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12年8月13日,革命党创办的《民权画报》刊发了一则漫画《环游地球》,表达作者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观察和讽刺。漫画中一只猿猴手挥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这幅作品( )
A.揭露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企图 B.表达国人重建专制政体的愿望
C.赞扬孙中山传播共和的努力 D.讽刺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野心
2.1915年5月26日,《政府公报》发表了国歌:“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仓颠,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国歌发布不久,“共和五族开尧天”一句被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注:“勋华”是上古尧、舜二帝的别称;尧让位给舜称“揖让”)这种改动( )
A.有助于凸显新文化运动的旨趣 B.直接宣告了洪宪帝制的倾覆
C.试图抹杀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D.引发了护国运动的革命高潮
3.1914年,袁世凯在祭孔告令中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国纪民彝,赖以不坠。”(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丧,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袁世凯此说的意在( )
A.扭转社会不良风俗 B.恢复儒家伦理纲常
C.极力污蔑辛亥革命 D.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4.表1内容节选自近代山西乡村知识分子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这说明当时( )
1913年5月8日 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
1915年4月25日 凌晨挑灯阅本月初六日《申报》及《大共和日报》,欧洲各国仍然剧战
1915年12月6日 谁云选举法平均,满眼全为运动人,非但寡廉并鲜耻,乞求写票奉如神
1917年7月4日 午后言旋,一路之人闻宣统复辟,欣欣然色喜
表1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国内媒体客观报道一战
C.宪政民主实践遭遇挫折 D.日记主人反对清帝复辟
5.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12年中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①深受一战的影响 ②军阀割据和混战 ③政治上剧烈动荡 ④完善了共和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某同学在学习有关“二十一条”的内容时发现了新旧教材的不同表述。由此可知,教材作为一种历 史叙述
1915年,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人教版(2003)
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5年1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 年5 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中日民四条约” 人教统编版(2018)
( )
A.版本越旧越接近历史真相 B.记述史实全部准确无误
C.比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D.具有不断更新延展特点
7.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派系林立,情况如表3:
表3
对上述现象理解合理的是( )
A.列强直接参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B.日本削弱了英美在华的势力
C.列强扶持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列强侵华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8.下图为民国漫画《自作孽,不可活》,漫画中的石碑上刻有“萬歲”二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该漫画( )
A.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灭亡 B.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9.据张謇记载“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自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庆,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而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民国政府的措施使得( )
A.经济发展未受军阀割据影响 B.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
C.抵制日货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D.民族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10.1917年有报纸报道,“此疫(华北蒙绥鼠疫)传播全国乃意中事耳。政府所采取之计划如何……实则以予所知,政府独未尝有所举动耳”。同时驻华外交团特开联席会议,“促请我政府赶即采取积极办法,务期从速扑减,勿任蔓延”。这些主要说明当时( )
A.政府对疫情扩散控制不力 B.报纸对疫情的报道客观公正
C.鼠疫蔓延引发百姓的恐慌 D.外交团关心中国民众的健康
11.“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这段话旨在说明民国政府( )
A.注重完善各种法规条例 B.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C.致力于破除陈规陋习 D.抵御外来经济侵略
12.1914年, 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证券交易所施行细则》等,规定了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具体条件、必备手续与申请注册程序。这是为了( )
A.限制社会资本流动 B.收回经济主权
C.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D.筹措参战经费
13.表1为1911—1923年日本产自行车输入中国的贸易总值及其在中国进口自行车中所占比重的统计表。这一数据的变化是因为(表1)( )
年份 1911 1914 1917 1920 1923
总值(单位:关平两) 20209 48154 100917 181896 66417
占中国进口比 19.76% 31.80% 71.81% 52.62% 19.10%
A.传统工业强国普遍衰落 B.日本工业水平突飞猛进
C.中国民族工业长足进步 D.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14.据《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国家基本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5.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表3中的变化。这些变化( )
表3
癸卯学制(1904年)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22年) 修身改为公民课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D.反映出了对平民人格与精神的重视
16.图1、图2是1917年《新闻报》刊登的两幅漫画。图1中文字为“死灰尚欲复燃耶”,图2中文字为“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漫画的寓意在于( )
图1 图2
A.反对袁世凯复辟 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C.讽刺军阀间混战 D.捍卫民主与共和
17.陈独秀指出,“非谓孔教一无可取,惟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影响陈独秀这认识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学说毫无建树 B.白话文普及的需要
C.民众思想急需解放 D.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18.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陈独秀等人将( )
A.宣传“实业救国” B.主张国家至上
C.开民智、造新人 D.建立民主共和
1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所发《敬告青年》中提出六条倡议:“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 B.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C.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下图是1917年由鲁迅设计完成的北京大学校徽,它象征北大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体现了( )
