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3 09: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辛亥革命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俞祖华认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与演变,与民族危机的发展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人侵的刺激息息相关。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成立宣言明确指出设立兴中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据此可以说,“振兴中华”的提出(  )
A.与甲午战争有直接的关系 B.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直接关系
C.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有直接关系 D.为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不但向清廷请愿立国会,且领导护路运动、罢课、罢市,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武昌起义之后即与革命党合作,通电各省,呼吁响应独立;湖南省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革命爆发后起而担任都督,使湖南在短期之内恢复秩序。这说明(  )
A.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线 B.武昌起义推动临时政府成立
C.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革命派基本控制了三省政权
3.“尽管废除帝制并不等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首先推翻帝制,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评价侧重于辛亥革命的(  )
A.世界意义 B.政体变革 C.思想启蒙 D.反帝色彩
4.下图所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直接体现了哪一运动的成果(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5.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6.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一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作者意在(  )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 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
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
7.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8.松本龟次郎在《中华五十日游记》中对秋瑾有如下描述:“肤色白皙,眼睛细长,体格稍瘦。上身着黑色和服单衣,下身穿着当时甚为流行的紫色裤裙。缠足,日本式的束发,莲步蹒跚,每日往来学校,不曾缺欠。”这反映出(  )
A.秋瑾“为天下人谋永福” B.妇女解放成为社会潮流
C.南京临时政府除旧布新 D.中西文化交流的多元性
9.1912年初,南京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当时歌词中“旧邦新造” 的指导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存 D.三民主义
10.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在此孙中山强调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1.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 D.护国运动
12.1914年5月,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以《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原来“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改为“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北洋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B.发展并完善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为袁世凯独揽大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D.奠定了近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法律框架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些规定的根本宗旨是(  )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
C.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D.维护革命的胜利果实
14.《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  )
A.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湖北独立,共和始建
C.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地方离析,加速清亡
15.《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概念,其特征主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和工业化。辛亥革命在“法制化”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列宁说:“4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开始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说已经从沉睡中醒来,走向光明,投身运动,奋起斗争了。”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 B.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
C.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胜利 D.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
1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同时决定改用类似阳历的民国纪年。这一纪年法(  )
A.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 B.标志着近代民主制的确立
C.旨在与国际纪年法接轨 D.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彻底性
18.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从美国途经欧洲回国,在法国巴黎发表谈话,明确地宣称:“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总统制。”但是,清帝退位之后,《临时约法》最终确定中国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这一变化(  )
A.表明革命派的立场不坚定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是为保护革命果实的变通 D.最终导致政治民主化的失败
19.图6中的内容节选自近代中国某一重要诏书,判断此诏书颁布的背景是(  )
A.戊戌变法遭到失败 B.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C.辛亥革命不断发展 D.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
2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将清朝政府改称“民国”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是不能小看这块招牌,换不换这块招牌区别很大。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
A.带来了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 B.创立了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
C.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D.结束君主专制以及思想解放
22.“扫除了中国旧官僚讲排场、摆架子的恶风,也减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在南京开创了一种新的时代风气。”上述情形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3.“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意见,由公众的或者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武昌起义成功了 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报刊业发展迅速 D.人们言论自由了
2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1949年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25.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
表1各省都督产生情况一览表(节选)
省别 都督 参与公推的群体 备注
湖北 黎元洪 革命党人、部分评议员及绅商代表 推举过程中有人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
陕西 张风翔 革命党人、新军 军政府长官初名为“全陕复汉军大统领
责州 杨荩诚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原推张百麟,张以非军人坚辞
山西 阎锡山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本存在选举和推举不同意见,革命党人力主推举
——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下)
表1可说明(  )
A.新政权缺乏民主性 B.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
C.立宪派内部斗争非常激烈 D.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 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经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并不一致,但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结果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实行总统制,后来清帝退位,孙中山被迫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并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制度,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其目的在于用内阁制约束袁世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武昌起义前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槔,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胞,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6分)
(2)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揖美追欧”,并评价其实践效果。(8分)
第19课 辛亥革命 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C D C C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D C A A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D B
1.【答案】A【解析】“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成立宣言明确指出设立兴中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因为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激起了国人的民族情绪,故选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而不是1894年,排除B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发生于1937年,排除C项;设立兴中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而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他们本质是有区别的,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不难看出,四川等三省的谘议局长在辛亥革命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各省谘议局大都由立宪派控制,可知立宪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故选C项;A项说法正确,但无法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临时政府的成立,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立宪派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无法据此推知三省政权状况,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这一评价侧重的是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故选A项;B项是对中国而言,无法凸显其世界影响,排除B项;推翻帝制属于政体变革,与思想启蒙无关,排除C项;推翻帝制指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而非反对帝国主义,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由材料“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结合所学,1902年,清政府在新政期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故选C项;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并未颁布学制,排除A项;维新变法教育改革重在革新科举制,且并未成功,排除C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与学制无关,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所学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史实可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这些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故选D项;四川保路运动直接促使武昌起义的爆发,排除A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提升清政府的治国能力,排除B项;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不可能阻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一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可知陈天华强烈反对满清政府,结合所学其为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故选C项;陈天华属于革命派,排除A项;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主张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C项;“驱除鞑虏”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属于民族主义,排除A项;“恢复中华”指恢复中国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立由汉族掌权的新政府,属于民族主义,排除B项;“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上身着黑色和服单衣,下身穿着当时甚为流行的紫色裤裙。