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4:20:17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①夫子其人,大概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晰、气象最宜人的伟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
②《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
③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该寻找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诚哉是言也!
④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
⑤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摘编自刘强《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论语新识>自序》)
材料二:
①同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个体,尊重个性发展相反,中国伦理传统却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层层统属,各有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而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则是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而达到“群体和谐”、“四海一家”的儒家理想社会状态。这里反复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稳定状态,至于个人的权利和意志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伦理道德标准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不无关系。农业社会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地域生活中,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的机会较多,所以比较容易形成集体活动的群体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较大的家族。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也正是在这种静态、稳定的社会中形成的。“群体和谐”的伦理追求,既有其优长,也有其不足。从优长的一面看,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社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民族乃至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往往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能够比较团结、和谐一致。
②同时,在群体生活中,一般而言,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同舟共济,比较具有人情味。但过分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必然会压抑个性的发展,限制个人的创造力,也会使集体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钱穆批评儒家伦理道德的缺陷时,指出:“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使他们偏向社会上层面忽略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群体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这是很有见地的见解。的确,如何维持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不因强调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体自由,最终阻碍民族创造力的发展,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①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②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谦”即谦卑、谦和、谦虚;加“逊”,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
  ③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四个词,其一是“友善”。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友善”是对周围熟悉人的。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了,我们每天要接触很多陌生人,可是我们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只是对亲友才“友善”。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人,如果不是熟悉的,就舍不得给一个笑脸。这就是一些有海外旅行经验的人感叹的,出境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才知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现在这样子,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来自“礼义(仪)之邦”!
  ④“礼”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
  ⑤请看,那些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的人们,那个争执中拿开水泼向空姐的女子,最要害的不是懂不懂礼,而是心中对别人有无仁爱之心——但凡有点爱心,都不会那么横那么狠吧。
  ⑥孔子尊敬的政治家管子,是个务实主义者。《管子》“国颂”篇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篇解释“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为什么必须“礼不逾节”?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礼”的学说,不论儒释道,“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可取之处仍然是主要的。
  ⑦总而言之,我认为“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道理其实很简单。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如果要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平。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需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该表达感谢,这是最起码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彬彬有礼,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
(摘编自鄢烈山《也来说一说“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B.中国伦理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群体和谐”、“四海一家”,所以它的社会是静态、   
  稳定的。
C.材料二能够解释材料一的“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这一观点。
D.材料三认为在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里,要与时俱进,对陌生人也应该“友善”,这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根据这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是“千古一圣”,《论语》一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B.我们在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维
  持适当平衡。
C.在社会伦理层面,儒道释关于“礼”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D.“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但不能因“仁爱”与“谦逊”而破坏了“秩序”,社会是需要守秩
  序的,是需要“礼制”的。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
  B.《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疫中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责任自觉。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简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4分)
 
5.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①,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作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
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他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 ①“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 
  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
  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
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
  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海明威不喜用深奥的大词,他使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准确地表情达意。文中出现的意大利词汇,为作品
  增添了异国国色彩,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C.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
  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D.小说以全知视角,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
  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8.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节选自西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此指百里奚。羖,羊皮。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回。
材料二: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已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材料三: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人常以公、卿、大夫等位第序官僚。其中,大夫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它和后来成为行医者称
     呼的“大夫”不是同一个概念。
  B.“孝悌”“忠信”,儒家德行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
     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孝顺父母。
  C.“先君”指的是陆游的父亲。“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古人在称呼前加“先”字,以示对死者
     的尊重,如“先父”“先哲”等。
  D.“昏耄”,亦作“昏髦”,意思是衰老,老迈,糊涂。 “昏耄”一词,与古人对年龄称谓的习惯有关,
     古人称八九十岁为“耄耋”。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尚贤是我国优良传统。秦穆公知贤重用百里奚,称霸诸侯的这一段历史,表明贤才是国家之重宝。
   B.陆游借祖先的实例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C.叶氏家训一方面点出治生的手段,鼓励子弟积极治生;另一方面又告诫族人治生不得利己妨人。
   D.陆氏家族与时俱兴,文儒继出是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时楚公已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4分)
 
   (2)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4分)
 
14.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15~16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①浓,小槽酒滴真珠红②。
烹龙炮凤玉脂泣③,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④坟上土!