A.戊戌变法的改革成果 B.三民主义的精髓
C.新文化运动重要理念 D.民众的文化诉求
21.傅斯年说:“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的“现在”是指(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22.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访问中国时说:“(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政治革命是一场失败,因为它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只触动社会运作机制,而没有影响实际控制社会的生活观念。”为了实现杜威所说的社会转型,中国必须(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救亡图存,君主立宪
C.民主科学,伦理觉悟 D.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23.一般来说,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 )
A.社会尚有复辟帝制的逆流 B.旧思想、旧文化尚未彻底肃清
C.民主共和政治体制仍未建立 D.大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状
24.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说明(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
C.民主革命逐步转型 D.民国时期社会的进步
25.民国初期,革命党领导人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
A.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 B.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
C.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D.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
二、非选择题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的中国:沉沦?上升?
有学者认为,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败,到20世纪头20年,近代中国已“沉沦”到“深渊”的“谷底”。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为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搜集到下面几则史料。
材料一
一位清末乡绅的日记(节选)刘大鹏(1857—1942),是生活在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坤,他从1890年开始写日记,直到临终之时连续记了五十一年,现在尚存有日记四十一年。1901年2月23日义和拳起乱神京,怪怪奇奇四海惊。洋贼猖狂曾入寇,教民党附意横行。邦邻沦陷无人复,百姓疮痍是孰平。跸驻西安经半载,只凭和议不谋征。1913年6月24日当此之时,叛逆争权,多行暗杀之业。南北分党,相互争斗,名曰共和。实竞争不已,而犹望中国治安能乎?1915年2月14日孙文倡乱,扰害中华,推到(倒)大清政府,改为民国。贼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宰治中华,改正朔,以阳历推行。——摘编自刘大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日记》
(1)材料一能否用于我们研究的问题?说明你的理由。(5分)
(2)把材料一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材料二
甲:清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影印件
乙:《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词汇(含民主、民治等)评价数据统计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丙:中国产业资本概况(单位:万元)
项目年份 1894 1911/1914 1920
国内产业资本(官营资本+民营资本)总额(A+B) 6749 76548 124929
A国内工业资本(官营资本+民营资本)总额 4954 28932 56484
B国内交通运输业资本(官营资本+民营资本)总额 1795 47616 68445
——资料来源: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3)用材料二的三则材料说明我们研究的问题(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三
“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4分)
(2)阅读材料三和《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28.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題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4分)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C C D D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A D D C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B D A
1.【答案】A【解析】紧扣题干中“讽刺”一词,画中的猿猴指代袁世凯,表明袁世凯在专制体制下崛起,参加立宪运动,支持共和制度,以虚线推测袁世凯走向专制,故选A项;国人重建专制政体不合逻辑,也不合史实,排除B项;图中猿猴指代袁世凯,且漫画为“讽刺”漫画,排除C项;1912年列强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野心”实现了,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这种改动认为袁世凯当皇帝,是清朝揖让来的皇位,试图抹杀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伟大功绩,故选C项;这种改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与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众科学无关,排除A项;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直接宣告了洪宪帝制的倾覆,排除B项;李烈钧进军广东,护国运动进入高潮,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袁世凯恢复传统伦理道德及纲常名教的目的是为了复辟帝制做意识形态上的准备,故选D项;A项只是袁世凯的借口,排除A项;B项只是袁世凯的借口,排除B项;“极力污蔑”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表明辛亥革命后剪发等新风俗不被认同;“谁云选举法平均……乞求写票奉如神”说明当时的选举中存在拉票现象;“闻宣统复辟,欣欣然色喜”说明当时仍存在复辟的基础,这都说明宪政民主的实践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挫折,故选C项;“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说明刘大鹏反对剪发,留恋清朝的统治,排除A项;媒体报道一战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且无法体现报道是否客观公正,排除B项;“一路之人闻宣统复辟,欣欣然色喜”说明日记主人借路人之口表达自己欢迎清帝复辟之情,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一战发生于1914年—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①错误;“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说明军阀割据和混战,故②正确;“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说明政治剧烈动荡,故③正确;当时共和制度并未得到完善,北洋政府仍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6.