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碱和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碱和盐(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3 09:27: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复习---碱和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图丙表示往锌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产生的H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D.图丁表示往稀盐酸和CuCI2混合液中滴人NaOH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2与NaOH溶液质量m1的关系
2.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一现象一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稀盐酸和碳酸钠 B.水和生石灰 C.锌和稀盐酸 D.水和硝酸铵
4.小明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上面喷酒了某种试剂,挂在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某种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如图),过一会儿,发现纸蝴蝶的颜色转变成红色。据此现象可推测,喷洒在纸蝴蝶上的试剂与烧杯中的溶液可能分别是( )
A B C D
纸蝴蝶上的喷洒液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烧杯中的溶液 浓盐酸 浓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5.将CaO和Na2O两种碱性氧化物的混合物溶解于水,加入足量的K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干燥的白色沉淀,测得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Na2O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44% C.56% D.60%
6.在人体的血液中,如果钾元素含量偏高,会引起心脏衰竭,甚至死亡;如果钾元素含量偏低,又
会影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这时就需要补充钾,一种医用含钾化合物的水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化合物是( )
A.KNO3 B.K2CO3 C.KCL D.KOH
7.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定某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中,通过
测定丙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目的(样品中其他成分遇盐酸不产生气体)。下列措施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
A.省去装置甲和丁
B.将丙中的NaOH溶液换成Ca(OH)2溶液
C.装置乙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即停止抽气
D.滴加稀盐酸之前,先抽气一段时间,除去装置内原有的CO2
8.溶液的密度随固体溶质溶解的增多而增大,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一定质量的其他溶质,如图,一悬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没在Ba(OH)2饱和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加入一些下列物质,能使弹簧秤读数变小的是(物体不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
A.H2O B.H2SO4溶液 C.Ba(OH)2晶体 D.BaCL2晶体
9.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其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B.能去除油污,可作厨房的清洁剂
C.固体氢氧化钠可用作二氧化碳气体的干燥剂
D.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0.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并充分搅拌,假设能反应的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完全后过滤,则在滤纸上能留下两种不溶物的是( )
A.硝酸铁、氢氧化钾、硫酸钠 B.碳酸钾、氢氧化钠、盐酸
C.硫酸铜、硝酸钾、氢氧化钠 D.氯化铜、银、锌
11.若9.6克不纯的(NH4)2CO3粉末样品(含的杂质可能是①NH4HCO3,②Na2CO3,③SiO2)跟足量稀H2SO4反应,共收集到4.5克CO2,且溶液中有残留不溶物,则样品中( )
A.肯定含有①②③ B.肯定含有①③,可能含有②
C.肯定含有①③,肯定不含② D.肯定含有①②,可能含有③
1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是由Cu2+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 B.观察Cu(NO3)2溶液
C.观察Na2SO4溶液 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13.某溶液含有软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Na2SO4·10H2O),可供选择的操作有:①加适最H2SO4溶液;②加过量金属Na;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溶液;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②⑥③ B.④⑥①③ C.④⑥③⑤ D.②⑥①③⑤
14.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即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依此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既是酸又是碱的是( )
A.CO B.OH- C.HCL D.HCO
15.下列做法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2HCL+FeO=FeCL2+H2O
B.向纯碱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
C.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过多的胃酸:Mg(OH)2+H2SO4=MgSO4+2H2O
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CO+O2CO2
16.下列离子能在pH=1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SO、NO、K+、H+ B.Na+ 、CL- 、OH- 、Fe3+
C.CI- 、NO、K+ 、Na+ D.Ag+ 、CI- 、CO、K+
17.下列转化能一步完成的是( )
①CH4→CO2 ②CaO→Ca(OH)2 ③HNO3→HCL ④Ba(OH)2→NaOH ⑤C→Cu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8.不另选试剂,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FeCL3、NaOH、HCL、H2SO4 B.HCL、KNO3、Na2CO3、Na2SO4
C.AgNO3、HCL、NaCL、HNO3 D.BaCL2、Na2SO4、Na2CO3、HCL
1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C.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D.除去Cu(NO3)2溶液中的少量AgNO3: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20.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盐酸至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
A.可能存在NaOH B.可能存在Na2SO4
C.肯定不存在BaCL2 D.肯定存在Na2CO3和Na2SO4
二、填空题
21.实验室用大理石(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束后,锥形瓶内已无气泡产生,但还有少量固体剩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小文和小明对锥形瓶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展开辩论:
小文说:因为瓶内有固体剩余,所以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而无盐酸。小明不完全同意小文的说法,请你说出小明的理由 。
按小明的猜想,写出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几种可能 。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设计实验证明,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22.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自色粉末,它
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现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区分。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的粉末是 。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某学生为了证明某白色晶体是(NH4)2SO4,他设计了两步程序:
第一步:为了证明NH的存在,必需的操作步骤是 ,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有NH 存在。
第二步:为了证明SO存在,该学生设计了三种方法:①加入BaCL2溶液,再加稀盐酸;②加入过量盐酸酸化了的BaCL2溶液;③先加过量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你认为上述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一种方案是 ,合理的理由是 。
24.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海带因富含碘元素而成为补碘的常用食物之一。小李想设计实
