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精选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精选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3 08: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
A.粉碎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2.1898年,康有为等建议光绪帝开懋勤殿,“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
A.实行西方议会制度 B.建立基层组织机构
C.废除旧式官僚机构 D.保证变法有序进行
3.康有为在1898年的《日本变政考》中说到: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各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故学校未开,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  )
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C.批判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 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
4.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光绪皇帝说:“朕但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何碍!”此材料反映了(  )
A.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B.慈禧太后不惜出卖国家主权
C.光绪帝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 D.慈禧太后支持变法改革措施
5.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干支纪年法”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A 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
B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戊戌年 维新变法运动
D 民国四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6.实物史料作为—手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能较为真实的反映历史。下图是“明定国是”诏书,它见证了(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7.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碑文所说: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此碑文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成功的政治运动 B.全面的社会变革
C.广泛的群众基础 D.深刻的思想解放
8.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在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  )
A.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维新派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C.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D.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
9.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10.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  )
A.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 B.沉重打击了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D.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11.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B.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
C.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2.“洋教闹中原,佛祖受欺压,圣贤亦蒙羞。佛法五常不再尊,天地一怒止住雨,八百万神兵下天庭,除尽洋教送甘霖。”这首打油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3.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种“灭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  )
A.深受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B.源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是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的自觉行动
1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材料不能说明(  )
A.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 B.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C.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 D.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1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某次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俄战争
17.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  )
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
B.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
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
D.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18.1900年6月,清王朝向外国列强宣战,东南地区的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出于各自利益,谋求维护东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英国等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B.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
C.清朝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朝廷
19.在漫画《太多的高利贷者》中,俄国皇帝、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同时,俄国、日本和英国君王手中还拿着天平秤。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目瞪口呆的举起双手。漫画右侧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的注视着这一切。与该漫画内容最为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0.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天津火车站作现场报道:“我们离他们大约三百码,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让人联想起一个行进中的法国士兵团。他们的红腰带在阳光下闪耀,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突然,那些打头的,接下来是其他人,再接下来是所有的人,一齐跪下来作祈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央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 B.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
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 D.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
22.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中有这么一段话:“根据大清国咸丰皇帝和大法国大皇帝签署之《辛丑条约》,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这段话对《辛丑条约》的表述(  )
A.签约双方错误,条约内容正确 B.签约双方正确,条约内容错误
C.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正确 D.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
24.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谷底”应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80、90年代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30、40年代
2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围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10分)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该书共分为六部分,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筹海篇》2卷,是全书的总纲。
第二部分:《图集》2卷,有世界五大洲分国地图。
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
第四部分:《筹海总论》4卷,辑录了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
第五部分:《西洋技艺》12卷,附有西洋火轮船、火炮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5卷,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通达,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4分)
28.(17分)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A C B D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D B C D C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D C D
1.【答案】D【解析】由材料“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可知百日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动封建解放的思想,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百日维新并未成功,并未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可知康有为希望通过选拔通晓西方政治制度的人才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服务,故选D项;在戊戌变法中并未涉及开议会的内容,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国家政体的变革,排除B项;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康有为只能对旧式官僚机构进行改造而不能废除,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康有为以英美为例,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启民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的必要条件,表明康有为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故选A项;康有为提出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无关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日本变政考》写于百日维新之前,并没有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排除C项;积极发展教育,并非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光绪皇帝认为,挽救当前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自己的权力并不重要,体现出光绪皇帝的爱国情怀,故选A项;慈禧太后认为新政如果没有违背祖宗之法,没有损害满洲的权势,就不会阻止,并没有出卖国家主权,排除B项;光绪皇帝并没有反对君主立宪,在他看来挽救万民于水火更重要,排除C项;慈禧太后不反对变法是建立在保住满洲洲权势的基础上的,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上表,可知戊戌年为干支纪年法,故选C项;道光二十年为年号纪年方式,排除A项;1853年为公元纪年法,排除B项;民国四年为民国纪年方式,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1861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故选B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明定国是”无关,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由义和团发动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与“明定国是”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光绪年间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可知戊戌变法主要起了开启民智,思想解放作用,故选D项;戊戌变法并未成功,排除A项;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变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体现出维新派在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过程里不可避免的带有旧思想的影响,说明近代化进程不是单纯的单线条运动,具有复杂性特征,故选D项;题干仅体现维新派的思想,而不是其实践,更不是思想和实践的关系,排除A项;维新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就是康梁维新思想,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而不是维新派的宗旨,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由材料“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