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三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三历史月考试卷 (体育班)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
第Ⅰ卷(共48分)
1、选择题:本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教训落后、腐朽的中国政府 B.占领和扩大在华商品市场
C.改造异教徒 D.割占中国更多领土
2.《南京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C.赔款2100万元 D.协定关税
3.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4.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5.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所拍卖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兔、鼠首铜像,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导致它们流失海外的侵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虎门销烟 北洋舰队“致远号”战舰 义和团旗帜
A.反抗外来侵略 B.探索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7.“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作者曹润堂)这首写于1895年的诗歌反映了哪一场战争的情况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下列条款中体现出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新特征的是
A.……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
B.……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
C.大合众国船只进通商各港口时,必将船牌等件呈交领事官,转报海关……
D.……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9.“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下列事件按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香港岛被英国割走②外国军队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 ③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11.《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12.身居清政府大员得廷雍和保定另两位官员被联军斩首示众。从当时联军的一份布告中可知,罪名是“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联军此暴行的依据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4.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15.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6.“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比如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有。”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次大会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18.如果我们上网搜索下图中的历史信息,应输入的“关键词”是
遵义会议旧址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A.国民革命 B.红军长征 C.战略大决战 D.渡江战役
19.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20.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中国国民党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D.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
22.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23.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将词《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次重庆之行
A.签署了“双十协定” B.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C.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D.通过了《共同纲领》
24.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25.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26.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
A.1895——1898年 B.1898——1911年
C.1912——1919年 D.1919——1937年
27.民族工业发展中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庇护的根本原因
A.民族资本薄弱 B.封建势力强大
C.资本主义的强大 D.中国的社会性质
28.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9.甲午战后,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的原因是
①列强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清政府进行改革,设立了商部 ④清政府采取措施奖励工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事工业
31.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③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2.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国的建立②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④国货物美价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33.下列对近代服饰风格演变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民间服饰变革推动政府服饰变革②政府倡导推行又使新服饰走向社会下层③“易服”与“断发”并行,是社会变革的缩影④洋装与传统服饰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共3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题,共34分。
34.(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毛泽东认为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2分)在革命道路问题上以后又有什么发展?(2分)
(2)遵义会议在党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请说明理由。(6分)
(3)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2分)作为“里程碑”,它与材料二又有什么不同?(2分)
(4)学习了近现代史,请续写一个你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名称,并说明理由。(4分)
35.(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的确立。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6分)
历史体班答案
1-5 BDBBB 6-10 ACDDB 11-15 BDCDB 16-20 DBBAC
21-25 DAACA 26-30 CDDCB 31-33 BCB
34.(1)走俄国人的路(或城市中心论)。(2分)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2分)
(2)遵义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和组织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此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局面,革命形势转危为安。(6分)
(3)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2分)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可选其他事件,言之有理即可) (4分)
35.【解读】由史料一“苏俄帮助孙中山”“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单方面转变”“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背景。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等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
(1)提示:背景:十月革命爆发,苏俄对华政策转向务实;孙中山革命屡战屡败,需要新理论,同时其思想发生深刻转变。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变化。(6分)
历史意义: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国民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4分)
(2)提示: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