【注】①琥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0%A5%E7%8F%80 / 6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86%E8%BF%9B%E9%85%92 / _blank ):色黄净,喻指美酒。②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③玉脂泣: 
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④刘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4%BC%B6 / 225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86%E8%BF%9B%E9%85%92 / _blank ):晋人,“竹林七贤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B%B9%E6%9E%97%E4%B8%83%E8%B4%A4 / 34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86%E8%BF%9B%E9%85%92 / _blank )”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5%92%E5%BE%B7%E9%A2%8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86%E8%BF%9B%E9%85%92 / _blank )》。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前五句作者通过基本视象、具体画面、镜头的衔接来“造句谋篇”。虽纯是感性显现,而画面与画面间 
  又有内在逻辑联系。杯、酒、滴酒的槽床……相继出现,就给人酒宴进行着的意念。
B.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境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C.“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
  行乐。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象刘伶那样终日醉酒,最后酗
  酒而死。
16.鲁迅说,诗中之情无不出自“真的神往的心”,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真的神往的心”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 
   和“质”的关系。
《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 ①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1)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 a 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 b 蓬篷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壳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2)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 c 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
d 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 ② 。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8.阅读以上文段,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暴风的猛烈。
  B.b处“蓬蓬勃勃,潇潇洒洒”的逗号表示单独强调。
  C.c处“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用整句,以声律美来表达生命的单纯而美好。
  D.d处的问号包含了不确定的语气,表现对新生的期许和赞美。
19.根据上下文,补写①②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准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1)(2)处画波浪线的两句话。(4分)
      
21.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4分)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得出老张讨人嫌、人缘不好的结论。
   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图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①
   ②
22.下面这则文字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每户德国家庭都会遵守“阳台守则”。住户可按自己的意愿装饰阳台,但一定必须妥善固定设
备。藤类植物不能随意攀到邻居家里,若发生植物“越界”,则必须修剪。在阳台上,住户可接待
客人,但22点后,住户不能在阳台上大声说话,更不能举行影响邻居的活动,虽然在室内,也不能
大声喧哗。德国有专门的秩序警察,违反守则者,轻则罚款,重则坐牢,承担刑事责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年6月29日,中央组织部授予“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社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扎根社区40余年,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林丹等29人“七一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二:
今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袁隆平雕像前满是鲜花 。网友:今天我也乖乖把饭吃完了。
材料三:
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脊梁》一书中写道:“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前进,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要面向全校同学演讲。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 【解析】A项,“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无中生有。 B项,因果倒置,是静态、稳定的社会形成了中国伦理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的特点。D项,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有等第观念的,材料三认为在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里,要与时俱进,对陌生人也应该“友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2. A 【解析】原文“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是假设,《论语》并没有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3.B 【解析】 B项《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完全是个人情感的追求,并没有站在家族的立场上去考虑自己的婚姻。而其他三项都体现了“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这一特征。
4. 首先指出中中国伦理传统的特点,接着阐述这种传统在宗法社会中的表现,然后论述了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最后指出这种伦理追求的优长和不足。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材料三中的我正是在读了《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后,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才感到“礼”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 才能理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仁爱”思想。所以自己要读《论语》。(2分)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有人舍不得给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陌生人一个笑脸,不知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对待,有人毫无仁爱之心,能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为一点争执拿开水泼向空姐。面对此,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应该要劝人读《论语》。(2分)在晚自习的时候保持安静,不随意讨论而影响其他同学,寝室生活也是如此,熄灯后大家就要自觉保持安静。只有这样事事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才会显得彬彬有礼,才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才是孔孟文化熏陶下的“礼义之邦”。(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均可给分)(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解析】A项,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说法错误;B项,“‘我’感到很伤心”于文无据;C项,“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理解错误。
