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可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辛亥革命》可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2 13: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
第一次是 ——中共十五大报告
辛亥革命
江苏省沛县中学 刘绍伦
第四单元第13课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考要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含义
武昌起义
狭义上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10月10日的
广义上
辛亥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
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经过(武昌起义)
1.背景:
2.经过: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中国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四川保路运动创造有利时机。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成卖国工具;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5)湖北新军中有一定数量的革命力量,为革命主力军
(3)思想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
1、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时间:
B、地点:
C、主要领导人:
D、政治纲领:
E、机关刊物:
F、性质: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三民主义”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1、革命爆发( 1911.10.10 )
⑴建立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总统:孙中山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⑵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高潮(成果)
3、结局: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武昌起义发生的主要原因
革命党人的主动精神或革命首创精神。
(1)内容: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反封建
B、各项权利 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不完全学美,总理限制总统权力,为袁世凯而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性质:
意义:
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有着重要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2)评价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下诏退位: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政权被篡夺的标志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政治上: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会方面:革除社会陋习,改变社会风气。
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共进会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
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 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随堂巩固】
1.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2.(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3.《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4.“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6.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7.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心内容是( )
A.驱逐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9.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兵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到,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0.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孙中山得出上述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武昌首义成功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
11.以下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述,其中与教材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并未对此做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B.“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C.“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D.“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13.2003年l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14.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二、非选择题: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等。(4分)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 (4分)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为什么
答: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意义是重大的。
原因:从横向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 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6分,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2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14.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二、非选择题: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等。(4分)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 (4分)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为什么
答: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意义是重大的。
原因:从横向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 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6分,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2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三民主义提出提出
(1)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正式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局限性)。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巩固政权
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族主义是前提
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