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性质相似,两者的溶液都是盐溶液,碘化银为黄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工业上将适量氯气通入无色碘化钠溶液就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少量碘(I2)溶于水的溶液,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可溶性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小李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海带灰用蒸馏水充分浸泡后过滤,得滤液;然后用以下3种方法,去检验海带灰中是否含
有碘元素。
方法一:取滤液,通入适量氯气后与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方法二:取滤液,通入适量的氯气,观察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方法三:取滤液,和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 是一定不可行的,说出不可行的理由: 。
(3)取滤液,滴人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 ,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
25.某校的实验员在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白色固体药品脱落了标签,为了确定其成分,做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放人试管中,逐渐加水并振荡得C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将该无色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中加入稀盐酸无变化,再加稀硫酸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份中加人少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出现白色沉淀。
(1)如图是药品加水振荡过程中得到的不同浓度的溶液。请问A、B、C三只试管中,一定属于此条件下该固体的不饱和溶液的是 。
(2)根据实验,该实验员将这瓶白色固体贴上了新的标签,请问新贴的标签上可以写上的化学式是 。
26.学习几种常见的盐的知识时,老师做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演示实验,并对浑浊液过
滤,得到澄清滤液。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滤液里可能含有哪些溶
(1)假设你是丁同学,请你也提出一个与甲、乙、丙同学不同的猜想,把猜想写在上页图中对
话框里。并对你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 . 自己的猜想成立
(2)你认为甲、乙、丙同学的猜想都合理吗?如有不合理的请说明理由。 。
(3)乙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乙的猜想不成立
你认为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27.某乡的村民普遍患有一奇怪的疾病,脱发、失明甚至死亡,中国科学院地化所专家对该地区水源、植物进行了分析,确定引起疾病的原因是附近矿山乱挖滥采,使水源中含鉈(Ti)元素过高。
(1)为使当地村民摆脱困境,当务之急应采取的措施是 。
(2)高纯铊及其合金可作半导体材料,价格与黄金相当,分三步写出使硫酸亚铊转化为纯铊的化学方程式:Ti2SO4(溶液)→TiOH(溶液)→蒸干→Ti2O Ti

28.粉笔是教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可吸入颗粒物),粉笔的生产过程是:
写出熟石膏变成生石膏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熟石膏中加入少量的甘油和纯碱,可制成无尘粉笔。甘油具有吸湿的特性,可防止粉
笔灰变成飘尘;而加人纯碱可提高粉笔的硬度,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三、实验探究题
29.亚硫酸盐的一些性质和碳酸盐的性质类似,如:Na2SO3(亚硫酸钠)溶液呈碱性,BaSO3(亚硫酸钡)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工业上常用NaOH来吸收SO2气体。现有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样品,请选用下列试剂:盐酸、稀硫酸、蒸馏水、Ba(OH)2溶液、Ba(NO3)2溶液[已知Ba(NO3)2溶液呈中性]、pH试纸、石蕊指示剂,仪器自选,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该样品中NaOH是否反应完全,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取少量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样品,用适量蒸馏水完全溶解;
(2)用试管取少量该样品溶液;
(3)往试管中逐滴加入 ,到 时,停止加入;
(4)后续实验的操作是: ,若观察到 ,则NaOH已完全反应。
30.小阳同学在厨房里,发现3包用相同的塑料袋装着的白色粉末,询问后得知是淀粉、苏打(碳酸钠、Na2CO3)和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为了区分它们,把3种白色粉末分别标号为A、B、C后,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1)各取白色粉末少量于试管中,分别加适量水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C试管内为无色溶液,B试管内出现明显分层现象。
可判断白色粉末B为 。
(2)查询资料:碳酸氢钠在加热时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不会分解。
(3)取少量A、C两种白色粉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加热A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加热C时无上述现象。
可判断白色粉末A为 。
(4)小阳用碳酸钠粉末又做了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现象,可判断甲溶液时 。
31.小彤的一副眼镜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铜质镜架上出现了一些绿色物质,他想将其除掉。经查阅资料得知:铜在一定条件下会锈蚀生成一种绿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铜Cu2(OH)2CO3(俗称铜绿),于是他和儿个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试填空:
(1)实验①是向铜绿中加入适量常见无色液体B,再加热至沸腾,沉淀仍然不变色。实验②、③中C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 。为满足实验③反应所需的外界条件,应该使用的关键仪器名称是 。
(2)写出实验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此过程中,判断铜绿没有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3)将A的溶液5∽9滴滴入5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蓝色絮状沉淀,稍加热即变黑色沉淀D。写出蓝色絮状沉淀转变为D的化学方程式 。
(4)经过讨论,同学们建议小彤可以用 除去镜架上的绿色物质。
四、分析计算题
32.长期呼吸PM2.5超标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PM2.5中的颗粒成分复杂,硝酸盐颗粒和硫酸盐颗粒(主要以硝酸铵和硫酸铵的形式存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小明想用化学方法大致测定PM2.5中硝酸铵和硫酸铵的含量高低,他将采集PM2.5的滤膜用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洗涤,将洗涤液分为等量的V1,V2两份。
(1)先往洗涤液V1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得到硫酸钡沉淀M克。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是多少克?(列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H-l;N-14;S-32;0-16;Ba-137)
(2)再往洗涤液V2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并加热,收集到氨气N克。(不考虑氨气溶解)
已知:NH4NO3+NaOHNaNO3+H2O+NH3↑;
(NH4)2SO4+2NaOHANa2SO4+2H2O+2NH3↑;
若想知道洗涤液V2中硝酸铵的质量,下一步计算需要先求出 的质量。
33.2005年5月22日,中国登山测量队成功登上珠峰峰顶,圆满完成珠峰高度新测量工作。登山队员常用的能源是氢化钙(CaH2)固体,用它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气供燃料之需[CaH2+2H2O=Ca(OH)2+2H2↑]。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H2中钙元素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现有875克氢化钙固体能源(含CaH295%,杂质不发生反应),与足量水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34.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Na2CO3·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
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 克。
(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 克。
(4)化学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
(5)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01%)
35.在7.36克CaCO3和MgCO3纠成的混合物中加入是量的盐酸,产生的CO2全部被48克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吸收,恰好完全反应。把吸收后的溶液在减压低温的条件下蒸干。可得7.6克固体。试求被吸收的CO2的质量。(提示:CO2在足量的情况下,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复习---碱和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甲 乙 丙 丁