缠足,日本式的束发”可知秋瑾既有旧式的缠足旧习,又有流行服装,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多元性,故选D项;松本龟次郎描写的是秋瑾的服饰,而非其志向,排除A项;仅据秋瑾一人的服饰,无法得出当时的社会潮流如何,排除B项;秋瑾在民国成立之前已经英勇就义,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1912年”“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并结合所学可知,歌词中“旧邦新造”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变法图存是维新变法的口号,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解决的是大众民生的问题,故选C项;民族需要解决满清对汉族的压迫,排除A项;民权则是解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问题,解决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问题,排除B项;民主即解决人民的政治权力问题,在孙看来,民主即民权和民族,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写下绝笔《与妻书》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英勇就义,故选A项;武昌起义前林觉民已牺牲,排除B项;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不是在四川,排除C项;护国运动是在191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将原来“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改为“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的做法反映了袁世凯不想实行民主,而想要独裁的欲望,同时这是通过法律的方式公布,就为袁世凯独揽大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C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民主性,“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则体现了专制色彩,所以并不能体现革命性和民主性,排除A项;将原来“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改为“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的做法本质上是为独裁服务,而不是发展和完善,排除B项;上述做法是违反依法治国原则的,所以对依法治国没有意义,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根本宗旨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选D项;临时大总统处于虚位,没有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A项;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是目的之一,不是根本宗旨,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排除C项。
14.【答案】D【解析】“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大势乃不可问矣”说明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出现革命活动,加速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故选D项;武昌起义属于国内矛盾,而非外来侵略,排除A项;B项仅能说明材料中湖北的变化,无法概括各省督抚的态度,排除B项;“各省督抚”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高层,并非普通民众,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制化手段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A项是民主化,排除A项;B项是民主化,排除B项;D项是工业化,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4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开始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华民国,使倍受奴役的中国四万万民众已经觉醒,开始为争取自由和走向新生活而斗争,故选A项;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与材料主旨“开始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废除原有的纪年而使用民国纪年有利于营造新气象,从而适应政治革新的需要,故选A项;民国纪年属于一种日历,而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公历是当时的国际盛行的纪年法,民国纪年与此并不相同,排除C项;“彻底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保护革命成果,《临时约法》最终确定“责任内阁制”,故选C项;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袁世凯武力逼迫革命势力,革命派被迫妥协,并不是立场不坚定,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限制大总统权力,一定程度上体现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排除B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政治民主化失败,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从诏书的内容来看,有“定共和国体”,结合时间宣统三年,即1912年,可知这是清帝退位诏书,正值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局势之下,故选C项;戊戌变法是1898年,当时清朝尚未失去统治地位,排除A项;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是1900年,在清帝退位之前,且当时列强需要控制清廷为其服务,排除B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是1915年,清帝退位之后,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可知是从秦朝开始,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社会习俗的移风易俗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开始,而且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而言,不具备转折性的意义,排除C项;中国民族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已经产生并在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清朝政府改称‘民国’”体现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选D项;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与“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符,排除A项;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治口号,不属于政治体制,排除B项;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与“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符,排除C项。
22.【答案】D【解析】官员之间不论级别高低皆穿制服,不讲排场、繁文缛节,这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移风易俗政策,废除“老爷”“大人”等清朝官场的称号相符合,故选D项;洋务运动处于晚清时期,当时不同级别官员的服饰亦不同,与“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不符,排除A项;戊戌维新处于晚清时期,当时不同级别官员的服饰亦不同,与“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处于晚清时期,当时不同级别官员的服饰亦不同,与“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不符,排除C项。
23.【答案】B【解析】材料报纸“民主”“民权”“民国”命名的出现,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故选B项;材料说明的是辛亥革命对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不是说明武昌起义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主旨不是说明报刊业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并不是据此说明人们的言论自由了,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二年的敌对状态,关系得到改善,中美关系开启了新时代,中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故选D项;根据所学,1928年东北易帜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结束了混乱局面,而非中华民国成立,排除A项;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而非万隆会议,排除C项。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革命时代当推军人”“军政府长官初名为全陕复汉军大统领”“张以非军人坚辞”可知在武昌起义以后,由于各省军事长官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成为各省都督的推选对象,故选B项;据材料“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可知新政权还是有一定的民主性,排除A项;立宪派内部斗争激烈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革命隐藏失败的危险,是因为旧势力混入了革命阵营,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6 分)
(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据材料一“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据材料一“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可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据材料一“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可知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一“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可知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第一小问进步性,据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可知,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据材料二“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可知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据材料“使反动统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可知,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 第二小问历史局限性,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结果可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7.【答案】
(1)表现: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
(2)政治制度: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3)积极影响:①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民族思想解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向西方寻找真理”即学习西方的表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动员农民起来革命,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另一个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由材料二“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结果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实行总统制”可得,实行总统制;由材料二“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制度”可得,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由材料二“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其目的在于用内阁制约束袁世凯”可得,实行责任内阁制。
(3)第一小问太平天国,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的统治,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改革内政外交,为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第二小问辛亥革命,结合相关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反帝反封建,一个是反封建,其意义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另一个是反帝,这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有了觉醒,推动民族思想解放,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打击,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8.【答案】
(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谱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每点2分,共4分)
时代变迁:王朝时代(帝制时代)的过去;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任答一点2分)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也向法国学习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史实2分,分析2分,共4分)
效果:被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者表达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价值导向,据材料一“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可得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据材料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可得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第二小问时代变迁,据材料一“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体现了帝制时代;据材料二“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可得代表了民主共和时代。
(2)第一小问如何“揖美追欧”,根据所学,即要求说明辛亥革命后实行的建立民主共和的措施,即可列举,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第二小问评价,对其效果的评价,首先说明其效果,根据所学可知其被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同也要看到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开辟了前人所没有业绩,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