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33年1月,《独立评论》发表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其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任人宰割的“一大块肥肉”。该政策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独裁专制 B.对日妥协 C.屠杀民众 D.围剿红军
2.1936年,国民政府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麦粉进口下降至15%。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这说明( )
A.民族工业摆脱列强控制 B.民族工业遭受严重冲击
C.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3.如图报纸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4.1928年,因日本制造“济南惨案”,中国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 )
A.革命重心由政治转向了经济领域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D.反帝斗争与增强国力相结合
5.1928~1936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又一次高潮,1936年,工业发展达到了近代高峰,这一年工业资本比1920年增长了两倍。这一时期工业发展( )
A.表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促使民族经济发展更加稳固
C.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健全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6.如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示意图。其中两次高峰均得益于( )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
C.国家的统一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7.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部分)》,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3年 3万 48.7%
A.国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妇女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
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D.清朝末年废止缠足等法令的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8.下表为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进出口 时间 国别 进出口 时间
美 英 日
进口 民国二十年 71% 44% 55%
民国二十一年 66% 40% 56%
民国二十二年 17% 70% 39%
民国二十三年 26.64% 16% 87%
民国二十四年 45% 50% 84%
出口 民国二十年 80% 9.39% 31.89%
民国二十一年 47% 99% 27.27%
民国二十二年 37% 79% 61%
民国二十三年 58% 58% 16%
民国二十四年 50% 11% 79%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出版
A.国家干预政策助推美国扩大对华的进出口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英国贸易受阻主因
C.国力下降导致日本对华贸易遭受列强挤压
D.列强侵略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萎缩
9.20世纪三十年代,闽浙赣苏区根据地推出多项措施,如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包股票;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几条对外贸易的路线;成立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等。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B.是对苏俄经济政策的有益借鉴
C.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D.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10.标语是时代的反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风格的标语。下图所示标语应该出现在(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1.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革命统一战线道路
C.国共合作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国民政府不理解农民,看不到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对农民的疾苦也漠不关心……恰恰就是在这个被忽视的区域,毛泽东的天才得到了最高度、最成功的发挥。”下列史料能够佐证作者观点的是( )
A.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件
B.《西北文化报》报道西安事变的文字
C.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合影
D.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图影
13.《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中写道:“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这描述的是(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4.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师长余洒度仍然坚持“直攻长沙”的意见。毛泽东坚决反对再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毛泽东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动员农民配合北伐军 B.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C.在农村推动土地革命 D.维护党中央路线的严肃性
15.官田兵工厂是1934年由中央修械厂和红三军团修械所等机构合并,在江西兴国县官田村成立的。兵工厂前后修配了步枪4万多支、迫击炮100多门、机关枪2000多挺,翻造子弹 40多万发,制造手榴弹6万多枚、地雷5000多个。此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工农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 B.国民大革命的迅猛发展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D.“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16.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党员人数(( )
A.北伐战争的开始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7.1929 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中共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毛泽东当选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有助于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使中共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下来
D.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8.陈云在提及某次会议时明确地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该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19.石仲泉认为: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这体现了红军长征( )
A.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紧紧依靠人民最终取得胜利
20.“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指的事件( )
A.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右倾错误
C.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促使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其会师地点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大渡河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红军赶到时,桥上只剩下几根光溜溜的铁索……22位勇士组织成突击梯队,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突击队员刚冲到东桥头,敌人就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红军勇士奋不顾身冲进大火,穿过滚滚浓烟……敌人最终丢桥溃逃。”材料所描述的战斗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期间 B.秋收起义过程中
C.井冈山会师前夕 D.红军长征期间
23.毛泽东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性质
B.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转移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4.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转战陕北
25.“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材料中毛泽东所说“我们”开始“自己想问题”的重要标志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二、非选择题
2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10分)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6分)(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
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4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8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然而,革命根据地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是不同寻常的。根据地清醒地分析了形势,在决定教育优先发展的部门时,在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首先注重成人教育。在学制方面,少则几个月,长不过年余,是典型的速成。课程内容方面,注重讲斗争、讲时事、讲政策、讲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将劳动列为重要课程,并且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在苏维埃时期,以乡村为单位依靠群众办夜校、识字班等,由政府出一部分经费、场地、设施和部分经费由各乡村自行解决,重视群众对学校的支持和监督,大大促进了根据地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根据地教育特定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教育的成功经验。(6分)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精选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D D A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B C B C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C B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1933年蒋介石的政策“使中国变成任人宰割的‘一大块肥肉’”结合所学,1931年日本侵华,蒋介石对日妥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故选B项;据所学独裁专制是针对内政,不会使中国变成任人宰割的“一大块肥肉”,排除A项;屠杀民众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不是“自杀政策”,排除C项;围剿红军不会让中国变成任人宰割的“一大块肥肉”,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1936年,国民政府轻工业进口大幅下降,机器进口明显增加,这说明中国轻工业发展较快,机器生产有所增长,体现了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故选C项;近代中国工业从未摆脱列强控制,排除A项;民族工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较快发展,排除B项;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报刊标题“宁汉接触”“汪精卫缉共党首要”等可知,其是1927年7月15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结合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可知,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故选C项;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两党依然在合作,排除A项;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是在1936年,排除B项;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是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全国反日大会”提出了“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的口号,说明当时反帝斗争与发展民族工业、增强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故选D项;1928年中国革命的中心仍是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排除A项;B项发生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8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改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1928~1936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又一次高潮,1936年,工业发展达到了近代高峰,这一年工业资本比1920年增长了两倍”,可知抗战前我国工业发展相对稳定,为全面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项;因外国侵略和战争,我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并不稳固,排除B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并不健全,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图表中两次高峰分别在“1912至1919年”的一战期间和“1927至1936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结合所学,一战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两次高峰均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故选A项;选项表述只适应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一战期间中国并非统一状态,选项表述只适应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1930年到1933年,女工占产业工人比例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故选B项;国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妇女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是在民国初年,排除A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获得迅速发展是在民国初期,不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排除C项;废止缠足等法令的推行是在民国初年,不是在清末,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即1931到1935年),美、英、日