A.图甲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图丙表示往锌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产生的H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D.图丁表示往稀盐酸和CuCI2混合液中滴人NaOH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2与NaOH溶液质量m1的关系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水电解产生H2和O2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B.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快慢;C.在锌粒中加入H2SO4,生成H2的质量先增大而后不变。
2.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一现象一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解析】A、根据酸能与碳酸盐、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氯化钡能与硝酸银、硫酸盐等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B、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能含有硝酸银,故选项说法错误。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不能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酸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3.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A.稀盐酸和碳酸钠 B.水和生石灰 C.锌和稀盐酸 D.水和硝酸铵
【答案】D
【解析】A、稀盐酸和碳酸钠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生石灰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使①内气体膨胀。C、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D、水与硝酸铵结合形成溶液,吸热。
【分析】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多为物质性质的方面,是对物质性质的训练与延伸。
【详解】A、稀盐酸和碳酸钠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②中会有气泡产生,此选项错误;B、生石灰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使①内气体膨胀,②中会有气泡生成,此选项错误;C、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②中会有气泡生成,故此选项错误;D、水与硝酸铵结合形成溶液,吸热①内气压变小,无气泡生成,水会倒流入①中,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4.小明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上面喷酒了某种试剂,挂在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某种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如图),过一会儿,发现纸蝴蝶的颜色转变成红色。据此现象可推测,喷洒在纸蝴蝶上的试剂与烧杯中的溶液可能分别是(▲)
A B C D
纸蝴蝶上的喷洒液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烧杯中的溶液 浓盐酸 浓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答案】AB
【解析】【分析】【详解】略
5.将CaO和Na2O两种碱性氧化物的混合物溶解于水,加入足量的K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干燥的白色沉淀,测得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Na2O的质量分数为(▲)
A.40% B.44% C.56% D.60%
【答案】B
【解析】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所以得到的干燥白色沉淀就是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即CaO和Na2O的质量等于碳酸钙的质量进行解答。
【分析】此题考查了酸与碱的中和反应间的计算问题,完成此题,要认真分析题干给出的条件,明确题中所发生的反应,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
【详解】假设混合物的质量是100g,氧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O~CaCO3
56 100
x y y=
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所以 =100g x=56g
所以Na2O的质量=100g-56g=44g
则原混合物中Na2O的质量分数=×100%=44%
答:则原混合物中Na2O的质量分数为44%。故答案选:B
6.在人体的血液中,如果钾元素含量偏高,会引起心脏衰竭,甚至死亡;如果钾元素含量偏低,又
会影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这时就需要补充钾,一种医用含钾化合物的水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化合物是(▲)
A.KNO3 B.K2CO3 C.KCL D.KOH
【答案】C
【解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生成物及其实验现象方面减小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其实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解】A、硝酸钾与硝酸银不反应,故A错误;B、碳酸钾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碳酸银能溶于稀硝酸,故B错误;C、氯化钾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故C正确;D、氢氧化钾不能与硝酸银反应,故D错误;故选C。
7.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定某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中,通过
测定丙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目的(样品中其他成分遇盐酸不产生气体)。下列措施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A.省去装置甲和丁
B.将丙中的NaOH溶液换成Ca(OH)2溶液
C.装置乙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即停止抽气
D.滴加稀盐酸之前,先抽气一段时间,除去装置内原有的CO2
【答案】D
【解析】A、甲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丁装置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丙装置;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远小于氢氧化钠的溶解度;C、装置乙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即停止抽气,不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D、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分析】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的选择能够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精心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
【详解】A、省去装置甲和丁时,装置内和装置外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能降低测定准确度。B、将丙中的NaOH溶液换成Ca(OH)2溶液时,不利于二氧化碳的完全吸收,能降低测定准确度。C、装置乙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即停止抽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完全吸收,能降低测定准确度。D、滴加稀盐酸之前,先抽气一段时间,除去装置内原有的二氧化碳,可以提高测定准确度。故选:D。
8.溶液的密度随固体溶质溶解的增多而增大,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一定质量的其他溶质,如图,一悬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没在Ba(OH)2饱和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加入一些下列物质,能使弹簧秤读数变小的是(物体不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A.H2O B.H2SO4溶液 C.Ba(OH)2晶体 D.BaCL2晶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弹簧秤读数变小,则物体受得浮力增大,液体的密度增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溶解对溶液密度的影响,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A、加入水则氢氧化钡溶液的密度减小,故A错误;B、加入硫酸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密度减小,故B错误;C、饱和氢氧化钡溶液加入氢氧化钡晶体不在溶解,溶液密度不变,故C错误;D、加入氯化钡晶体能使溶液密度增大,故D正确.故选D。
9.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其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B.能去除油污,可作厨房的清洁剂
C.固体氢氧化钠可用作二氧化碳气体的干燥剂
D.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答案】A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回答:A、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其水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氢氧化钠可以将油污分解转换;C、固体氢氧化钠易吸水潮解,可做某些气体(不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气体)的干燥剂;D、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沾在皮肤或衣服上。
