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行,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中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 蝙蝠飞行时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2.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南北半球,马桶下水的旋转方向不同。”小科为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以下做法属于获取证据的是( )
①相信这种说法
②建立新的假设
③查找资料研究
④亲自动手实验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3.科学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 )
A. 小明到椒江的大陈岛旅游,为“甲午岩”的雄伟而叹服
B. 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C. 苹果落在牛顿身上,结果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D. 天空布满了乌云,小明觉得特别闷热,由此他认为天快要下雨了
4.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那么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如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放在 25 ℃环境中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放在 25 ℃环境中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放在 0 ℃环境中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 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 甲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C. 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D. 霉菌和细菌结构上的不同是霉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为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问: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妈妈也不知道,于是她开始了探究。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设计实验方案 D. 得出结论
6.小明肚子疼到医院里看医生时,通常医生问哪里疼、有无拉肚子、是否感觉疲劳,然后用手去触摸一下,并叫他去测体温、化验血液、大便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 建立假设 B. 提出问题 C. 收集证据 D. 制定计划
7.小研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研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 实验不成功,停止实验
8.问题是探究之源,课堂上我们一般会根据情景及生活经验,提出明确而科学的问题。在探究“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提出的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养鸡场孵化箱里的蛋是种蛋,为什么种蛋能孵化出小鸡
B. 鸟蛋颜色、大小不一,但结构都一样,我想知道鸟蛋是怎样孵出小鸟的
C. 假如树林中没有鸟,谁来捉害虫
D. 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到处乱跑,可刚孵出的小燕子全身无毛,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9.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可以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掠过,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
A. A B. B C. C D. D
10.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数据,实验数据表(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 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B. 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 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D. 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11.某同学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找到潮虫的地点与数量,如右表所示。根据探索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潮虫只数
篮球场上 0
水槽下 26
湿花盆下 19
干草地中 3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12.某同学家有一批盆栽的杜鹃,过去一直开深红色的花,今年却开出了浅红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浅红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相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二、填空题
13.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生物钟”紊乱的人记忆力是否会下降呢 带着这个问题,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①将32只健康老鼠(年龄、大小等条件均相似)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饲养在两个相同的鼠笼中,分别标上A组、B组。
②利用遮光布和灯光等方法打乱A组老鼠的“生物钟”,B组老鼠保持自然昼夜节律不变。保持其他条件都相同进行饲养。
③ 饲养四个星期后,让A、B两组老鼠走同一迷宫,记录老鼠从入口到达出口所用的时间。5小时后让A、B两组老鼠第二次走原来的迷宫。获得数据如下表。
组别 老鼠走迷宫所用平均时间(S)
第一次 第二次
A 90.22 83.53
B 32.4 20.25
(1)B组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 。
(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________(填“A”或“B”)组老鼠记忆力比较差。
(3)受该实验的启发,请你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
14.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________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________。
三、解答题
15.草履虫是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常被用作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材料。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光照条件对草履虫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等量的草履虫分别放人6支盛有200毫升培养液的三角瓶中,3支放置放在光照下培养,3支放在黑暗处培养,其他条件应________且适宜。
(2)实验连续进行9天,每天记录各三角瓶中草履虫的数量,并计算 ________ ,最终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
(3)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草履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培养初期,其数量快速增多,是由于草履虫以________方式进行生殖的结果;但数量达到一定的值后,又会下降。根据图1、图2判断, ________条件下容易获得更多数量的草履虫
(4)草履虫常以水体中的细菌为食,食物通过图3的[③]口沟进入细胞,形成[________]________ ,经消化后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因此它们常用于环境科学的研究。
四、实验探究题
16.小明利用矿泉水瓶等器材制作了“会旋转的瓶子”。将矿泉水瓶去掉顶部,在靠近底部同一高度的侧壁上等距打若干个相同的小孔,小孔中插入吸管,再用细线将其悬挂起来,如图甲所示。
【实验目的】探究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往瓶中加水至一定水位,同时拔出吸管口的盖子,水从吸管中喷出,瓶子发生旋转。通过调节注水速度使瓶内水位保持不变。记录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需时间。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编号 水位深度 吸管数量/根 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1号 15 2 15.1 15.3 16.1
2号 4 7.9 7.3 8.2
3号 6 4.9 4.5 4.7
4号 7.5 2 5.0 5.3 5.5
5号 4 2.4 2.6 3.1
(1)根据图乙中吸管的出水方向,可判断矿泉水瓶沿________时针旋转。(选填“顺”或“逆”)
(2)实验中,1号矿泉水瓶旋转1周所需时间________秒。
(3)根据本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解答】A、通过这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是该实验所研究 ,A不符合题意;
B、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是该实验所研究 , B不符合题意;
C、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是该实验所研究 , C不符合题意;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题目中并未涉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 D
【解析】【分析】实验研究也称为实验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数据的一种方法。
【解答】 ①相信这种说法,对结论的认可,不是获取证据;故 ① 错误;
②建立新的假设, 不是获取证据,而是建立假设;故 ②错误;