7.D【解析】D项“全知视角”,错误,应是有限视角。
8.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1分))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1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1分)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1分)
评分标准:作用4分,任选3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9.(示例)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评分标准: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身份,联系题目“在异乡”中“异乡”的含义,从多个角度分析。如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发生地米兰的角度、与正常人“隔绝”的伤员的角度等。意大利的米兰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解析】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的原文标点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原意是“秦国,国土虽然小,志向却很大;地方虽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启用用五张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本句断句时要关注:“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是对称句式;“身举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是四字句。综上结合,故选D
11.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一些称谓、官制、建筑名称、纪年、文书名称、礼仪、典章制度、行政区划等,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孝悌’指的是孝顺父母”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故选B。
12.D 【解析】D项,“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错误,原文“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只是列举了农工商士四种人的不同谋生办法,同时更强调要发挥“士”的表率作用,也就是说成为“圣贤”仍是叶氏对子弟的期望,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
13. (1)这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以喝汤吃饼作为美食,像这样忧愁叹息。
评分标准: 是:这,此。 顾:却。 泰:美好的事物,美食。 愀然:忧愁的样子。
      “是”“顾”“泰”“愀然”各1分
(2)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议,暗中有鬼神降罪,对于自己来说也心中不安,何况这灾祸是不能说得尽的。
评分标准: 非唯……况:不但……更何况,翻译出递进的意思即可。 物议:众人议论,非议。
      幽:暗地里。 胜:尽,完。
    “非唯……况”“物议”“幽”“胜”各1分
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1分) 陆游侧重有气节,道义。(1分) 叶梦得侧重作世人治生表率。(1分)
【解析】陆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与叶梦得文中“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都提倡子弟要节俭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
陆游提到“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即以改变节操营利为耻;而叶梦得认为在谋生时“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要正直诚信,不能损人利己;二人都认为不能够为了追求利益就放弃道德准则,营营逐利。
不同处在于,陆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即重视子弟要坚守节操道义,这是保持家风不堕的要务。
而叶梦得则更注重“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孙必须要懂得经营家业,有谋生之计,作世人表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D【解析】 最后两句以终日醉酒表露了生的无聊,这样,就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将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揭示出来了,并没有劝人们不要象刘伶那样终日醉酒,最后酗酒而死的意思。
16.作者笔下的杯是“琉璃鍾”,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2分)。它们分别属于形容(“琉璃鍾”形容杯之名贵)、夸张(“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借喻(“琥珀浓”“真珠红”借喻酒色)等修辞手法,对渲染宴席上欢乐沉醉气氛效果极强。(2分)炒菜油爆的声音气息本难入诗,也被“玉脂泣”、“香风”等华艳词藻诗化了(1分)。作者正是运用这么多词藻,这么多的手法,写出了“真的神往的心”和对人生的深深眷恋。(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每空格1分)
17、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 【解析】“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错误。“疾风”是指急剧而猛烈的风。“急风”指强烈而突然的风。此处语境是指遇到暴风雨,所以此时应该是“急剧而猛烈”的风,才能符合“暴风雨”的猛烈,此处没有“突然”的意思,所以“疾风”不应该换成“急风”。
19.【答案】①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评分标准: 每点2分
【解析】①由下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可知,是在说“生命像什么”,结合上句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下文却说“生命像什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由下文“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可知,是在说“痛苦和快乐”的关系,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由此可知,痛苦和快乐相生相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20、(1)句是比喻 (借喻),用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浩大。 (2)句是借代,用“枯黄”代指落叶,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评分标准:指出手法,得1分;能写出表达效果的,得1分)
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
②书店里的图书也很丰富,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评分标准:每点2分 ,符合表达语境,即可。
【解析】 分析示例可知,“问题语段”的逻辑错误为:根据特殊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老张跟别人吵架”属于特殊事例,据此就作出“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判断,是不合逻辑的。由此推断,“图书馆的图书非常丰富”只是这所大学的一个特点,据此并不能得出“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的结论,仿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先指出语段错在哪里,然后选择一个满足语段前提的事例,用反问的语气进行反驳即可。
22. (1) “一定必须”重复 , 去掉“一定”      
   (2) “随意”不合逻辑    , 去掉“随意”       
  (3) “更”没有递进关系   , 改为“也”或者空着  
  (4) “虽然”关联词不当 , 改为“即使”     
    (5)“重则坐牢,承担刑事责任”顺序不当 , 改为“ 重则承担刑事责任,甚至坐牢”
评分标准:每处能指出不妥当处并且改正的,得1分;每处能改正的,得1分;每处只指出不妥当处,没有改正的,不得分。
【解析】”一定”与“必须”有重复累赘之嫌,所以删掉“一定”妥当些。“随意”放在文中会发生不合逻辑问题,藤类植物是不能攀到邻居家,更谈不上说“随意”了。“在阳台上大声说话”与“影响邻居的活动”之间没有递进关系,所以不能用“更”,可用“也”或者不需要其他字词。语句句意是说条件关系,不能用“虽然......也”,关联词错误,用“即使......也”可行。“重则坐牢”与“承担刑事责任”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应该互换位置,改为“重则承担刑事责任,甚至坐牢” 。