【分析】本题考查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很重要的碱,同学们要熟记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根据其性质来解决化学问题。
【详解】A、石蕊遇碱变蓝色;故A不正确;B、氢氧化钠可以和油污反应生成硬脂酸钠而将油污溶解;故B 正确;C、固体氢氧化钠易吸水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因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不能用来干燥该气体;故不正确;D、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沾在皮肤或衣服上,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故正确;故选A。
10.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并充分搅拌,假设能反应的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完全后过滤,则在滤纸上能留下两种不溶物的是(▲)
A.硝酸铁、氢氧化钾、硫酸钠 B.碳酸钾、氢氧化钠、盐酸
C.硫酸铜、硝酸钾、氢氧化钠 D.氯化铜、银、锌
【答案】D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即反应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熟记常见物质的水溶性,以便灵活应用。
【详解】A、硝酸铁能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滤纸上只能留下一种不溶物,故A错误;B、碳酸钾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滤纸上没有不溶物,故B错误;C、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反应后滤纸上有一种不溶物,故C错误;D、锌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银不与氯化铜反应,反应后滤纸上留有铜和银两种不溶物,故D正确;故选D。
11.若9.6克不纯的(NH4)2CO3粉末样品(含的杂质可能是①NH4HCO3,②Na2CO3,③SiO2)跟足量稀H2SO4反应,共收集到4.5克CO2,且溶液中有残留不溶物,则样品中(▲)
A.肯定含有①②③ B.肯定含有①③,可能含有②
C.肯定含有①③,肯定不含② D.肯定含有①②,可能含有③
【答案】B
【解析】要解答好此题,要熟练掌握极限法来进行计算,极限法是指在混合物中,依次假设只存在其中的一种来进行计算,这样每次的计算结果都是这种物质存在是的最大值,则混合后的混合物中的值一定是在两者之间。1、本题主要是考查反应物有杂质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极限法的运用;2、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分析;3、运用极限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4、根据平均值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等质量的碳酸盐与足量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通过对比碳酸盐中碳酸根的含量进行比较,碳酸根含量大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多。
【详解】不纯的(NH4)2CO3样品与足量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残留有不溶物;而(1)NH4HCO3,(2)Na2CO3,(3)SiO2等杂质中只有SiO2不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因此,样品中一定含有(3)SiO2;由下列的关系式或知:(NH4)2CO3∽CO2 NH4HCO3∽CO2 Na2CO3∽CO2 96 44 79 44 106 44 等质量的NH4HCO3、(NH4)2CO3、碳酸钠与足量盐酸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大到小的关系为:NH4HCO3>(NH4)2CO3>Na2CO3;假设9.6g样品全部为(NH4)2CO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确定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4.4g;而实际产生二氧化碳大于4.4g为4.5g,说明不纯的碳酸钙中含有等质量的物质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质量大于(NH4)2CO3的碳酸盐;因此,样品中一定含有NH4HCO3;综上所述,不纯的碳酸钙样品中一定含有①MgCO3和③SiO2,可能含有②K2CO3。由以上分析可知:A、Na2CO3的存在不能确定,是可能存在的,故A错误;(有关反应物有杂质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变化和性质】)B、肯定含有(1)、(3),可能含有(2),符合题意,故B正确;C、Na2CO3的存在不能确定,故C错误;C、Na2CO3的存在不能确定,故C错误;D、SiO2是一定存在的,故D错误.故选B。
1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是由Cu2+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 B.观察Cu(NO3)2溶液
C.观察Na2SO4溶液 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答案】A
【解析】硫酸铜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三种粒子,要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硫酸根无关,可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排除两种离子中的一种而保留另一种,通过现象的分析获得结论。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控制变量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对比的溶液中含有相同的离子的方法来探究离子对溶液性质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加水稀释对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都没有影响,只是使其浓度变小造成溶液蓝色变浅,不能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故只进行该实验无意义。B、Cu (NO3)2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铜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三种粒子,观察Cu(NO3)2溶液显蓝色,硝酸铜和硫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可证明铜离子溶液影响溶液的颜色,故只进行该实验有意义。C、Na2SO4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观察Na2SO4的颜色,没有颜色,证明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都不会对影响颜色产生影响,故只进行该实验有意义。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把铜离子转化为沉淀而除去,但硫酸根离子不变,而溶液蓝色消失,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故只进行该实验有意义。故选:A。
13.某溶液含有软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Na2SO4·10H2O),可供选择的操作有:①加适最H2SO4溶液;②加过量金属Na;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溶液;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②⑥③ B.④⑥①③ C.④⑥③⑤ D.②⑥①③⑤
【答案】B
【解析】精制过程中,绝不可能用到金属钠。因为金属钠与溶液中的水及Fe3+反应会产生副产物,致使芒硝不纯。芒硝的化学式为Na2SO4·10H20,,加强热脱去结晶水,生成的Na2SO4不是芒硝,与要求不合,用排除的方法可解答该题。
【分析】本题结合实验操作考查对无机化合物精制方法的了解,题目设置了6个可供选择的步骤,意在增加对考生思维过程的干扰,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即可轻松解答该题。
【详解】精制过程中,绝不可能用到金属钠。因为金属钠与溶液中的水及Fe3+反应会产生副产物,致使芒硝不纯。芒硝的化学式为Na2SO4·10H20,加强热脱去结晶水,生成的Na2SO4不是芒硝,与要求不合。由此可见凡涉及有②和⑤两个操作步骤的选项都是不正确的,这样可排除A、C、D,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故选B。
14.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即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依此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既是酸又是碱的是(▲)
A.CO B.OH- C.HCL D.HCO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可以得出所有酸都能够释放出H+,能结合H+的都是碱。即属于酸又属于碱必须符合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这可回忆平时学习进行分析。
【分析】【详解】:A.CO只能结合质子不能释放质子,所以是碱不是酸。B.OH-只能结合质子,OH-+H+=H2O,所以是碱不是酸。C.HCL只能释放出质子,HCL=H++CL-,所以是酸不是碱。
D.HCO可以结合质子也可以给出质子,HCO=CO+H+;HCO+H+=H2CO3,所以既是酸又是碱。故选D
15.下列做法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2HCL+FeO=FeCL2+H2O
B.向纯碱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
C.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过多的胃酸:Mg(OH)2+H2SO4=MgSO4+2H2O
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CO+O2CO2
【答案】B
【解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纯碱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点燃。
