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C项;D项发生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英、俄强租中国领土,且英俄等国互相承认其势力范围,故选B项;近代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满清政府拥有一定的主权,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英俄相互认同彼此的势力范围,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中“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归朝廷治罪”相符,故选D项;材料“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表明是甲午战争后,晚于鸦片战争,排除A项;甲午战争晚于太平天国,排除B项;戊戌变法时期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是自上而下的运动而非“民间有提出”,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官办企业,政府投资、经营;引用外国技术,设备;开办新式教育、文化机构。(4分)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培养了新式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在设备、原料、技术方面严重依赖外国;只在封建制度上进行小修小补,将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在封建制度上,不可能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6分)
【解析】
(1)据材料“再加上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来的机器设备”,可知机器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臣都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最高职位-督办”“江南制造局的创办经费为543000两,自同治六年起拨江海关二成洋税为常年经费”,可知管理权和运营经费主要由清政府掌握;“江南制造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说明江南制造总局还重视教育、文化建设,开设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2)第一小问意义,结和所学知识,江南制造总局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开始了机器生产,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培养了中国在其近代化的一批人才,但是“其机器设备及主要原材料基本上依赖外国,技术大权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可知技术和设备依赖于洋人。第二小问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制造总局的管理制度依然坚持封建制度,只是单纯地将西方技术用于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注定难以成功。
27.【答案】
(1)措施:采取“和亲”政策;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3分,任答3点即可)发展:“绢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唐太宗改变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3分,任答3点即可)
(2)背景:俄英对新疆的侵略;新疆原先较为松散的管理体制;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4分,任答2点即可。若答洋务运动开展,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可酌情给分。)意义: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巩固边防;奠定今天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可知采取“和亲”政策;从材料一“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可知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由材料一“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可知设置专门管理机构;从材料一“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可知屯田垦荒。第二小问发展,据材料二“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可知“绢马贸易”繁荣;从材料二“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可知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由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改变民族歧视政策;从材料二“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可知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由材料二“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可知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三“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可知俄英对新疆的侵略;据所学可知新疆原先较为松散的管理体制;从材料三“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可知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第二小问意义,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民族方面分析,据所学政治方面,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边防;经济和民族方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总体来看,奠定今天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
28.【答案】
(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
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分)
(2)努力和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分,任答3点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是什么,据材料一“英法之军逼天津”及“文宗幸热河”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西方殖民者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把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纳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面对着内忧外患,积极反抗外来侵略,探索救亡图存的复兴道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