③查找资料研究,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③正确;
④亲自动手实验,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④正确;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⑤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A、小明到椒江的大陈岛旅游,为“甲午岩”的雄伟而叹服,这是欣赏风景后的感慨,不属于科学探究,A符合题意;
B、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属于科学探究,B不符合题意;
C、苹果落在牛顿身上,结果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属于科学探究,C不符合题意;
D、观察到天空布满了乌云,小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感觉特别闷热,由此他建立假设:天快要下雨了,这属于科学探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 C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控制变量法,只有实验变量不同,对变量进行处理,为实验组,不做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其他条件为相同的理想状态,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实验结果。
【解答】A甲乙两组中橘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是相同,所以探究的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霉菌的生长需要水;
B甲丙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多个变量不能构成对照组;
C甲和乙、乙和丙组两组实验,一个研究的是水分变量,一个是温度,通过结论,对我们保存的食品需要注意,食品保存时应注意低温、干燥,故C正确;
D 霉菌和细菌结构上的不同是霉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霉菌是真菌,有细胞核,而细菌是没有成形细胞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小明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是研究问题的想法,因此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C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解答】由题中信息“医生问哪里疼、有无拉肚子、是否感觉疲劳,然后用手去触摸一下,并叫他去测体温、化验血液、大便等”可知,这些是医生在收集小明肚子疼的原因的一些证据,属于收集证据,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 A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反而是重视学生真正参加的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的经验和方法:观察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问题一定具有研究的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重复多次实验,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解答】A、当实验结果与原来假说不符合时,应该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 A正确
B、假设和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假设而去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B错误
C、我们在做实验过程应该尊重实验结论,不可以随意更改结果, C错误
D、实验应该进行多次,得到的结论需要去尊重, 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 C
【解析】【分析】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主要是指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产生的疑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科学的素养。
【解答】A: 养鸡场孵化箱里的蛋是种蛋,为什么种蛋能孵化出小鸡。是来自现象观察的科学问题,A错误;
B: 鸟蛋颜色、大小不一,但结构都一样,我想知道鸟蛋是怎样孵出小鸟的。是来自现象观察的科学问题,B错误;
C: 假如树林中没有鸟,谁来捉害虫。这个不是科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C正确;
D: 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到处乱跑,可刚孵出的小燕子全身无毛,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属于科学问题,D错误。
故选C
9.【答案】 D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这属于结论,A不符合题意;
B、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B不符合题意;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C不符合题意;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 C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主要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即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的量都相同,根据表格中的酒精浓度不同,即变量是酒精浓度,变量就是要探究的问题。
【解答】由表可知,当酒精的浓度分别是0(清水)、0.25%、1%、10%、20%,对应的水蚤心跳次数为35、45、30、23、死亡,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酒精浓度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酒精浓度太高还会导致水蚤死亡。
故答案为:C
11.【答案】 B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对照实验数据以科学探究方式切入解题。
【解答】通过表格可以分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种花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量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量很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区别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 A
【解析】【分析】如果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
【解答】经实验论证,发现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3.【答案】 (1)对照
(2)A
(3)合理休息、不熬夜等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组的老鼠在迷宫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记忆力较差,说明熬夜对于记忆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
【解答】(1)分析资料可知,利用遮光布和灯光等方法打乱A组老鼠的“生物钟”,B组老鼠保持自然昼夜节律不变。保持其他条件都相同进行饲养。则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2)分析表格可知,A组老鼠记忆力比较差。
(3)通过对老鼠的实验可知,打破“生物钟”,作息不规律,影响记忆力,影响健康,因此我们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要合理休息、不熬夜等。
故答案为:(1)对照 (2)A (3)合理休息、不熬夜等
14.【答案】 (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三、解答题
15.【答案】 (1)相同
(2)平均值
(3)分裂;黑暗
(4)④;食物泡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图3中①纤毛;②表膜;③口沟;④食物泡;⑤胞肛;⑥大核;⑦伸缩泡.
【解答】(1)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草履虫数量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保持一致)且适宜。
(2)实验连续进行9天,每天记录各三角瓶中草履虫的数量,为了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要计算每天的平均值。
(3)草履虫在适宜的环境中主要靠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因此在培养初期,其数量快速增多。但数量达到一定的值后,又会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缺少食物、代谢物积累、空间不足等。根据图1、图2判断,在黑暗条件下,草履虫数量较多,因此在黑暗条件下容易获得更多数量的草履虫。
(4)食物从[③]口沟进入细胞,形成[④]食物泡,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⑤]胞肛排出。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逆
(2)3.1
(3)水位深度相同时,吸管根数越多矿泉水瓶旋转越快;吸管数量相同时,水位深度越小矿泉水瓶旋转越快。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
(2)将1号矿泉水瓶旋转的时间相加,然后求出平均数,最后再除以5得到旋转1周所用的时间;
(3)比较1、2、3,分数吸管数量对旋转的影响;比较实验1、4或2、5,分析水位深度对旋转速度的影响即可。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吸管沿顺时针方向喷水,即对水施加沿顺时针方向的力,同时水对吸管施加沿逆时针方向的力,因此矿泉水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2)1号矿泉水瓶旋转5圈的时间:;
矿泉水瓶旋转1周的时间:。
(3)根据本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水位深度相同时,吸管根数越多矿泉水瓶旋转越快;吸管数量相同时,水位深度越小矿泉水瓶旋转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