【分析】【详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而不是氧化亚铁,正确的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故A错误;B、该反应应用原理正确,化学式符号客观规律,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C、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而不是硫酸,正确的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故C错误;D、一氧化碳是少量的,和二氧化碳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的,不能被点燃,故D错误;故选B。
16.下列离子能在pH=1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NO、K+、H+ B.Na+ 、CL- 、OH- 、Fe3+
C.CI- 、NO、K+ 、Na+ D.Ag+ 、CI- 、CO、K+
【答案】C
【解析】pH=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A、根据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水进行分析,B、根据氢氧根离子会与铁离子生成沉淀进行分析,D、根据各离子之间不会反应进行分析,D、依据Ag+与CO、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离子存在的环境,然后分析各离子之间只要会生成沉淀、气体、水中的一种,就不能共存。
【详解】pH=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A、氢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而不能共存,故A错误;B、铁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不能共存,故B错误;C、四种离子之间以及和氢氧根离子都不会反应,可以共存,故C正确;D、Ag+与CO、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7.下列转化能一步完成的是(▲)
①CH4→CO2 ②CaO→Ca(OH)2 ③HNO3→HCL ④Ba(OH)2→NaOH ⑤C→Cu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详解】①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以一步转化,故正确;②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以一步转化,故正确;③硝酸不能一步转化成盐酸,故错误;④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钡,可以一步转化,故正确;⑤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以一步转化,故正确。故选:C。
18.不另选试剂,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NaOH、HCL、H2SO4 B.HCL、KNO3、Na2CO3、Na2SO4
C.AgNO3、HCL、NaCL、HNO3 D.BaCL2、Na2SO4、Na2CO3、HCL
【答案】D
【解析】不用其他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解题思路,对于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1)察颜观色法:首先通过观察找出有特征颜色的溶液,如蓝色的可溶性铜盐溶液,棕黄色的铁盐溶液,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然后以这些溶液为试剂,进一步检验其他溶液的方法。例如,要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硝酸铵、氯化镁、氯化铁、氢氧化钠、硝酸钾五种溶液。可以首先观察出显示棕黄色的氯化铁溶液,然后把氯化铁溶液分别加到另外四种溶液里去,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再把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到另外三种溶液里,有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镁溶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是硝酸铵溶液,没有任何现象的是硝酸钾溶液。(2)两两混合法:我们可以采用两两混合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
【分析】对于不加其他试剂的鉴别题,要从颜色等特征来下手,之后逐一来突破。在使用混合法时要注意对实验现象的区别。
【详解】A、CuSO4、NaOH、HCL、H2SO4。先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找出蓝色的CuSO4,之后将CuSO4滴加到其他三种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的原物质是NaOH,对于HCL和H2SO4无法继续推断。错误。B、CaCL2、KNO3、Na2CO3、Na2SO4。即使用两两混合法也只能找到CaCL2和Na2CO3,但是还不清楚到底那一份是HCL那一份是Na2CO3。错误。C、Ca(OH)2、HCL、NaCL、HNO3。通过两两混合均无明显现象.错误。D、CaCL2、Na2SO4、Na2CO3、HCL。 两两混合,与另外两种溶液产生沉淀的是CaCL2;而与CaCL2无明显现象的是HCL。 然后将HCL滴加到能够和CaCL2产生沉淀的溶液中,生成气体的是Na2CO3;剩余的为Na2SO4正确。故选:D。
1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C.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D.除去Cu(NO3)2溶液中的少量AgNO3: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答案】D
【解析】根据物质除杂的原则回答,首先要能把杂质除去,不能带入新的杂质,原物质的质量不能减少,可以增加,如果有多种除杂方案,选择操作简便,除杂效果好的方案。
【分析】 进行物质除杂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要求选用的除杂试剂反应后不能产生新的杂质且不能与原有物质反应。
【详解】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不正确,因为氧气和氧化铜不反应,不能把杂质除去。B、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不正确,因为稀盐酸和氧化钙也能反应,会把原物质除掉。C、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不正确,虽然能把杂质除去,但会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D、除去Cu(NO3)2溶液中的少量AgNO3: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正确,根据金属活动性,铜能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选:D。
20.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盐酸至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A.可能存在NaOH B.可能存在Na2SO4
C.肯定不存在BaCL2 D.肯定存在Na2CO3和Na2SO4
【答案】A
【解析】结合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现象逐一进行确定和排除,要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如“完全溶解”等。
【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逐一分析推断。
【详解】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混合物中一定有BaCL2,至少有Na2SO4、Na2CO3一种,所得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或碳酸钡,或者二者都有。滴加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因为硫酸钡不溶于盐酸,所以硫酸钡一定没有,碳酸钡溶于盐酸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沉淀中有碳酸钡→原混合物中一定有Na2CO3,没有Na2SO4;实验中没有涉及氢氧化钠,其存在也不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故选A。
二、填空题
21.实验室用大理石(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束后,锥形瓶内已无气泡产生,但还有少量固体剩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小文和小明对锥形瓶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展开辩论:
小文说:因为瓶内有固体剩余,所以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而无盐酸。小明不完全同意小文的说法,请你说出小明的理由 ▲ 。
按小明的猜想,写出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几种可能 ▲ 。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设计实验证明,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剩余的固体可能完全是杂质。我们可以假设溶液中含有HCL和CaCL2。根据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特点进行检验,具体做法如下表:
【解析】根据反应物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条件是常温写出化学反应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判断反应类型;因为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剩余的固体可能完全是杂质,依次判断溶液的成分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和物质成分的探究,物质的探究中,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
【详解】二氧化碳是由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而得,反应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因为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剩余的固体可能完全是杂质;如果剩余的物质完全是杂质,溶液中就可能有剩余的HCL和产物CaCL2或只有产物CaCL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剩余的固体可能完全是杂质。我们可以假设溶液中含有HCL和CaCL2。根据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特点进行检验,具体做法如下表:
22.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自色粉末,它
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现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区分。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的粉末是 ▲ 。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1)氧化钙;(2)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变浑浊,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详解】(1)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故甲是氧化钙,故填:氧化钙;(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乙中是碳酸钠,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
某学生为了证明某白色晶体是(NH4)2SO4,他设计了两步程序:
第一步:为了证明NH的存在,必需的操作步骤是 ▲ ,观察到 ▲ 现象时,证明有NH 存在。
第二步:为了证明SO存在,该学生设计了三种方法:①加入BaCL2溶液,再加稀盐酸;②加入过量盐酸酸化了的BaCL2溶液;③先加过量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你认为上述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一种方案是 ▲ ,合理的理由是 ▲ 。
【答案】晶体与熟石灰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排除了Ag+的干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的检验,难度不大,根据离子的组成确定盐的成分,需要掌握铵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第一步:根据铵根离子能够和熟石灰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分析;第二步:根据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结合硫酸钡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解答。
【详解】第一步:铵根离子的检验通常是加入碱,然后观察是否有刺激性气体产生;故答案为:取晶体与熟石灰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第二步:先加过量盐酸酸化,以除去银离子的干扰,然后再加BaCL2溶液。如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硫酸根;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铵;故答案为:③;排除了Ag+的干扰。
24.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海带因富含碘元素而成为补碘的常用食物之一。小李想设计实
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性质相似,两者的溶液都是盐溶液,碘化银为黄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工业上将适量氯气通入无色碘化钠溶液就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少量碘(I2)溶于水的溶液,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可溶性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小李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海带灰用蒸馏水充分浸泡后过滤,得滤液;然后用以下3种方法,去检验海带灰中是否含
有碘元素。
方法一:取滤液,通入适量氯气后与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方法二:取滤液,通入适量的氯气,观察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方法三:取滤液,和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 ▲ 是一定不可行的,说出不可行的理由: ▲ 。
(3)取滤液,滴人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 ▲ ,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
【答案】(1)CL2+2NaI=2NaCL+I2;(2)三;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3)黄色沉淀。
【解析】(1)根据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单质进行解答;(2)根据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进行解答;(3)根据碘离子与银离子结合会生成黄色难溶于水的碘化银沉淀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碘单质的性质以及碘离子的性质等,难度不大,注意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
【详解】(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I=2NaC +I2;故填:CL2+2NaI=2NaCL+I2;(2)根据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所以取滤液,和淀粉混合,观察是否变蓝不可行;故填:三;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3)碘离子与银离子结合会生成黄色难溶于水的碘化银沉淀,所以取滤液,滴人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黄色沉淀,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故填:黄色沉淀。故答案为:(1)CL2+2NaI=2NaCL+I2;(2)三;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3)黄色沉淀。
25.某校的实验员在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白色固体药品脱落了标签,为了确定其成分,做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放人试管中,逐渐加水并振荡得C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将该无色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中加入稀盐酸无变化,再加稀硫酸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份中加人少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出现白色沉淀。
(1)如图是药品加水振荡过程中得到的不同浓度的溶液。请问A、B、C三只试管中,一定属于此条件下该固体的不饱和溶液的是 ▲ 。
(2)根据实验,该实验员将这瓶白色固体贴上了新的标签,请问新贴的标签上可以写上的化学式是 ▲ 。
【答案】(1)C;(2)BaCL2
【解析】【分析】【详解】略
26.学习几种常见的盐的知识时,老师做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演示实验,并对浑浊液过
滤,得到澄清滤液。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滤液里可能含有哪些溶
(1)假设你是丁同学,请你也提出一个与甲、乙、丙同学不同的猜想,把猜想写在上页图中对
话框里。并对你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 . 自己的猜想成立
(2)你认为甲、乙、丙同学的猜想都合理吗?如有不合理的请说明理由。 ▲ 。
(3)乙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乙的猜想不成立
你认为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
【答案】丁;可能含有NaOH和Ca(OH)2;(1)实验步骤:通入CO2气体或滴加Na2CO3溶液(或其它合理答案均可),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与Ca(OH)2要发生反应,不可能共存;(3)不正确,理由:加入的盐酸量少,有NaOH存在,就不会有CO2气体放出,但Na2CO3可能存在
【解析】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同时生成氢氧化钠,所以反应后的滤液里一定含氢氧化钠;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存在一定量的关系,如果某种反应物过量,会有剩余,但是两种反应物不会同时剩余。碳酸盐的检验是采用加酸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的方法。
【分析】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完全进行,存在量的关系,所以不会出现反应物同时剩余的情况。另外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需要控制加入的药品的用量。
【详解】根据化学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可以知道,反应后滤液中一定会有氢氧化钠存在,若碳酸钠过量,则含有碳酸钠,即甲同学的猜想,若氢氧化钙过量,则含有氢氧化钙,即丁同学可能提出的猜想,所以本题答案为:丁;可能含有NaOH和Ca(OH)2;(1)要证明丁同学的猜想,就是证明含有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的检验是通过石灰水或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沉淀来确定的,所以本题答案为:实验步骤:通入CO2气体或滴加Na2CO3溶液(或其它合理答案均可),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物质之间发生学反应时存在一定量的关系,如果某种反应物过量,会有剩余,但是两种反应物不会同时剩余。所以本题答案为: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与Ca(OH)2要发生反应,不可能共存。(3)要证明碳酸钠的存在,涉及到的就是碳酸盐的检验,所以可以采用加酸的方法,但是由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需要加入足量的盐酸,仅仅加入几滴盐酸,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不能依据此判断滤液中不含碳酸钠,多以本题答案为:不正确,理由:加入的盐酸量少,有NaOH存在,就不会有CO2气体放出,但Na2CO3可能存在。故答案为:丁;可能含有NaOH和Ca(OH)2;(1)实验步骤:通入CO2气体或滴加Na2CO3溶液(或其它合理答案均可),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与Ca(OH)2要发生反应,不可能共存;(3)不正确,理由:加入的盐酸量少,有NaOH存在,就不会有CO2气体放出,但Na2CO3可能存在。