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情况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美国扩大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故选A项;1930年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对象是日本,与英国对华贸易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当时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和残酷掠夺,国力得到增强,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并没有萎缩,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三十年代,闽浙赣苏区”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创立股份制,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有利于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包股票;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几条对外贸易的路线;成立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不能得出这是学习苏俄经济政策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是经济上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无法得出已经粉碎军事围剿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是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措施,没有相关和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政策的问题,无法得出激发了农民参战积极性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拥护中国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中国工农红军”,可知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军队的称呼,故选C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军队的名称是国民革命军,排除B项;土地改革时期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可知,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其中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故选D项;国民革命后城市中心道路失败,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革命统一战线被破坏,共产党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B项;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才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看不到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对农民的疾苦也漠不关心……毛泽东的天才得到了最高度、最成功的发挥”可知,毛泽东理解农民,并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件,故选A项;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主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与“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无关,排除B项;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所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与“理解农民”无关,排除C项;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举行的一次大规模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游行运动,与“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共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红军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排除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B项;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可知,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向农村进军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故选B项;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北伐)失败,排除A项;在农村推动土地革命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毛泽东转向山区和农村违背了党中央“城市中心论”的路线,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官田兵工厂是1934年由中央修械厂和红三军团修械所等机构合并,在江西兴国县官田村成立的”结合所学1934年国共对峙,共产党在江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因此,此厂的发展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关,故选C项;据所学1934年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工农红军的发展受限,排除A项;据所学国民大革命于1927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据所学1934年“左”倾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并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农民党员大幅上升,故选B项;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A项;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到1945年,无法解释1928—1931年间党员的数量的上升,排除C项;解放战争胜利是在1949年,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12月,当时正处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而古田会议确定的内容和之后的实践则使得中共在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得以生存下来,故选C项;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是之前的三湾改编,不是古田会议,排除A项;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由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与题干时间“1929年”不符,排除B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与题干时间“1929年”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可知,其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故选C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排除A项;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的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与材料“长征途中”不符,排除B项;1937年是陕北洛川会议确立了依靠人民群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可得长征播洒了革命的种子,让革命的火种迅速扩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这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不是理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这些无法说明已经胜利,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求生存”“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结合所学,反映的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的长征,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选C项;结合所学,在红军长征前就已经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长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促使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非材料中的长征,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选D项;①是瑞金,是红军长征的出发点,而非会师地点,排除A项;②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地,发生在1935年1月,当时红军还未冲出国民党的包围堵截,排除B项;③是吴起镇,是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的地方,排除C项。
22.【答案】D【解析】强渡大渡河是在1935年,处于红军长征期间,故选D项;A项是在1926—1927年间,排除A项;B项是在1927年,排除B项;C项是在1928年,排除C项。
23.【答案】D【解析】根据毛泽东诗句内容可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长征,故选D项;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性质,排除A项;长征时期的军队称“工农红军”,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C项。
24.【答案】C【解析】材料“一头连着黄土高原,头连在瑞金城外”可知,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由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到达陕西的吴起镇,故选C项;北伐战争从广东出发,与材料“瑞金”无关,排除A项;南昌起义在江西省会南昌,与材料“瑞金”无关,排除B项;中共从延安撤离,转战陕北,并非从瑞金出发,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B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排除C项;1937年洛川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示例: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编》提岀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出的问题。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根据地建立各级行政机构;进行土地革命,红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林则徐或洋务派活动、太平天国或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等史实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地主、农民和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进行的探索。注意题目中强调的要求,即选择其中的两个阶级,每个阶级各举一例,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等。
(2)依据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三“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能得到百姓的帮助”、“民众都分了田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道路的正确、根据地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的作用和民心所向等方面,分析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27.【答案】
(1)背道而驰: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斥外国事物。(4分)
实践结果: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4分)(局限回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割据混战也可得分)
(2)有利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失望;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鼓动。(任意两点4分)
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若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具体史事(实)也可得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任意两点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道而驰,原因应从不同方案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来回答,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运动盲目排斥西方文明。第二小问结果,可以从成功与不足两个角度对孙中山的实践进行总结,一是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二是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2)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可得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据材料二“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可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据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可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据材料二“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可得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据材料二“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可得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鼓动。第二小问表现,据所学,考生可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考生亦可回答诸如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具体史实),毛泽东思想等等。
28.【答案】
(1)背景:残酷的战争环境;农村社会经济的落后;文化教育底子的薄弱;革命斗争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地制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学。(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可得残酷的战争环境;据材料“注重讲斗争、讲时事、讲政策、讲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可得革命斗争的需要;据材料“将劳动列为重要课程,并且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可得农村社会经济的落后;据材料“以乡村为单位依靠群众办夜校、识字班等”可得文化教育底子的薄弱。
(2)据材料“在学制方面,少则几个月,长不过年余,是典型的速成”可得因地制宜;据材料“课程内容方面,注重讲斗争、讲时事、讲政策、讲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可得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据材料“讲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将劳动列为重要课程,并且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可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据材料“重视群众对学校的支持和监督,大大促进了根据地教育的发展”可得依靠群众办学等经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