【答案】D【解析】据上表,可知随着史料的更新,新旧教材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并非版本越旧越接近历史真相,排除A项;“全部准确无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无比较,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可信度更高,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并给所学可知,使中国分裂动荡的反动军阀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扶植,说明军阀只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和工具,因此列强的侵略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故选D项;北洋军阀集团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政治买办,列强不直接参与军阀之间的混战,排除A项;表格材料没有体现英美在华势力的削弱,排除B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列强扶持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表明发生在1917年,根据文字“万岁”和漫画人物可知指的是张勋复辟,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项;清政府在1912年就已经灭亡,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民国四年,排除B项;民国六年是1917年,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两者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庆”“不几年而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可知,民国政府的奖励政策深受工商界的欢迎,实业得到振兴,说明民国政府的经济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迅猛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奖励工商的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而且北洋军阀割据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民国政策关于公司注册、专利保护的措施不属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抵制日货的内容,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政府独未尝有所举动耳”“请我政府赶即采取积极办法”可知,北洋政府对疫情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力,故选A项;“此疫(华北蒙绥鼠疫)传播全国乃意中事耳”表明这种推断明显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百姓对鼠疫的态度,排除C项;外交团认为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因为疫情蔓延会危及其利益,而非关心民众健康,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民国政府明确要厉行保护工商实业的政策,注意规范工商企业的注册等,旨在说明民国政府是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故选B项;据“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未涉及各种法律,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商业发展的法律条例,并未涉及文化领域的陈规陋习,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民国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态度,并未提及与外来经济的关系,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规定了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具体条件、必备手续与申请注册程序”可知这一做法为证券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据材料“规定了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具体条件、必备手续与申请注册程序”可知这一做法规范了证券交易,有助于资本规范流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主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立法保障证券交易,与参战经费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8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此时日本自行车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日本自行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下降,故选D项;材料显示的是日本自行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并无其他国家的信息,无法得出传统工业强国普遍衰落的信息,排除A项;日本自行车在中国市场比重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工业水平无关,排除B项;一战前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并非长足进步,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可知一战前后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故选A项;1912—1919年间中国军阀混战,国家不统一,排除B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才成立,排除C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发展薄弱,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取消读经、讲经课……修身改为公民课”可知教育的近代化,重视平民人格与精神,故选D项;材料中癸卯学制仍然保留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没有挑战君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中“取消读经、讲经课”没有印证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无法涵盖癸卯学制到壬子癸丑学制的变化,排除C项。
16.【答案】D【解析】“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死灰尚欲复燃耶”,表明是反对封建思想,反对封建复辟,目的是捍卫民主共和,故选D项;反对袁世凯复辟是在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5年,实质是反对袁世凯复辟,排除B项;“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表明是封建思想的反弹,与军阀混战无关,排除C项。
17.【答案】C【解析】据“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可知,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与欧化背道而驰,新旧之间不可调和,不利于民众思想解放,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并未抨击儒家学说,排除A项;材料强调孔教与欧洲文化的矛盾,并未涉及白话文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思想领域的内容,与军事领域无关,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由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民主权利,批判封建道德,是开启民智,思想解放的表现,故选C项;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材料“个人之人格高”“个人之权巩固”强调对个人民主权利的重视,而非国家至上,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陈独秀提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希望中国青年是自主的、进去的、进步的,说明陈独秀在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抛弃保守封闭的陋习,故选C项;仅是青年的精神,不是建立政党,排除A项;培养青年的自主、进步的精神,无关实业救国,排除B项;陈独秀的主张的是培养青年的价值观,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形象,校徽由三个人组合而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象征着北大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这与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愚昧,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等理念相一致,故选C项;戊戌变法早在1898年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与北大校徽理念无关,排除B项;北大校徽反映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诉求,而不是民众的诉求,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因此材料中“现在是文化的觉悟”指的是近代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向西方学习其器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属于“政治的觉悟”,排除B项;据材料“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材料中“现在”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时期