27.某乡的村民普遍患有一奇怪的疾病,脱发、失明甚至死亡,中国科学院地化所专家对该地区水源、植物进行了分析,确定引起疾病的原因是附近矿山乱挖滥采,使水源中含鉈(Ti)元素过高。
(1)为使当地村民摆脱困境,当务之急应采取的措施是 ▲ 。
(2)高纯铊及其合金可作半导体材料,价格与黄金相当,分三步写出使硫酸亚铊转化为纯铊的化学方程式:Ti2SO4(溶液)→TiOH(溶液)→蒸干→Ti2O Ti
▲ 。
【答案】(1)停止乱挖滥采,改善水源;(2)Ti2SO4+Ba(OH)2=BaSO4↓+2TiOH; 2Ti2OHTi2O+H2O ; Ti2O+H22Ti+H2O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必须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较小。
【详解】(1)有题意可知:应采取的措施是停止乱挖滥采,改善水源。(2)硫酸亚铊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亚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2SO4+Ba(OH)2=BaSO4↓+2TiOH。氧化亚铊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铊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2O+H22Ti+H2O。故答案为:(1)停止乱挖滥采,改善水源;(2)Ti2SO4+Ba(OH)2=BaSO4↓+2TiOH; 2Ti2OHTi2O+H2O ; Ti2O+H22Ti+H2O。
28.粉笔是教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可吸入颗粒物),粉笔的生产过程是:
写出熟石膏变成生石膏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在熟石膏中加入少量的甘油和纯碱,可制成无尘粉笔。甘油具有吸湿的特性,可防止粉
笔灰变成飘尘;而加人纯碱可提高粉笔的硬度,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
【答案】(1)2CaSO4·H2O+3H2O=2CaSO4·2H2O;(2):CaSO4+ Na2CO3=CaCO3↓+Na2SO4。
【解析】从图片和题干提供的信息中提炼出解题的条件,即反应物的种类,生成物的种类和反应的条件,再据此写出方程式。
【分析】信息方程式的书写,是未来中考的一个方向,要注重信息的提炼和加工能力的培养。
【详解】(1)由图片信息可知,熟石膏和水反应生成生石膏,所以方程式为:2CaSO4·H2O+3H2O=
2CaSO4·2H2O;(2)加入纯碱可提高粉笔的硬度,但纯碱本身硬度不大,所以是通过反应生成了一种硬度较大的物质,根据石膏和纯碱的组成,生成的物质应是碳酸钙,所以反应方程式为:CaSO4+ Na2CO3=CaCO3↓+Na2SO4。故答案为:(1)2CaSO4·H2O+3H2O=2CaSO4·2H2O;(2):CaSO4+ Na2CO3=CaCO3↓+Na2SO4。
三、实验探究题
29.亚硫酸盐的一些性质和碳酸盐的性质类似,如:Na2SO3(亚硫酸钠)溶液呈碱性,BaSO3(亚硫酸钡)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工业上常用NaOH来吸收SO2气体。现有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样品,请选用下列试剂:盐酸、稀硫酸、蒸馏水、Ba(OH)2溶液、Ba(NO3)2溶液[已知Ba(NO3)2溶液呈中性]、pH试纸、石蕊指示剂,仪器自选,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该样品中NaOH是否反应完全,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取少量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样品,用适量蒸馏水完全溶解;
(2)用试管取少量该样品溶液;
(3)往试管中逐滴加入 ▲ ,到 ▲ 时,停止加入;
(4)后续实验的操作是: ▲ ,若观察到 ▲ ,则NaOH已完全反应。
【答案】(3)硝酸钡溶液;不再产生沉淀;(4)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呈中性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钠呈碱性,而氢氧化钠也呈碱性,所以在这里若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必须先除去亚硫酸钠,根据所给的试剂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只能和亚硫酸钠反应而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可以据此解答。
【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详解】(3)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钠呈碱性,而氢氧化钠也呈碱性,所以在这里若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必须先除去亚硫酸钠,根据所给的试剂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只能和亚硫酸钠反应而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所以应该向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到不再产生沉淀时停止滴加;(4)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应该取步骤(3)中的上层清液,然后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若测到溶液呈中性,则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故答案为:(3)硝酸钡溶液;不再产生沉淀;(4)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呈中性。
30.小阳同学在厨房里,发现3包用相同的塑料袋装着的白色粉末,询问后得知是淀粉、苏打(碳酸钠、Na2CO3)和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为了区分它们,把3种白色粉末分别标号为A、B、C后,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1)各取白色粉末少量于试管中,分别加适量水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C试管内为无色溶液,B试管内出现明显分层现象。
可判断白色粉末B为 ▲ 。
(2)查询资料:碳酸氢钠在加热时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不会分解。
(3)取少量A、C两种白色粉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加热A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加热C时无上述现象。
可判断白色粉末A为 ▲ 。
(4)小阳用碳酸钠粉末又做了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现象,可判断甲溶液时 ▲ 。
【答案】(1)淀粉;(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4)稀盐酸
【解析】(1)根据淀粉、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分析;(3)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碳酸氢钠在加热时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不会分解结合实验的现象分析;(4)根据实验现象有气体的产生及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加入的试剂。
【分析】本题是一道推断题,难度不大,结合物质的溶解性及题目提供的信息、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分析即可。
【详解】(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而淀粉溶于水会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因此B是淀粉;(3)将固体加热时,发现加热A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而加热C时无上述砚象;根据碳酸氢钠在加热时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不会分解,所以A是碳酸氢钠,C是碳酸钠;(4)碳酸钠溶液和酸反应能够产生气泡,因此甲是酸性物质,另外得到的无色的钠盐能够和乙溶液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因此该无色钠盐是氯化钠,加入的乙是硝酸银,则甲是盐酸,提供氯离子;故答案为:(1)淀粉;(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4)稀盐酸。
31.小彤的一副眼镜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铜质镜架上出现了一些绿色物质,他想将其除掉。经查阅资料得知:铜在一定条件下会锈蚀生成一种绿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铜Cu2(OH)2CO3(俗称铜绿),于是他和儿个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试填空:
(1)实验①是向铜绿中加入适量常见无色液体B,再加热至沸腾,沉淀仍然不变色。实验②、③中C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 ▲ 。为满足实验③反应所需的外界条件,应该使用的关键仪器名称是 ▲ 。
(2)写出实验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在此过程中,判断铜绿没有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
(3)将A的溶液5∽9滴滴入5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蓝色絮状沉淀,稍加热即变黑色沉淀D。写出蓝色絮状沉淀转变为D的化学方程式 ▲ 。
(4)经过讨论,同学们建议小彤可以用 ▲ 除去镜架上的绿色物质。
【答案】(1)H2O;酒精灯;(2)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绿色沉淀没有全部溶解;(3)Cu(OH)2CuO+H2O;(4)稀盐酸
【解析】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和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各种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解】(1)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C是二氧化碳,B是水。故填:H2O;酒精灯。