四、写作(60分)
【审题】
本次命题是多则材料综合立意型的任务驱动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取向。材料一、二以实例告诉我们要向时代杰出人物学习,他们是成功人士,他们具有历史使命感,材料三引导我们要做一位成功的人,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三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交点是要做一名成功的人,一名有历史使命感的人。第三则材料的第一、三种人,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是正能量的群体,而材料一、二又是颂扬这一群体,所以也告诉我们时代需要“脊梁式”人物,时代要颂扬“脊梁式”人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做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2、做一位坚持不懈,走向成功的人 3、时代需要脊梁
4、时代要颂扬脊梁
偏题立意
1、做一位坚持不懈的人
2、做一位明智的人
【评分标准】
(一)总体要求
1、阅卷基准分 42 分。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对于写作中表达出来的低俗、错误、负面的价值观要严控赋分标准,原则上不超过20分,严重的赋分5分以下。
2、高分作文对语言、文面和结构有更高的要求。议论类作文语言要求明确、清晰、鲜明、有力,文学类文章语言需凸显可感性与生动形象性。文面整洁美观,结构清晰有逻辑层次。作文分数愈高(原则上52分以上),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就要越严格。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
(二)评分等第
第一档(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文章有深度有大格局,论证层层深入,语言表达有文采且感染力强。
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文体明确。文章有一定深度,体现思考过程和成果,语言表达有一定文采。
第三档(45-49)较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作,文体较明确,语言通顺,思考有一定深度。
第四档(40-44)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提出浅层观点,缺乏一定的思考,表达尚可,能看出一定的文体。符合本档基本要求,要打基准分或以上。
以上四档的具体操作,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要敢于打高分。比如以下情况:
结合材料立意正确思考较浅的打42分,语言好可以打45分,语言差打40-42分;(第四档)
结合材料立意正确,能由观点展开深入阐述题目中各个关键词或他们之间的联系的可以打45分,语言好可以打48分;(第三档)
在第三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有的深刻思考和认识的打48分,语言好可以打50-52分;(第二、三档之间)
境界高远,既能结合时代又能结合自身生活,围绕主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且语言有文采打53分以上。(第一、二档)
第五档(35-39)大体围绕主题来写,没有写出认识和思考,仅以罗列事例为主,文体模糊、不伦不类,语言风格不统一,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
第六档(0-34) 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0—34分。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但仍能够部分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 25-35分。对于明显全文套题抄袭(包括抄本试卷上的素材)的,要严厉打压,打分在15分以下。(第六档很难制定更为详细的参照区间,请大家根据以上大体的区间设定,并综合考量文章各方面情况打分。没那么严重的,不要轻易打15分以下。已经很严重的,也请千万不要打34分以上。低分作文是仲裁卷的一个重要来源,打分务必谨慎。)
其他说明:
①无演讲稿一定的格式特点,扣2分。
②无题目扣2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③字数严重不足评分标准:600字至800字,缺50扣1分;500-600字,25-35分;400-500字,15-25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
④文面整洁,书写规范整齐。文面不整洁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土虽然小,志向却很大;地方虽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启用用五张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以此推断,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节选自西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我家在唐朝作过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流传下美好的名声。想到后世子孙不能够侍奉伪朝,苟且地贪图富贵,因而羞辱先生名声,便弃官不入仕。向东迁徙度过长江,沦为一般老百姓。孝顺友爱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诚守信的名声在乡里显扬,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没有改变。宋朝兴起后,天下一统,陆家于是与时代一道兴盛,此后百余年间,文豪名儒相继出现,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孙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潜心于治学,代代相承,从此,又成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昌盛无比了。
然而我对于这种情况私下里仍有惧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顿贫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败。我在童子时,先父曾谆谆教导说,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终身未曾积累更多的财产;家人有稍微改变旧俗的,就很不高兴;晚年时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就继续居住)。祖父楚公少年时尤其贫苦,衣带破旧,就用绳子接续断裂处。祖母秦国夫人曾经作了一件新襦裙,攒了好几个月的钱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饭弄脏了它,竟至于哭泣着不肯进食。小姑嫁给石家人,回娘家探亲,食物中有笼饼,她立即起来道歉说:“我浑浑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谁过生日。”旁边的人有的偷偷发笑。楚公叹息说:“我家从前,好几天都喝粥,每年过节或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这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以喝汤吃饼作为美食,像这样忧愁叹息。我出生得太晚,所听说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子弟,又将要不再听闻这些事了。而旧时的家风此时已经毁坏严重。子弟们厌恶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向往肥肉精粮的富贵生活,常常还把以前的事当做忌讳不让孩子们听闻。这样家中风气放任而不能再恢复,并且有把子孙陷入危险受辱之地,沦落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险。回想从前祖先们父子兄弟致力于耕织种桑,安居乐业而终身不必愧疚后悔,这是可以重新恢复的吗?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如果屈节用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啊。子孙们一定要以之为戒,这样就还没有毁坏亡废的端倪。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材料三:
出外劳作,归家休息,是农家赖以生存的办法;在作坊里打造作品,这是手工业者用来谋生的办法;把某地所有的事物迁徙到没有的地方去买卖,这是商家谋生的办法;焚膏继晷日夜苦读,这是读书人谋生的办法。然而读书人作为四种百姓之首,尤其应该勉励自己成为表率,效仿古人体察天地万物的志向,如今连一种生计也不能从事,还说什么大丈夫呢!
经营家业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竞相追逐,胡乱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对自己有利却对他人有害,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议,暗中有鬼神降罪,对于自己来说也心中不安,何况这灾祸是不能说得尽的,这难道是善于谋生吗?
节俭,是守家的第一法则。因此凡是日常用度,奉养父母,一概以节省为本,不能过多。宁可使家中多有盈余,也不要使粮仓有匮乏的时候。况且奢侈之人,他的精神气度一定有所消耗,欲望过于强烈而意气骄傲,贫穷到极点而不顾廉耻。节俭的不可忽视就有这么重要!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2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