,而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杜威认为中国需要能够出动人们生活观念的运动,才能使中国有所改变,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选C项;洋务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国民的生活观念发生深刻变革,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但是没有深刻的影响国民的生活观念,排除B项;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可知辛亥革命后旧思想、旧文化仍然存在,复辟帝制此起彼伏,阻碍社会进步,故选B项;复辟帝制的原因是存在旧思想,排除A项;民主共和政体已经建立,排除C项;知识分子属于直接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工人阶级为主力五四运动的结果,反映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进步,故选D项;题干中并未反映列强对中国侵略加深的相关信息,不能说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排除A项;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各方面进步的表现,不能体现统治的腐朽,排除B项;结合所学,促进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五四运动,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信息,排除C项。
25.【答案】A【解析】据材料“民国初期,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只有国会中占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因此要致力于选举运动”可知,民国建立后,宋教仁主张进行选举,组建政党内阁,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国建立后为了国家建设实行政党政治,而中央集权强调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立法、司法、行政三者分权制衡,而材料主张组建政党,实行政党政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能。材料中涉及到反映“沉沦”的史实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民国初年社会秩序的混乱。反映“上升”"的史实有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华民国的建立。(5分)
(2)作者的立场;作者获得信息的途径;材料信息的真伪。(3分)
(3)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国人思想的启蒙与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阶级力量,是决定近代中国"上升"因素的物质基础。三则史料共同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已出现向上的转机。(8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能否,乡绅笔记可以用于研究中国近代的“沉沦”与“上升”。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洋贼猖狂曾入寇”“贼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宰治中华,改正朔,以阳历推行”可知,这位乡绅日记记载了八国联军侵华、民国初年的社会秩序混乱等沉沦史,“推到(倒)大清政府,改为民国”体现了民国建立,推翻帝制的“上升”史。
(2)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录,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的研究要注意作者的立场和作者认知的可靠性,对史料中的主观性进行去伪存真。
(3)据材料二第一则史料“清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影印件”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二第二则史料可知,1915—1918年期间,人们对民主的正面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及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广大青年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则史料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成熟,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量不断发展壮大,为进一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三则史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曙光正在兴起。
27.【答案】
(1)材料一体现出道家的“辩证”思想 。材料二体现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2)地理位置优越(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清政府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
【解析】
(1)据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得出道家的“辩证”思想;据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得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2)据材料三“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得出南通地理位置优越(依托江海,毗邻上海);据材料三“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得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据材料三“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得出清政府政策扶持;据材料三“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得出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
28.【答案】
(1)西方列强的入侵;君主专制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3分,外因1分,内因2分,回答“内因”中的一点即可)
(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4分)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分)
(3)出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2分)
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2分)
【解析】
(1)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可知,晚清时期中国“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由材料一“肘腋之患”、“肢体之患”和“洋货之患”可得,外部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内部方面,由所学晚清政治的相关知识可得,政治上晚清时期君主专制依旧顽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由材料一“发捻交乘”可得,受到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2)第一小问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面对清朝的内忧外患,领导了洋务运动;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而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民主共和政体,领导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局限性,主要应该从这些人的阶级属性和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来思考,即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第一小问出路,由材料三“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和“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再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得,陈独秀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第二小问趋势,由材料二中的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和孙中山所进行的改良和革命可得,从学习器物到制度,由材料三“最后之觉悟”可知,再到思想文化,总体上来说这一过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