可知由农民阶级掀起的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也由此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开始采用柔和的方式进行统治,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反对的是清政府的统治,并未直接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辛亥革命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并未改变列强侵华的策略,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资产阶级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认识更加清晰,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运动代表了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排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反映义和团不能将帝国主义和先进生产力区分开,故选C项;揭帖中“拆、拔、毁坏”体现反对先进生产力,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反对的是法、英美德俄等国,排除B项;义和团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洋教闹中原……天地一怒止住雨……除尽洋教送甘霖”可知其具有明显的反洋教色彩及浓厚的封建迷信性,应为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并不反对西方宗教,与“除尽洋教”不符,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不具有反洋教色彩,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不具有反洋教色彩和封建迷信性,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体现了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的现象,这一点说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近代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由农民阶级发动,而非资产阶级,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因民族矛盾激化而产生,盲目排外无法体现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知,材料是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项;19世纪中期,日本黑船事件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排除A项;19世纪英国就已经实现对印度的占领,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关系不大,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表明列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其灭亡中国的企图是不可能放弃的,故选B项;“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说明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排除A项;“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说明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排除C项;因为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西方列强于是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方式,转而以扶植清政府的方式“以华治华”,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于是,一些有识之士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被推翻,越来越多人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故选C项;鸦片战争之后是开眼看世界,此时,并不会有推翻清政府这个“帝王之家”的想法,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学习西方还停留在器物阶段,不会有“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排除B项;日俄战争之后,一些人认为是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君主专制的俄国,对君主立宪推崇,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据“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可推知该条约为《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必须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故选D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A项;《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方面的规定,排除C项。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可知在事实上东南各省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严重动摇清朝统治根基,故选C项;1900年8月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谕旨,时间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信息,排除A项;材料“东南地区的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出于各自利益”,说明不是列强采取的政策,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中要求中国赔款的国家有俄国、德国、英国等结合所学涉及这众多要求赔款的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等十一国在北京签订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根据所学,《南京条约》只有英国同清政府签订,排除A项;根据所学,《瑷珲条约》是沙俄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根据所学,《北京条约》是英国、法国、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美国、日本和德国,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从材料“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一齐跪下来作祈祷”,可知反映的是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农民反帝斗争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故选D项;鸦片战争侵略者未到达天津火车站,与材料“在天津火车站作现场报道”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未涉及意大利,与材料“意大利随军记者”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未到达天津火车站,与材料“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天津火车站”不符,排除C项。
21.【答案】C【解析】在清政府向列强宣战之后,各地督抚理应响应中央积极备战,但是他们却与列强缔结“东南互保协议”,这反映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程度在降低,中央的权威不如以前,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不是政府与百姓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不是满汉民族关系,排除B项;东南各省只是在对列强宣战的背景下寻求“自保”,而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听中央的命令,所以算不上是决裂,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故选D项;《北京条约》没有“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规定,排除A项;《天津条约》中没有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的官员等规定,排除B项;《马关条约》中没有中国地方官员有保护外国人的责任等相关规定,排除C项。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清国咸丰皇帝和大法国大皇帝签署”“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日等八国签订的条约,并且“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属于《北京条约》内容,而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因此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故选D项;“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属于《北京条约》内容,排除A项;《辛丑条约》是光绪皇帝在位时签订的,排除B项;材料所述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排除C项。
24.【答案】C【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19世纪中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刚刚开始,排除A项;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项;20世纪30、40年代面对日寇的侵略,中国的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此时并非非“谷底”,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中“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相符,表明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 的特权,故选D项;《南京条约》没有涉及使馆界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天津条约》没有涉及使馆界的内容,排除B项;《马关条约》没有涉及使馆界的内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任答3点得6分)
(2)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10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据材料一“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可得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据材料一“非受巨创负深痛,围不足以震动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个人等时代背景去概括。政治上,民族危机加剧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经济上,社会的近代化为民族意识觉醒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随着近代思想不断解放,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个人,一批批像梁启超一样的先进中国人不断宣传民族观念和意识,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可得出先进中国人的引领。
27.【答案】
(1)《海国图志》;魏源。(2分)
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分)
(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危机加深。(2分)
(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1分)
措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3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图集》2卷,有世界五大洲分国地图”结合所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关知识可知,该书应为魏源的《海国图志》,其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2)据材料一可得魏源等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对康有为产生了一定影响;据材料二“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3)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得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三“大集群臣于天坛……除旧布新……咸革旧习”可得大集群臣,诏定改革;据材料三“设上书处于午门……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可得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据材料三“设制度局于内廷……皇上每日亲临商榷”可得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
28.【答案】
(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小变”: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
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解析】
(1)第一小问战争,据材料一“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序幕,因此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中国乃不国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据材料一“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启中国近代化;设立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开启教育近代化;筹建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开启中国军事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进步,据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结合所学,维新派主张学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主张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小问理论,据设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结合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