(2)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故填: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在此过程中,判断铜绿没有完全反应的现象是绿色沉淀没有全部溶解。故填:绿色沉淀没有全部溶解;(3)蓝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O+H2O。故填:Cu(OH)2CuO+H2O;(4)可以用盐酸除去镜架上的绿色物质。故填:稀盐酸。故答案为: (1)H2O;酒精灯;(2)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绿色沉淀没有全部溶解;(3)Cu(OH)2CuO+H2O;(4)稀盐酸。
四、分析计算题
32.长期呼吸PM2.5超标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PM2.5中的颗粒成分复杂,硝酸盐颗粒和硫酸盐颗粒(主要以硝酸铵和硫酸铵的形式存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小明想用化学方法大致测定PM2.5中硝酸铵和硫酸铵的含量高低,他将采集PM2.5的滤膜用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洗涤,将洗涤液分为等量的V1,V2两份。
(1)先往洗涤液V1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得到硫酸钡沉淀M克。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是多少克?(列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H-l;N-14;S-32;0-16;Ba-137)
(2)再往洗涤液V2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并加热,收集到氨气N克。(不考虑氨气溶解)
已知:NH4NO3+NaOHNaNO3+H2O+NH3↑;
(NH4)2SO4+2NaOHANa2SO4+2H2O+2NH3↑;
若想知道洗涤液V2中硝酸铵的质量,下一步计算需要先求出 ▲ 的质量。
【答案】(1)设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NO3)2=BaSO4↓+2NH4NO3
132 233 X M克 x=M克
答: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为M克。(2)硫酸铵和硝酸铵都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总质量是N克,在(1)中,已经求出硫酸铵的质量,可以根据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氨气的质量,那么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就可以求出,从而进一步求出硝酸铵的质量。故填:硫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
【解析】硝酸铵不能和硝酸钡反应,通过硫酸铵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可以求出硫酸铵的质量;
根据硫酸铵和氢氧钠反应生成氨气的质量,可以求出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的质量,进一步可以求出硝酸铵的质量。
【分析】本题比较容易,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求洗涤液V2中,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
【详解】(1)设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NO3)2=BaSO4↓+2NH4NO3
132 233 X M克 x=M克
答: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为M克。(2)硫酸铵和硝酸铵都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总质量是N克,在(1)中,已经求出硫酸铵的质量,可以根据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氨气的质量,那么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就可以求出,从而进一步求出硝酸铵的质量。故填:硫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
33.2005年5月22日,中国登山测量队成功登上珠峰峰顶,圆满完成珠峰高度新测量工作。登山队员常用的能源是氢化钙(CaH2)固体,用它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气供燃料之需[CaH2+2H2O=Ca(OH)2+2H2↑]。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H2中钙元素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
(2)现有875克氢化钙固体能源(含CaH295%,杂质不发生反应),与足量水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答案】(1)-1;(2)79.2g
【解析】【分析】【详解】(1)-1;(2)设反应可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CaH2+2H2O=Ca(OH)2+2H2↑ 42 4 875g×95% x x:875g×95%=4:42 解得 x=79.2g 答:反应可生成氢气79.2g。
34.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Na2CO3·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
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 。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 ▲ 克。
(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 ▲ 克。
(4)化学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
(5)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01%)
【答案】(1)过滤;(2)5.3;(3)9;(4)10;(5)4.26%
【解析】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详解】(1)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为过滤;(2)设碳酸钠质量为,反应生成氯化
钠质量为x, BaCL2+Na2CO3=BaCO3↓+2NaCL, 106197117 x9.85gy ,x=5.3g,y=5.85g, 故填:5.3。 (3)结晶水的质量为:(44.4g÷3)-5.8g=9g,
(4)根据题意有: n=10, 故填:10。(5)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z,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中的氯化钠质量为:5.8g-5.3g+5.85g=6.35g,
Na2CO3+2HCL=2NaCL+H2O+CO2↑,10644 5.3gz
,z=2.2g, 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 (44.4g÷3)+100g+36.5g-2.2g=149.1g,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4.26%, 答: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26%。
故答案为:(1)过滤;(2)5.3;(3)9;(4)10;(5)4.26%。
35.在7.36克CaCO3和MgCO3纠成的混合物中加入是量的盐酸,产生的CO2全部被48克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吸收,恰好完全反应。把吸收后的溶液在减压低温的条件下蒸干。可得7.6克固体。试求被吸收的CO2的质量。(提示:CO2在足量的情况下,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
【答案】3.52g
【解析】首先由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通过氢氧化钠分别全部转化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再结合得到固体的质量确定所得固体的组成.
由固体的质量和氢氧化钠的质量通过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碳酸钠的质量和碳酸氢钠的质量。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分别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较大.通过本题可知: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也可能不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判断出生成物是否相同,其次是利用数据间的关系计算出要求的量。
【详解】: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8g×10%=4.8g
设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碳酸钠时所得碳酸钠的质量为x.
2NaOH+CO2=Na2CO3+H2O
80 106
4.8g x
= ,x=6.36g<7.6g
设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碳酸氢钠时所得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NaOH+CO2=NaHCO3
40 84
4.8g y
= ,y=10.08g>7.6g
说明7.6g固体中既有碳酸钠,又有碳酸氢钠.
设能反应生成碳酸钠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w.
2NaOH+CO2=Na2CO3+H2O
80 106
z w
=
NaOH+CO2=NaHCO3
40 84
4.8g-z 7.6g-w
=
解上面两个等式得w=4.24g
设反应生成碳酸钠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
2NaOH+CO2=Na2CO3+H2O
44 106
m 4.24g
= ,m=1.76g
设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NaOH+CO2=NaHCO3
44 84
n 7.6g-4.24g=3.36g
= ,n=1.76g
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6g+1.76g=3.52g,答: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52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